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愷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209)
?
移動新媒體下大學生“時政新聞”認知與引導
徐 愷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209)
“時政新聞”是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是黨和國家領導的講話精神。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移動新媒體的普及,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發(fā)生重要變化,出現(xiàn)了三個重要特征:主流性與多元化;互動性與二手性;從眾性與碎片化。為了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更好地讓大學生認知“時政新聞”,我們需要注意三個方面:弄清大學生的認知聚焦點;“時政新聞”的話語轉化問題;“時政新聞”內容的內化?!皼]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厘清了大學生的認知,才能更好傳達中央的大政方針。
移動新媒體;時政新聞;認知
在當前大學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研究過程中,教師主要聚焦于對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理解和領悟,而較少關注大學生對這些“時政新聞”的認知問題,因此值得進一步探討。
“時政新聞”是什么?按照通行的解釋,就是指“關于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皶r政新聞”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信息性等,并且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通過“時政新聞”的關注和認知,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情感,深化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換句話說,“時政新聞”主要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特別是指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其中政治性和政策性與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關,了解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渠道和認知機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步伐的加快,信息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獲得各種信息的最為重要的途徑。這從現(xiàn)實條件上使得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獲取渠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F(xiàn)在只有極少數大學生會閱讀報紙,即使閱讀報紙,也很少去關注“時政新聞”了。因此,大學生通過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來獲得“時政新聞”的事情是少之又少。
目前,大學生對于“時政新聞”的獲取主要是來自于“移動新媒體”?!耙苿有旅襟w”大體上可以說,就是便攜式的、可用于上網的工具,如手機、電腦等。因為智能手機的發(fā)展,使得手機的功能日益完善和復雜,使得大學生對手機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依賴。因此,“移動新媒體”自然成為了大學生獲取“時政新聞”的首選。具體到“時政新聞”,“移動新媒體”是指門戶網站的APP,新聞類的APP,以及微博、微信新聞接收端,換句話說,就是能夠進行上網、便于攜帶、與新聞內容有關的各客戶端。而大學生從“移動新媒體”中獲知“時政新聞”,通過考察,大致能發(fā)現(xiàn)如下的一些特征:
1.獲知“時政新聞”的主流性與多元化
“時政新聞”是關于國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抽象性,因此,對“時政新聞”的解讀可能由于所站的視角、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會出現(xiàn)不同的解讀聲音。大致上有這幾種:主流官方媒體的解讀;網絡名人、意見領袖和所謂公共知識分子的解讀;國外媒體的解讀。
我們通過考察發(fā)現(xiàn),只要大學生對“時政新聞”保持關注,主流官方媒體便也在他們的關注之列。大學生普遍認為,官方媒體的聲音具有權威性,因為它們掌握的信息最為全面,對其中的決策過程也最為了解。如對“時政新聞”感興趣的大學生,基本上關注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和客戶端,并且從中獲得具有正確導向與主流價值的信息。
大學生除了關注主流的官方媒體以外,還有部分地關注一些網絡名人、大V、意見領袖,還有部分關注了外國媒體在新浪微博中所開設的微博。大學生的這些關注主要反映了大學生希望聽到關于“時政新聞”更加立體、更加豐富的內容,換句話說,大學生更加關注的是視角的多元化,而不是認可其對“時政新聞”的解讀,這也與網絡輿情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此規(guī)律叫作“二八法則”:“少數人創(chuàng)造內容、少數人互動,大多數人僅僅瀏覽而已”。
2.獲知“時政新聞”的互動性與二手性
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傳播方式主要采取單向式的,即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時政新聞”,受眾被動接受信息,沒有信息的反饋。而移動新媒體時代,信息渠道變得多元化,傳播速度加快,內容呈現(xiàn)上更加豐富,如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立體化。因此,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就不完全是被動的,而是有互動性。一個“時政新聞”的出現(xiàn),受眾會有自己的思考,可能會在微博、微信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可能在新聞的留言區(qū)進行留言,以至于讀者群出現(xiàn)一個十分有趣的現(xiàn)象:閱讀“時政新聞”評論比閱讀“時政新聞”的時間要長。
所以,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有了一個新的特點,即接觸“時政新聞”的二手問題,大學生可能在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公眾號中發(fā)表對“時政新聞”的看法和意見,再引起其他同學的關注。以最近的熱點時政新聞《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2]為例,許多大學生都是從其他同學的朋友圈、微博中獲知這一新聞的,并且這些大學生在轉發(fā)微信和微博時,時常加上自己的看法,這樣使得其他同學獲知“時政新聞”會受到前面同學觀點的影響,從而出現(xiàn)了“二手性”問題。一方面,這樣的“二手性”有助于“時政新聞”的傳播,會讓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并且一些個人的點評可能有助于對“時政新聞”的理解;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二手性”又會使大學生出現(xiàn)“首因效應”的情況?!霸谏鐣睦韺W中,首因效應指的是在社會知覺過程中,最先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由于首因效應的存在,使得人們對他人的社會知覺往往表現(xiàn)出這樣的傾向,即當人們剛剛獲取了有關他人的少量信息,就力圖對他人的另外一些特征進行推理、判斷,以期形成有關他人的統(tǒng)一、一致的印象?!盵3]所以,大學生了解“時政新聞”存在著“二手性”問題,認識這樣的認知特點對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3.獲知“時政新聞”的從眾性與碎片化
由于現(xiàn)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在“移動新媒體”時代,一方面,任何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另一方面,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全球的新聞事件、各種信息出現(xiàn)同時化,任何一條有價值的信息,隨時隨地都可能突破地域的界限,信息遍布地區(qū)、國家甚至全球。所以,當前網絡信息出現(xiàn)一種爆炸式的增長。大學生面臨這樣紛繁復雜的信息,如何進行篩選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我們通過考察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了解“時政新聞”的篩選方式大致有:網絡的新聞頭條、微博的熱搜、熱點話題、微信朋友圈等。對大學生在了解“時政新聞”的訪談中,他們大多數人指出,為了節(jié)省搜索時間,基本上都是憑借網絡的優(yōu)先排序、熱搜等,而非自己理性判斷所得。這反映出了大學生獲得“時政新聞”的從眾性。
