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朝霞
【摘 要】本文針對目前高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五方面的教學策略:多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實現(xiàn)詞匯輸入模式從“面面俱到”到“有的放矢”的轉變,提高詞匯輸入的有效性;強化預制板塊的輸入,有效解決輸出瓶頸;實現(xiàn)詞匯教學系統(tǒng)化。
【關鍵詞】詞匯教學 學習方法 學習動機 預制板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1B-0130-02
Wilkins 指出,“沒有語法我們只能表達很少的內容,而沒有詞匯,我們就什么內容都表達不了”,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詞匯的重要性。但現(xiàn)實是說起詞匯,教師抱怨難教,學生抱怨難記,可以說詞匯問題成為教師和學生心中共同的痛。但是根據(jù)教學大綱,高中階段要求學生掌握 3000 個單詞和 400-500 個習慣用語,將這個目標放到 6 年的時間里去完成,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為此,筆者對詞匯教學進行了反思。下面先來談談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造成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的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既有教師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生方面的原因。源自教師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詞匯輸入方式單一;詞匯講解不分主次,過于全面細致;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過度依賴學生的自覺;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敦促不到位等。源自學生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學習動機不強,被動學習現(xiàn)象嚴重;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散漫,能動性差;沒有掌握科學記憶單詞的方法,單詞記憶低效;孤立地記憶單詞現(xiàn)象嚴重等。原因找到后,就要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同時要注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匡正矯枉。以下本文試介紹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五種策略。
一、多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現(xiàn)代心理學家兼教育家皮亞杰說:“All intellectual work depends on ones interest.”(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解決學生詞匯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要重新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
(一)詞匯輸入渠道多元化
1.詞匯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關聯(lián)。如教學時,由 parking,讓學生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標志“”,由 mobile phone 聯(lián)想到“CHINA MOBILE”,由 air conditioner 聯(lián)想到車內標志“A/C”等。詞匯教學舉例時,也要貼近學生生活。例如,教學詞匯“electric”時,可用例句:Turn on the electric fan;lets go to school by e-bike.教學詞組“on purpose”時,教師可故意踩某同學一下,然后說:“I stepped on your foot on purpose.”給物品貼標簽也是個不錯的辦法,如可在班上合適的地方貼一些英語標簽。在窗簾旁貼:“Draw the curtain!”在飲水處貼:“Save water!”在臺階上貼:“Watch out for the step!”
2.應用感官協(xié)同效應,提高記憶效果。感官協(xié)同效應是指人們在收集信息時,參與的感官越多,所得到的信息就越豐富,所掌握的知識也就越扎實。所以教師在詞匯輸入時,要力求形式盡可能多樣化,充分調動各種刺激元素,增加刺激的強度。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對詞匯教學的助推作用不容小覷。但過多的重復使用也容易降低學生的興奮度,所以教師可以將實物展示作為首選。例如,學習“note”時,可先展示一張紙幣,再由“note”聯(lián)想到“coin”,同樣展示一枚硬幣,再由“coin”聯(lián)想到作文例句“Every coin has two sides.”這種“實物展示+聯(lián)想學習”的方法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調動多種感官也意味著要多給學生動手學習的機會。如在學習“動感十足”的詞匯“burst into laughter”“raise one's voice”等時,教師可盡量讓學生表演,這樣,在活躍氣氛的同時,也可加深學生記憶的效果。此外,教師還可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動手學習,如在學習必修3 unit 4時,可把生命進化中的各種生命形態(tài)制成flash cards,讓學生根據(jù)生命進化過程到講臺上來排序。讓學生動手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查詞。教師可在每一堂課上都適時讓學生查幾個詞匯,從而有效解決學生上課久了會犯困的現(xiàn)象。
(二)加強詞匯學習方法的指導
掌握一套科學的詞匯學習方法,才能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最終讓學生體會到詞匯學習的成就感。首先,教會學生音形義結合記憶單詞。音形義結合不僅能解決學生不會讀的問題,也能有效解決學生記單詞難的問題。這種方法要求學生首先學會自己拼讀單詞。所以學習單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小組內部拼讀單詞,然后放音組內糾正。長的單詞,教會學生劃分音節(jié)來讀。拼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段時日,教師一定要有耐心,慢慢引導學生找到感覺。其次,加強構詞法的學習。構詞法可以有效擴大詞匯量,靈活掌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詞綴法,學生可根據(jù)詞根含義及附加的詞綴,猜測出“新詞”的大概含義及其詞性。最后,多用對比法,解決詞匯混淆的問題。對同義詞、形似詞等要及時引導學生加以區(qū)分。例如,有學生經常將“succeed”和“success”混為一談,不區(qū)分詞性的區(qū)別,也不區(qū)分詞義的區(qū)別,筆者將兩個詞的發(fā)音和詞形分別對應好,應用音形結合法,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了不同之處。然后,筆者馬上用紙片把詞形遮住,讓學生根據(jù)讀音來倒推其形,即使一個學習很普通的學生也能馬上學會。上課時遇到易混淆的詞,或者太長的詞,筆者都用這種遮蓋倒推法,效果很好。有一次,還聽到一個學生在下面小聲說:“??!原來也挺好玩?!贝送?,科學地記憶單詞還要遵循記憶規(guī)律,對于后進生,更要付諸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加以督促。
