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琦涵 趙曉成 徐進 岳茂興,2
中暑是指在炎熱天氣、無風和濕度大的高溫環(huán)境下,因為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zhì)喪失過多從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jīng)和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的急性疾病。重度中暑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其中熱射病最為嚴重,病死率可達80%,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甚至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時死亡率更高。筆者使用普通肝素治療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颊?,阻止機體微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從而降低死亡率。
1.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對入住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yī)院急診科的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納入標準:重度中暑診斷標準,同時符合凝血功能異常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者服用引起血小板變化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及服用引起血小板減少的藥物。共納入3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0例)和治療組(20例)。對照組男性 6例,女性 4例;年齡31~62歲[(45.1±6.1)歲];治療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28~63歲[(44.7±8.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4 h靜脈采血,測定血小板、凝血功能,并進行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估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評分。
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住院后,均給予迅速降溫、擴容、臟器支持治療,對于呼吸衰竭的患者給予以呼吸機支持呼吸。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上加用普通肝素,按50 U/kg靜脈注射,然后以125-250 U/h維持,使用肝素過程中監(jiān)測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變化,并調(diào)整肝素劑量。對肝素過敏、有嚴重自發(fā)出血傾向者、嚴重創(chuàng)傷、產(chǎn)后出血者及嚴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xiàn)IB)變化,以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及死亡數(shù)比較。
3.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LT、APTT、PT、FIB的變化比見表1。兩組治療前后PLT、APTT、PT、FIB變化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和死亡例數(shù)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治療前后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APTT、PT、纖維蛋白原的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APTT、PT、纖維蛋白原的變化(±s)
注:PLT為血小板,APTT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為凝血酶原時間,F(xiàn)IB為纖維蛋白原;兩組治療前后: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 II評分及死亡數(shù)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PACHE II評分及死亡數(shù)比較(±s)
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死亡率非常高,尤其合并DIC時可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病情發(fā)展迅速,病情很難逆轉[1]。有研究認為,高溫導致內(nèi)皮細胞損傷、微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是引起重癥中暑凝血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高溫引起細胞高代謝,進而缺氧,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然后啟動凝血程序。同時高溫作用機體后,水分丟失,血液濃縮,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促使血栓形成[2]。同時,高熱致使溫度調(diào)節(jié)中樞功能異常致使皮膚血管擴張,而內(nèi)臟血管卻在收縮,從而導致腸道缺血產(chǎn)生大量活性氧,增加了腸道的通透性,產(chǎn)生了內(nèi)毒素,這些內(nèi)毒素會加重循環(huán)血栓形成,從而加重了患者的凝血障礙[3]。有學者在動物實驗中研究發(fā)現(xiàn),一旦直腸溫度達到42.5℃,所有動物都有炎癥反應和凝血系統(tǒng)的激活,大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活化,釋放多種炎癥介質(zhì)及氧自由基,誘導炎癥一系列反應的產(chǎn)生。同時,凝血系統(tǒng)和炎癥反應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性。有研究證實,炎癥“瀑布式樣”激活將激活凝血系統(tǒng),而凝血系統(tǒng)的激活也會加重炎癥反應[4]。有學者對因高溫導致的熱應激的動物尸檢發(fā)現(xiàn),在動物的肺、腦、心臟、腎、肝和腸均出現(xiàn)廣泛微血栓[5]。由此可見,重癥中暑血凝障礙是多臟器功能衰竭的前兆,而且有研究證實凝血功能障礙會加重已存在的多臟器功能衰竭。因此,在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時,早期糾正凝血功能異常,阻止多臟器功能衰竭,是降低重癥中暑死亡率的積極手段。普通肝素主要通過與抗凝血酶Ⅲ結合,而增強對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及Ⅻ的抑制作用,從而阻止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變?yōu)槟?;進而阻止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有效的防止了微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本研究通過早期對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颊呤褂闷胀ǜ嗡?,阻止機體微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本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肝素治療重癥中暑患者,可防止患者凝血功能進一步惡化,從兩組APACHEⅡ評分看,治療組使用普通肝素后病情有明顯改善,同時通過監(jiān)測凝血功能變化,臨床使用較安全,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觀察其治療效果還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以研究證實。
1 周杰,劉文明,蔣建紅.重癥中暑患者合并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的臨床分析[J].右江醫(yī)學,2011,39(3):263-265.
2 孫海偉,趙益明,王衛(wèi)廣,等.低分子肝素對重癥中暑合并凝血功能異常的療效觀察[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1(5):818-820.
3 Bouchama A,Knochel JP.Heat Stroke[J].New Engl JMed,2002,346(25):1978-1988.
4 Esmon CT.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coagulation[J].Br JHematol,2005,131(4):417-430.
5 Roberts GT,Ghebeh H,Chishti MA,et al.Microvascular injury,thrombosis,inflammation,and 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atstroke:a study in baboon model[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8,28(6):113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