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濤,田岳鳳*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山西中醫(y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山西 太原 030619)
·綜述·
針灸時效-量效關系對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
翟春濤1,2,田岳鳳2*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山西中醫(y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山西 太原 030619)
針灸-免疫學研究是采用針灸學同現(xiàn)代免疫學理論、多學科方法和技術,研究針灸于腧穴后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是針灸學同現(xiàn)代醫(yī)學交叉的新興領域。大量的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已經(jīng)證實,針灸可以調(diào)節(jié)機體的免疫能力,包括機體的特異和非特異的免疫功能,這種調(diào)節(jié)作用與針灸治療時間的長短,針刺的次數(shù),療程的長短,艾灸的壯數(shù)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且這種時效-量效關系存在于多種疾病中。該研究綜述了近年來針灸效應與時效、量效的關系及針灸量效與時效在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過程中的作用,使得針灸對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的作用研究更加規(guī)范化,更好地為臨床提供理論基礎。
針灸;免疫;時效關系;量效關系
針灸-免疫學研究是采用針灸學同現(xiàn)代免疫學理論和多學科方法及技術,研究針灸施于腧穴后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作用機制。針灸可以調(diào)整機體的免疫能力,包括機體的特異和非特異的免疫功能,具有整體性、雙向性等規(guī)律和特點[1-2]。針灸效應在體內(nèi)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如同藥物在體內(nèi)的濃度隨時間而變化表現(xiàn)為藥效的顯現(xiàn)與消失過程一樣,也存在潛伏期、效應期及后效應期。針灸效應表現(xiàn)在量效和時效兩個方面,針灸時效關系及量效關系對于針灸效應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系統(tǒng)。本文通過查閱國內(nèi)外文獻,就針灸量效與時效關系及其在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過程中的作用綜述如下。
1.1 針灸時效關系的特點及研究
1.1.1 針灸時效關系的基本特點 針灸刺激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通過針刺或艾灸,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體表的穴位,激發(fā)或誘導體內(nèi)固有的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功能,使失調(diào)、紊亂的功能恢復正常。針灸的時效特點是針灸刺激后,針灸效應在體內(nèi)隨時間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的一定的規(guī)律,即針灸效應在體內(nèi)起效、到達峰值,直至效應消失的一個過程。不同的針灸效應,其時效特征參數(shù)可能不同,即各期在體內(nèi)的持續(xù)的時間、效應的強度不同。因此,了解針灸的時效規(guī)律特點,對于臨床針灸療程的選擇、療程間的間隔、療程時間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
1.1.2 針灸時效關系的相關研究 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不同時程(0、5、10、15min)對大鼠局部血流灌注量具有不同的影響,其峰值出現(xiàn)時間與效應持續(xù)時間均與干預時間存在相關性,表明艾灸可以影響局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其效應與干預時間有關[3]。臨床研究證實,不同治療頻次隔藥灸臍法對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臨床起效時間和療效維持時間不同,以一周 2 次為宜[4]。 不同留針時間(20、40、60 min)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不同,以針刺留針60 min對血液流變學的改善作用最明顯,表明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一定的時效關系[5]。不同艾灸時程對高脂血癥患者降脂療效不同,艾灸30min總體療效明顯優(yōu)于艾灸20 min及10 min,表明隨著艾灸時間延長,臨床癥狀改善的程度越高[6]。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灸治時間艾灸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狀況,以艾灸30 min效果更佳[7]。