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家紡城小學 高詠霞
在有滋有味的品讀中成長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家紡城小學 高詠霞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也是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我們教材中不乏言意共生、有滋有味的學習資源,抓住這些資源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那么,學生將擁有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機會,從而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小學語文 持之以恒 提高素養(yǎng)
毋庸置疑,我們的母語是有“溫度”的,尤其是當你閱讀著那些飽含作者情感的抒情性文字,這種感覺尤為明顯。教學中,我經(jīng)常關注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點,從中發(fā)掘有價值的資源組織相應的語文實踐活動,我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一定能逐漸提升,他們對文字情感的體悟也將更為敏銳。
提取信息、運用信息解決問題,這是我們語文課堂著重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的閱讀能力。每每閱讀一篇課文,我們教師設計的實踐活動都局限于一問一答的表層信息交流中,這樣的淺閱讀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快餐式閱讀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沒有了深層閱讀的興致和愿望。因此,設計一個能夠統(tǒng)領全文、需要學生動用多向思維、多角度思考的問題,往往能夠帶著學生擺脫淺閱讀的表層思維,使閱讀走向深入。
抓住文本中矛盾之處設計討論環(huán)節(jié),就是一個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愛之鏈》一課中,喬依竭盡所能,熱心幫助途中扎了胎不能前行的老婦人,卻不肯接受對方合情合理的報酬,反而建議老婦人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讀到這里,學生往往憑直覺判斷喬依是個熱心的人,是個樂善好施的人。而實際上,就是喬依不幫助老婦人竭盡全力地修補車胎,他也是一個急需幫助的窮人,老婦人給他一些錢也不過分。如果讓學生發(fā)現(xiàn)喬依身處貧困卻還想著他人,我想,喬依的形象將更為高大,對學生們的震撼力也更大。思索良久,我設計了“喬依需要幫助嗎?”這一討論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不出所料,學生興味盎然地再次反復閱讀課文材料,發(fā)現(xiàn)了作者筆下的喬依的“糟糕”處境:汽車破舊,都不能遮擋飛舞的雪花,寒氣更會肆無忌憚地鉆進來;大冬天也穿不上襪子,手套也是破的;工作的廠子倒閉,正在四處求職中;懷孕待產(chǎn)的妻子不得不堅持工作;即使有個餐館,那也是破舊的……為了找工作“快急瘋了”最能說明他十分缺錢。然而,在這種狀況下,喬依卻沒有收下那筆屬于自己勞動所得的鈔票,只想著幫助別人!這樣的深層次閱讀,學生很快解決了老師的提問,并對喬依的敬意油然而生,懂得“人人都可以為別人做點什么,哪怕你一無所有”這樣的人生哲理,在潛意識里也不再有“自己沒有能力幫助他人”的借口。
如果說設計統(tǒng)領全文的話題比較困難的話,那么就捕捉文本中統(tǒng)領全文的詞句,帶著學生收集相關信息形成解釋就比較輕松了。我們以這些關鍵詞句為突破口,往往能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神奇效果。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中,陳忠實竭盡筆墨,贊揚了巍巍然撐立于貧瘠惡劣高原上的一棵柳樹,其頑強撐立的形象是全文的關鍵。怎樣讓“撐立”這個相對抽象和概括的詞語變得有血有肉?我讓學生反復品讀文字,尋找這株柳樹“撐立”的具體情境。于是,原先教師“要我讀”的緊逼變成了學生“我要讀”的迫不及待。他們從深奧凝練的語言中找到了“不毛之地”“鍛鑄”“干旱和寒冷絕不寬容任何一條綠色的生命活過一歲”“一次又一次為保全生命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等詞句,描繪出柳樹生存的極端環(huán)境,從而將柳樹烘托得有血有肉,豐滿高大。這樣的創(chuàng)境生情、借語激情,言意共生,柳樹的精神深入了每個學生的心靈。有些課文直接有統(tǒng)領全文,或者總結全文,或者承上啟下的中心句段,如《鄭成功》一課的結尾、《詹天佑》一課的開頭、《輪椅上的霍金》一課的過渡段,都直接給我們呈現(xiàn)了文本的中心,我們就緊扣“收復臺灣”“建設臺灣”“杰出”“愛國”“物理天才”“人格魅力”這些概括性詞句,在將與之相關的信息一一羅列其中形成一定的語境,并形成自我解釋,實現(xiàn)“將書讀薄再讀厚”的目標,從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
從語言實踐出發(fā),最后再回歸到語言實踐,是我們語文教學踐行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和追求。在品讀文本語言情感溫度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帶著學生去發(fā)現(xiàn)這溫度是如何升高的,作者那藏于字里行間的技藝是什么。這樣,學生的表達能力才會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如《姥姥的剪紙》一課中,作者說姥姥剪紙技藝高超,連用兩個“普普通通”突出工具和材料的一般,并借助屯子里人們對姥姥的夸贊來側面烘托。我們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反復使用一個詞語能夠讓表達更有節(jié)奏和韻味,通過“嘖嘖嘖”“哇”“哎呀呀”等語氣詞具化“嘖嘖贊嘆”的情愫,再通過想象練寫“你姥姥神了,剪______像________”來有滋有味地夸夸姥姥的心靈手巧。當然還不止于此。我們還應將這樣的表達形式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有滋有味的拓展練筆中感受這種句式的意味。如某同學計算能力強、媽媽的花束設計美、市場小販抓菜斤兩準,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移一移,甚至變一變,改一改,誕生充滿情趣的描寫來。
很多時候,課文的內在美并不能一下子被學生發(fā)現(xiàn),受他們的青睞。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足以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實踐活動,讓他們樂意走進或淺顯或深奧或有趣或無味的文本中去,有滋有味地收集信息、運用信息、形成解釋,最終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形成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