與大學生獲知“時政新聞”的從眾性相關的是碎片化。所謂碎片化,就是指大學生在對“時政新聞”進行閱讀時,基本上不會進行完整的閱讀,而是有選擇性的閱讀。其碎片化的閱讀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碎片化,即閱讀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在移動新媒體條件下,閱讀幾乎不存在困難。二是在閱讀的內容上存在著碎片化。如只閱讀“時政新聞”的標題;或者根據標題內容來判斷是否要打開詳細內容進行閱讀,即使打開具體內容也是快速瀏覽;或者打開具體內容但更喜歡去閱讀評論。大學生大多只關注那些輕松、有趣味的東西,采取浮光掠影的方式,基本上不注重其中的邏輯思路。
當然,獲知“時政新聞”還有其他的一些特點,如在大學生中表現(xiàn)出冷漠型和熱情型,有些大學生十分關注“時政新聞”,而有些大學生則基本上不關注。另外,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男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度普遍高于女生。不過,最主要的認知特點還是表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主流性和多元化、互動性與二手性、從眾性與碎片化。因為抓住了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特點,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就必須時刻要關注黨的大政方針、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主要講話精神,這些內容就是“時政新聞”。因此,應該及時地引導大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從而培育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是非判斷力、決斷力,這就必須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大學生利用什么樣的“移動新媒體”的類型來進行關注?是通過新聞類網站的客戶端,還是通過即時聊天工具,或者是社區(qū)論壇等來了解?如果是客戶端的話,是通過國內媒體的還是國外媒體的客戶端?大學生在“移動新媒體”中是否關注的“時政新聞”?關注哪些“時政新聞”?對“時政新聞”的態(tài)度怎么樣?瀏覽的時間、關注的聚焦點在什么地方?從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的角度,如何利用好大學生的“移動新媒體”來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服務呢? 這成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意識、是非判斷力的重要步驟。
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線大學教師來說,了解所教授的學生,是教學取得成功的最為關鍵一步,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事實上,大學生對于“時政新聞”的了解與否,了解和認知渠道是什么,認知的程度怎么樣,認知特點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時常困擾我們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學生通過“移動新媒體”獲取“時政新聞”的認知特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一步。總體上說,我們應該做好如下幾點:
首先,弄清楚大學生的認知聚焦點。因為每一個大學的學生的關注點存在一定差別,聚焦點存在著差異,需要我們在三個方面先進行梳理和摸排:一是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偏好考察與研究,即大學生對什么樣的“時政新聞”更為關注?“時政新聞”在其關注的網絡信息中占有什么樣的位置?二是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中,什么樣的“時政新聞”學生最為偏好和關注?是政治類、軍事類、還是經濟類?或者是文化類?三是對大學生“時政新聞”關注偏好所產生原因的考察和分析。例如,是什么樣的原因使大學生更加關注外交類的“時政新聞”?為什么許多大學生注重經濟方面的“時政新聞”?他們關注的目的何在?是一種資訊補充?還是一種實用的目的?總之,為了更好地指導和引導學生認知“時政新聞”,關注學生的認知聚焦點是重要的前提條件。
其次,“時政新聞”的話語轉化問題。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理解存在著話語體系的轉化問題,其中特別涉及話語語境的擴充。“時政新聞”存在著一個背景問題、政策出臺的目的、政策決策過程、政策希望達到的目的等等,這些需要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宣講,闡述其“時政新聞”背后隱含的背景,破解“時政新聞”的宏觀性和抽象性,即對“時政新聞”的理解應該是一個“立體式”的話語模塊。因此,如果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理解沒有達到“立體式”,就應該關注其中的原因。如果已經部分達到,那么,達到的程度如何。這些都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對“時政新聞”的解讀和引導中需要注意的話語轉化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條分縷析。
最后,“時政新聞”內容的內化途徑。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問題上,常常需要轉化為大學生自己能理解、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這就是涉及內容的內化問題。事實上,教育部和宣傳部都指出,需要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傳達給大學生,讓大學生真正理解其內容。例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問題,中央要求大學生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一般來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是高屋建瓴的。而大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存在主流與多元的矛盾現(xiàn)象,互動性與二手性、從眾性與碎片化等特征,要針對這些特征來糾正、補充大學生的“認知偏誤”、“認知缺失”等,才能使得大學生對“時政新聞”內容的內化和深化。例如,大學生的認知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我們就需要讓學生的碎片連成一片,補齊短板。
總之,深入和系統(tǒng)地了解大學生利用移動新媒體工具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和認知,掌握大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認知機制,才能更好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一個前期的鋪墊和準備工作,特別是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服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重要的“時政新聞”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大學生,并且引導他們以正確的價值觀去理解和踐行。
[1]人民網輿情檢測室.2014:兩個輿論場共識度明顯提高[N].光明日報,2015-01-16.
[2]龔雯,等.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N].人民日報,2016-05-09.
[3]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65.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6.
[責任編輯:孫 霽]
2016-11-10
移動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時政新聞”認知機制研究(2016-D-099)
徐愷(1979-),男,四川閬中人,博士,講師。
G641
A
1008-8520(2017)01-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