該方法同時還可以縮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有效止痛時間,明顯改善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的入睡時間及睡眠質(zhì)量,以針刺透灸60 min為佳[8-9]。王盛春等[10]研究表明,針刺后即刻、0.5、1、1.5、2 h對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患者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的收縮期血流速改善程度不同,以針刺后1 h改善最為明顯(P<0.01)。杜帥等[11]比較了手針與電針對炎性低張力膽囊運動影響的時效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手針治療以留針30 min為宜,電針治療以留針50 min為宜,且每天針刺2次,效果更佳。
1.2 針灸量效關系的特點及研究
1.2.1 針灸量效關系的基本特點 針灸是一種通過物理方法刺激機體穴位,以達到治病保健目的的方法,其物理刺激量與療效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即針灸量效關系。古代對針灸刺激量的評估主要通過針刺深度、留針時間、針刺補瀉、針下氣至的感覺及脈象的變化等評定。目前關于針灸刺激量與療效的關系一直沿用傳統(tǒng)文獻記載的方法,一直沒有擬定一個可量化的操作規(guī)定,因而長期以來醫(yī)生對針灸刺激量的把握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目前對針灸量效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針灸取穴的多少、針刺的強度、留針的時間及艾灸壯數(shù)的多少等方面。
1.2.2 針灸量效關系的相關研究 有研究報道,2、30、50 Hz頻率電針均能改善阿爾茨海默?。ˋD)大鼠學習記憶能力,提高海馬的突觸密度,但50 Hz頻率電針優(yōu)于 2、30 Hz[12]。3、20、100 Hz電針頻率均能縮短烏頭堿誘發(fā)家兔心律失常持續(xù)時間,以20 Hz的電針效果為佳[13]。不同灸量麥粒灸(3、5、10 壯)能使對氯苯丙氨酸(PCPA)所致失眠模型大鼠腦組織中GABA含量升高、Glu含量降低、NO含量及NOS活性均降低,以麥粒灸灸3壯的治療作用優(yōu)于5、10 壯[14]。 隔姜灸不同灸量(3、6、9 壯)刺激對大鼠施灸局部神闕穴皮膚間隙連接蛋白43(Cx43)表達的影響存在隔姜灸9壯>6壯>3壯的趨勢[15]。不同灸量(3、5壯)隔花椒灸均能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A)大鼠穴位局部的溫度產(chǎn)生影響,隔花椒灸5壯灸溫熱效應較3壯灸更能到達穴位皮膚產(chǎn)生作用[16]。文婧[17]觀察三伏灸治療過程中不同灸量(3、9壯)對哮喘新西蘭兔肺細支氣管組織形態(tài)的影響,發(fā)現(xiàn)9壯組新西蘭兔細支氣管組織形態(tài)較模型組及3壯組發(fā)生良性改變,與地塞米松組相當,說明9壯組能顯著改善氣道重塑現(xiàn)象,具有較佳的療效。臨床研究證實,不同頻率電針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不同,低頻電針2 Hz組在改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BI評分方面較優(yōu)[18]。100 Hz電針配合藥物治療在改善帕金森?。≒D)患者肌僵直方面療效優(yōu)于2 Hz/100 Hz電針配合藥物治療及單純口服藥物治療[19]。不同頻率電針均可明顯改善甲狀腺手術患者術后一般生活質(zhì)量,患者恢復較好,其中2 Hz/100 Hz針麻組的疼痛最輕,生活質(zhì)量最高,患者恢復最好、最快,能夠發(fā)揮較好的術后鎮(zhèn)痛作用[20]。研究還表明,百會壓灸3壯、5壯和7壯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以壓灸七壯療效最佳[21]。不同灸量(1、3、5壯)溫針灸治療風寒型頸椎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以溫針灸量3壯為理想灸量[22]。不同灸量(1、2壯)溫針灸翳風穴治療急性期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療效不同,以溫針灸2壯為最佳灸量[23]。不同灸量(弱、中、強)隔附子餅灸具有較好的改善骨質(zhì)疏松的功效,以強刺激效果更為顯著[24]。不同灸量(3、5壯)隔藥餅灸能使高脂血癥患者血清TCH、TG、LDL-C及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和血沉明顯降低,HDL-C升高,以5壯組優(yōu)于3壯組[25]。不同灸量(15、30、45 min)溫和灸豐隆穴和神闕穴能明顯地改善血脂異常,以30 min溫和灸為臨床最佳灸量時間[26]。付勇等[27-29]比較不同灸量熱敏灸在椎動脈型頸椎?。–SA)、慢性前列腺炎及腸易激綜合征(IBS)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表明消敏飽和灸量艾灸治療CSA、慢性前列腺炎及IBS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灸量 (每次15 min)艾灸治療。
2.1 針刺對免疫系統(tǒng)疾病時效關系研究