二、強化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
雖然教師有很多舉措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要想讓學生對英語保持持久的熱情,還需要加強對學習動機的引導。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對學生而言,學習不過是教師加給學生的一種強迫行為,這種學習行為將會是艱苦而低效的。
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激發(fā)并強化學習動機,既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也是教師教學成功的關鍵。對于后進生而言,重點是要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避免挫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教師要幫助學生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歸因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多從學習態(tài)度找原因。對此,可將尼克·胡哲的勵志演講題目“Attitude is altitude”作為學生的“座右銘”。要努力給普通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即使是學習成績最差的學生,也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勵,從而增加他們的自信。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為了提高學生認讀單詞的能力,筆者在學期伊始每節(jié)課前幾分鐘都安排學生上來讀單詞給大家聽。開始時擔心難以操作,因為一些同學還不認識音標,但是結果是很讓人驚喜的(事實是他們明確了學習目標后,課下很認真地去準備了),筆者鼓勵全班為他/她們喝彩,這樣既使學生增強自信,也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強化學習動機。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學習心態(tài),要持之以恒。第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獲得復雜認知技能的過程,學習語言無捷徑。
三、實現(xiàn)詞匯輸入模式從“面面俱到”到“有的放矢”的轉變,提高詞匯輸入的有效性
詞匯教學的內容雖然豐富,但要分清主次。“面面俱到”的做法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讓學生迷失了重點。那么如何提高詞匯輸入的有效性?這就要實現(xiàn)詞匯輸入模式的轉變,要從“面面俱到”轉變?yōu)椤坝械姆攀浮?。首先,教師要根?jù)教學大綱的要求,仔細甄選單元詞匯,將重點放在高頻出現(xiàn)的主動詞匯上。其次,要根據(jù)學情,確定詞匯教學內容,不能過度灌輸,要掌握好“適量”的原則。最后,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比較初高中詞匯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作為重點的詞匯,在初中就已出現(xiàn),只不過在初中還屬于被動詞匯。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這些詞匯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被動詞匯就轉化為主動詞匯。所以第一次見到一個單詞,就要求記住該詞匯所有相關內容的做法是非常牽強的。詞匯學習是一個自然累積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應掌握好“適時”的原則。
四、強化預制板塊的輸入,有效解決輸出瓶頸
Lewis(1993)提出了英語教學的詞匯法。他認為在詞匯和句法之間存在著同時兼有詞匯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結構,這種半固定結構被稱為詞匯塊,也就是語言板塊。語言板塊包括詞和短語、搭配詞、慣用語、句子框架和引語。在英語教學中一直滲透著語言板塊的學習,但是,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語言板塊的挖掘和應用還遠遠不夠,這極大地制約了學生輸出能力的提高。有鑒于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主動地、有意識地深化語言板塊的應用,借此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英語思維模式。如表 1:
從表 1 可以看出,在單詞、詞組甚至語法教學中應用語言板塊的理念,不僅可以減少學生的語用錯誤,也可以解決一詞多義的識記問題,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和輸出質量。
五、實現(xiàn)詞匯教學系統(tǒng)化
詞匯學習屬于符號學習,從識記到記憶保持的過程中,詞匯重現(xiàn)的機會越多,記憶保持的效果就會越好。所以在學生初識單詞后,應給他們創(chuàng)造反復記憶單詞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會邊學邊忘,不能達到詞匯的最終掌握。換而言之,從詞匯輸入到詞匯輸出是一個體系,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單元的始終。筆者的教學流程大致為:集中識詞—針對語言板塊的小練習(漢譯英或英譯漢等)—課文詞匯熱身(通過頭腦風暴或聽力等形式對造成閱讀障礙的詞匯再次記憶)—課文—練習(詞匯或綜合)—單元小結(以思維導圖或競賽的形式強化詞匯)—測驗。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到兩次的聽寫,內容多為本單元的語言板塊。整個單元教學詞匯得到多次的強化,效果很好。對于集中識詞,操作上應結合課文,特別是對于詞組和一詞多義的詞匯,應將其置于課文中讓學生理解,既加深學生對詞匯的印象,也解決課文中的閱讀障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不能孤立記憶單詞。例如,NSEFC 必修 3 unit5“measure”一詞在詞匯列表中的意思為:vt./vi. 測量;衡量;判定。而課文中的例句 It is so wet there that the trees are extremely tall,some measuring over 90 meters.很明顯,給出的意思不能滿足理解的需要,對此,教師可馬上讓學生動手查詞,找到合適的意思。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思維導圖,思維導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促進知識整合,可以成倍提高學習效率。但要注意操作到位,不能流于形式。
總而言之,教學過程只有隨著教學實踐才能不斷完善。對于詞匯教學,英語教師應從學情出發(fā),不斷探索,歸納總結,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學生詞匯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從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覺敷.教育心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包天仁.英語教師知識與技能手冊[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2
[3]帕特·唐,林羽.我在美國教英語[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