2.1.1 對免疫細胞時效關系研究 錢偉華[30]以日本大耳白兔為材料,針刺五臟夾脊穴,觀察對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 結果針后 2、4、8、24 h的 RBCC3bRR和 RBC-ICR水平較針前高,且持續(xù)效應能達到24 h。有研究報道,針刺一側足三里,針刺后2 h~3 h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者達60%,中性粒細胞升高及淋巴細胞減少者達36%,針刺24 h后恢復至接近正常,然而上巨虛、承山等穴位變化不明顯。針刺內(nèi)關、足三里能使人白細胞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增強,其吞噬指數(shù)于針刺后平均增加1.5倍,而灸后平均增加0.5倍[31]。研究還證實,針刺能有效改善焦慮婦女體內(nèi)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細胞的增殖作用、NK細胞活性,此現(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在針刺后72 h,持續(xù)時間至少1個月,且上述指標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與正常人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2]。
2.1.2 對免疫因子時效關系研究 實驗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人和家兔的足三里穴后,白介素也有明顯增加,家兔比針前增加62.1 U,人體比針前增加17.85 U,白介素增加以針后12 h最高,以后逐漸下降[31]。電針具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因子的作用并存在頻率響應性和后效應,而且其效應與刺激頻度有關[33-34]。不同針刺時間(每日、隔日、隔2日)對致敏豚鼠血清中IL-4和TNF含量的影響不同,以隔2日針刺組影響最明顯,表明治療哮喘時首選隔2日針刺[35]。臨床研究證實,每天針刺正常人足三里、大椎、天樞、曲池等穴,3 d內(nèi)其免疫球蛋白增多,可維持12 d以上[36]。
2.2 艾灸對免疫系統(tǒng)疾病時效關系研究
2.2.1 對免疫細胞時效關系研究 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艾灸15 min可顯著提高后腿肌肉注射醋酸氫化考的松制備的免疫力低下模型小鼠T淋巴細胞酯酶陽性率、紅細胞C3b受體花環(huán)率和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huán)率,而艾灸5 min、25 min則無此顯著作用[37-38]。張時宜等[39]直接灸小鼠“命門”,連灸7壯,隔日1次,灸15次后,結果顯示動物白細胞數(shù)較灸前明顯增多,每天針刺大鼠的“足三里”等穴各2次,其白細胞總含量明顯升高,第5天達到高峰,并有穴位特異性,以“足三里”“內(nèi)關”“合谷”最為有效。
2.2.2 對免疫分子時效關系研究 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懸灸大椎穴 15 min,30 min,1 h,2 h均能降低哮喘模型大鼠IL-4、IgE含量,升高IFN-γ/IL-4比值,但以懸灸1 h和2 h療效最佳[40];艾灸15min和艾灸20 min均能有效降低克羅恩病大鼠血清IgG、IgA、IgM水平,且均優(yōu)于灸治5 min[41];艾灸15 min和30 min均能降低急性應激性胃黏膜損傷模型大鼠IL-1含量,升高IL-10含量,但艾灸30 min優(yōu)于艾灸15 min[42]。表明不同灸量對機體有不同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臨床研究證實,每天針刺正常人足三里、大推、天樞、曲池等穴,3 d內(nèi)其免疫球蛋白增多,可維持12 d以上[43]。王春華等[44]研究表明溫和灸調(diào)治亞健康狀態(tài)的療效與灸頻有關,每日灸與隔日灸療效顯著,優(yōu)于每星期灸。
此外,據(jù)報道,吳炳煌擅用鳩尾、氣海、脾腎經(jīng)原穴針刺配合艾條灸,灸法以15~20 min為宜,以達健脾胃、補腎培元之功效,用于治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同時吳老師還認為提高對膻中穴的有效刺激時間,可增加機體免疫功能[45]。
3.1 針刺對免疫系統(tǒng)疾病量效關系研究
有研究表明,不同頻率(2、50、100 Hz)電針天樞穴均能升高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血清IL-13含量,降低血清IL-8含量,但以電針頻率100 Hz療效最佳[46]。胡志蘋等[47]發(fā)現(xiàn)不同電針(EA)刺激頻率和頻度(2、100、2/100 Hz)對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脾指數(shù)、脾臟NK細胞活性及T細胞增殖能力具有不同的影響,結果100 HzEA可以顯著降低NK細胞活性 (P<0.05),2 Hz/100 Hz EA可以明顯升高NK細胞活性(P<0.05),2 HzEA可以顯著升高脾臟T細胞增殖能力(P<0.01),表明電針對小鼠脾指數(shù)、NK細胞活性和T細胞增殖能力的作用存在頻率和頻度的特異性。臨床研究報道,針藥復合麻醉方案可改善肺切除手術中NK細胞活性,維持術后患者CD4+/CD8+的穩(wěn)定,提高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以2 Hz與2 Hz/100 Hz電針效果較好[48-50]。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頻率電針能升高風濕痹證患者血清補體C3含量,降低免疫球蛋白IgM、IgG水平,抑制其亢進的體液免疫,從而起到治療作用,以2 Hz、100 Hz電針效果較好[51]。
3.2 艾灸對免疫系統(tǒng)疾病量效關系研究
實驗研究證實,直接灸能使得三硝基苯磺酸(TNBS)及葡聚糖硫酸鈉(DSS)為主誘導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血清IL-8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但灸量不同其效果不同,艾灸9壯優(yōu)于艾灸6壯及3壯,且在一定范圍內(nèi),灸量越大,免疫學指標(IL-8、IL-10)數(shù)值越接近正常[52-53]。 劉慧榮等[54]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灸量(8、6、3 壯)麥粒灸“天樞”穴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免疫學方法加局部刺激建立的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IL-6的表達,其中以艾灸3壯改善最為顯著,而IL-6陽性目標積分光密度遞增趨勢以艾灸8壯最強。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隔藥灸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機制,剌激抑制炎癥的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從而達到改善痛經(jīng)癥狀的效果,療效隨著灸量的增加而提高。姬樂等[55]研究報道,隔藥餅灸神闕穴不同灸量(6、9、12壯)能明顯改善寒凝型痛經(jīng)患者IL-4、IL-10和IFN-γ水平,以隔藥餅灸12壯優(yōu)于隔藥餅灸6、9壯。張偉等[56]通過對比督脈鋪灸法不同發(fā)泡灸量(斑蝥劑量0、1.5、3 g)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療效差異,發(fā)現(xiàn)不同發(fā)泡灸量均可以降低患者的癥狀、 體征積分和 ESR、RF、CRP、IgM、IgG 的含量,但以斑蝥1.5 g的劑量為最佳。
針灸-免疫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該研究是將應用針灸學、現(xiàn)代免疫學理論結合起來,通過多學科方法和技術,研究針灸于腧穴后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是針灸學同現(xiàn)代醫(yī)學交叉的新興領域?,F(xiàn)代研究表明,針灸調(diào)控機體的免疫功能的可能機制是針灸通過免疫-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網(wǎng)絡的綜合調(diào)節(jié)實現(xiàn)的,針灸可以使機體產(chǎn)生“良性預應激”,不同的腧穴可調(diào)節(jié)不同的免疫分子或免疫細胞,繼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的變化,整體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系統(tǒng),最終消除紊亂,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57-58]。
目前,針灸調(diào)整機體的免疫功能研究,不管是從臨床方面還是動物實驗方面,主要集中在針灸可以改變機體的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且研究已經(jīng)證實針灸不僅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含量,增強其活性,同時還能選擇性地調(diào)整免疫球蛋白、補體免疫因子等含量。然而對于針灸影響免疫功能的各種效應,如量效關系、時效關系的研究報道較少。綜合近年來的文獻,發(fā)現(xiàn)針灸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效應的產(chǎn)生與針灸治療時間的長短、針刺的次數(shù)、療程的長短、艾灸的壯數(shù)等密切相關。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針灸治療的時間因素,刺激量的因素與針灸的療效密切相關,而且這種時效、量效關系存在于多種疾病中。
然而針灸治療何時生效,其療效何時達到最好,治療多長時間其后效應值最低,即針灸的效應在體內(nèi)如何變化,在臨床上多根據(jù)臨床醫(yī)生經(jīng)驗判斷,缺乏理論依據(jù)。為了解決針灸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過程中的時效變化,我們下一步將借鑒藥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針灸學的研究特點,加強針灸量效關系與時效關系的研究及針灸誘導產(chǎn)生的效應物質(zhì)動力學的研究,使得針灸對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影響的研究更加規(guī)范化,對臨床工作的指導更具有針對性和效應性。
[1]Lee SW,Liong ML,Yuen KH,et al.Acupuncture and immune function in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J].Complement Ther Med,2014,22(6):965-969.
[2]Peng L,Wang Y,Chang X,et al.Effect of moxa-burning heat stimulating Liangmen(ST 21)and Zusanli(ST 36)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signaling proteins in rats with stress-induced gastric ulcer[J].J Tradit Chin Med,2016,36(3):340-346.
[3]邱 悅,施 睿,余 芝,等.艾灸不同時程對大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6,43(3):626-629.
[4]韓媛媛.隔藥灸臍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時效關系的觀察[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
[5]何揚子,韓 冰,鄭仕富,等.不同留針時間針刺對缺血性中風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7,32(5):338-341.
[6]陳仲杰.高脂血癥“溫灸和之”有效性及不同灸治時程對調(diào)脂效應的影響[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2.
[7]周方圓.不同灸治時間對2型糖尿病失眠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
[8]高希言,郭婭靜,王 鑫,等.不同透灸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4(12):2823-2826.
[9]高希言,王棟斌,王新年,等.不同灸量透灸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16,36(11):1139-1143.
[10]王盛春,尹紅博.針刺太沖對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患者顱內(nèi)動脈的影響及其與時效關系的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6):466-467.
[11]杜 帥,魏凌波,陳少宗.手針與電針對炎性低張力膽囊運動影響的時效規(guī)律初探[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4,33(6):458-459.
[12]王 穎,李 威,張亢亢,等.不同頻率電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大鼠學習記憶能力和海馬突觸的影響 [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6):635-639.
[13]陳 凌,許金森,蘭彩蓮,等.不同頻率電針及艾灸對心律失常家兔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5,40(2):146-150.
[14]林資閔.不同灸量麥粒灸對失眠大鼠的催眠作用及其機理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8.
[15]王建珠,王耀帥,王玲玲,等.不同灸量隔姜灸對高脂血癥大鼠施灸局部Cx43表達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8):1832-1834.
[16]彭洪蓮,程施瑞,劉 利,等.不同灸量隔花椒灸對RA大鼠穴位局部溫度影響實驗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8):66-69.
[17]文 婧.三伏灸不同灸量對哮喘新西蘭兔細支氣管組織形態(tài)的影響[D].福州: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5.
[18]黃衛(wèi)玲,譚 峰,程南方.不同頻率電針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6,25(5):905-907.
[19]王曉穎,張海峰,李立紅,等.不同頻率電針對帕金森病肌僵直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4):413-415.
[20]樊文朝,馬 文,王永強,等.不同頻率電針對甲狀腺手術患者的術后效應觀察:隨機對照研究[J].世界針灸雜志(英文版),2014,24(4):35-40.
[21]黃 艷.百會壓灸不同壯數(shù)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
[22]宋直昇,沈衛(wèi)東.不同灸量溫針治療風寒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27(4):46-49.
[23]郭林清.溫針灸不同灸量治療急性期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
[24]張保球,楊潔儀.不同灸量治療原發(fā)性骨質(zhì)疏松癥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6):568-569.
[25]劉未艾,常小榮,劉 密,等.不同灸量隔藥餅灸對高脂血癥患者血脂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3,40(9):1787-1790.
[26]丁 鳳,王婧吉,儲浩然.溫和灸不同灸量對治療血脂異常最佳灸量研究[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6,28(2):237-239.
[27]付 勇,章海鳳,熊 俊,等.熱敏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不同灸量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4,34(1):45-48.
[28]康明非,章海鳳,付 勇,等.熱敏灸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不同灸量方案的臨床療效評價[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1):125-127.
[29]周小平,林 華,付 勇,等.熱敏灸不同灸量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5):461-464.
[30]錢偉華.針刺五臟夾脊穴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1995,11(5):30-33.
[31]李錦宇,韓 霞,汪曉斌.針灸免疫研究概況[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8,29(11):107-110.
[32]Arranz L,Guayerbas N,Siboni L,et al.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immune function impairment found in anxious women[J].Am J Chin Med,2007,35(1):35-51.
[33]黃 誠.電針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頻率響應性及機制研究[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2.
[34]喬鴻飛,蘭賓尚,劉亦恒.電針刺激對脊髓損傷大鼠免疫功能及HPA軸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23(9):828-830+840.
[35]鄔繼紅,馬惠芳,袁 紅,等.不同針刺頻度對致敏豚鼠血清總IgE影響的實驗研究[J].針刺研究,2006,31(3):153-155.
[36]駱永珍,張燕華,周榮興.針灸與免疫[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37]張 英.不同灸治時程對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針灸,2000,20(10):37-38+4.
[38]張 英.不同灸治時程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8,18(8):40-42.
[39]魏 娟.針灸對中老年人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6,31(1):143-144.
[40]張 偉,陳明人,熊 俊.不同灸量懸灸“大椎”穴對哮喘大鼠細胞免疫學機制的影響[J].針刺研究,2012,27(3):202-205+217.
[41]王 莖,夏曉紅,葉 敏,等.不同灸量艾灸對克羅恩病大鼠結腸組織損傷積分和血清IgG、IgA、IgM水平的影響[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3(1):22-25.
[42]黃 河.不同施灸時間對應激性胃黏膜損傷大鼠胃黏膜保護作用的對比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
[43]程曉東,吳根誠,姜建偉,等.持續(xù)電針刺激調(diào)節(jié)創(chuàng)傷大鼠脾淋巴細胞體外增殖反應的動態(tài)觀察[J].中國免疫學雜志,1997,13(2):68-70.
[44]王春華,胡 玲,王健平,等.不同施灸頻度溫和灸對亞健康狀態(tài)影響的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4):379-382.
[45]王志福,龔德貴,俞向梅,等.淺析吳炳煌針灸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經(jīng)驗[J].中國針灸,2016,36(8):861-863.
[46]羅 婧.不同頻率電針天樞穴對活動期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免疫細胞及腸道上皮細胞的影響[D].瀘州:瀘州醫(yī)學院,2014.
[47]胡志蘋,黃 誠.不同電針刺激頻率和頻度對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10):2538-2541.
[48]閔屹華,朱余明,周 紅,等.不同刺激參數(shù)下針藥復合麻醉對肺切除術患者NK細胞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2):83-84.
[49]朱余明,周 紅,閔屹華,等.不同刺激參數(shù)下針藥復合麻醉對肺切除手術用藥量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7):83-84.
[50]馬 文,朱余明,周 紅,等.針藥復合麻醉中不同頻率電針對肺切除患者應激反應的保護作用 [J].中國針灸,2011,31(11):1020-1024.
[51]張幼美.不同頻率電針對風濕痹證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含量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19(3):31-32.
[52]馬鐵明,韓 洋,曾曉霞,等.不同灸量對UC模型大鼠結腸上皮形態(tài)學及血清中IL-8、IL-10,腸黏膜中TLR9、NF-KBp65蛋白表達的影響[C]//2013中國針灸學會學術年會——第四屆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國際科技大會針灸研究與國際化分會,成都:2013.
[53]曾曉霞.不同灸量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鼠血清IL-8、IL-10含量影響的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4.
[54]劉慧榮,周次利,戚 莉,等.艾灸及不同灸量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穴區(qū)HSP72和IL-6表達的影響 [C]//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杭州:2009.
[55]姬 樂,陳日蘭,周麗晶,等.隔藥灸不同灸量對寒凝型痛經(jīng)的IL-4、IL-10和IFN-γ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9):4-7.
[56]張 偉,陳明人,胡錦玉.不同發(fā)泡灸量的督脈鋪灸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刺研究,2016,41(4):327-333.
[57]Griebel P,Hill K,Stookey J.How stress alters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respiratory infection[J].Anim Health Res Rev,2014,15(2):161-165.
[58]Hatmi S,Gruau C,Trotel-Aziz P,et al.Drought stress tolerance in grapevine involves activation of polyamine oxidation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 immune response and low susceptibility to Botrytis cinerea[J].J Exp Bot,2015,66(3):775-787.
(本文編輯 匡靜之)
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Effect and Dose-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Immune Regulation
ZHAI Chuntao1,2,TIAN Yuefeng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aiyuan,Shanxi 030024,China)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immunology is the newly-emerging crossed field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which includes modern immunology theory,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and researches on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upoint on boby immune syste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have confirmed that acupuncture could regulate the immunity of the body,including the body's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immune function.The regulating effect is related with the length of treatment time,the number of needling,the length of the course,cones of acupuncture,and this time-dose effect relationship existed in a variety of disea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se-effect and time-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its effect in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gulatory role were reviewed to more standardized about this aspect's researches and to provide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immune;time-effect relationship;dose-effect relationship
R246;R392
A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7.08.015
2017-01-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373742,81674062)。
翟春濤,男,講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艾灸防治疾病。
*田岳鳳,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E-mail:tyfsx@163.com。
本文引用:翟春濤,田岳鳳.針灸時效-量效關系對機體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7(8):87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