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能主動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在閱讀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將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更好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情感會更加豐富,個性能得到充分的張揚。
一、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課堂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研究性學習”,首先必須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課堂。
(一)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拆除教師與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平等、民主來取代師道尊嚴,是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營造寬松的氛圍和沒有等級之分的空間,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因為只有在寬松的氛圍和沒有等級之分的空間里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創(chuàng)新才能應運而生。
(二)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做教師的要經常捫心自問,在自己的課堂上,給了學生尊嚴了嗎,給了學生活力施展的空間了嗎,給學生張揚的機會了嗎。如果沒有能做到這幾點,那就是忽視了學生的生命價值與活力,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
要做到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就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發(fā)展的各種需求,精心地設計各種活動,給學生以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狀態(tài),主動積極地動手、動腦、動口,從而使學生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主人。
(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單色調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來的世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建構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斕,是以一種活生生的形式和姿態(tài)呈現出來的。
對學生來說,這兩個世界并不見得是統(tǒng)一的,是相互為用、相互佐證的。他們很可能在課堂是生存于書本世界,徜徉于書本,遠離現實,而在課下卻生存于現實生活世界。借研究性學習將生活世界與書本知識貫通起來,學生就能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能深深意識到學習的責任與價值,就能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成為了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活動了。
(四)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創(chuàng)設對學生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或問題情境
學生的心理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教師也常發(fā)出“現在的學生到底怎么了”的感嘆。應該說,學生心理上發(fā)生變化,在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tài)度上與以前的學生有所不同,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了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
此時,教師應順應這樣的變化,不能用舊有的框架與模式來處理今天的事情,來面對今日的變化。具體到課堂教學來講,關注學生的心理世界,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安排是否激發(fā)起了學生的智慧活動,引發(fā)了學生專注于知識的探索與問題的求索的欲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致力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將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問題研究,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新總是在研究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研究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是創(chuàng)新的土壤。
(五)關注學生獨有的文化,增加師生間、生生間的多維互動
這里的文化并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學生有多少知識,又有什么樣的經驗,而是指學生特有的價值規(guī)范和思想觀念等。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學生從兒童邁向成年的一種過渡性產物。
學生文化的這種獨到性,客觀上要求在課堂上給這種文化的展示以一定的空間,同時也要求經由學生文化與教師文化的雙向互動縮小這兩種文化間的差距,使學生文化產生變化。
“互動”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老師與全體學生、老師與個體學生、學生個人與個人、學生個人與小組與全班等,不同類型的互動,實質上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間的交融與整合,使研究性學習走向深入。
(六)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打破單一的集體教學的形式
以全班學生為對象的集體教學,可以很好地達到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完成知識傳輸的目的,但是卻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巨大差異。個別教學是以學生存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為出發(fā)點的,可以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化需求,使教師的教學能對癥下藥。小組教學則能吸納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之長,避開兩者之短。而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等恰是開展研究性學習常常采用的組織形式。
二、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根據教材特點,確定研究主題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關鍵在于研究主題的確定。首先我們要明確,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適合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它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教材本身的內容和意義值得學生去挖掘、研究;(2)教材內容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有能力去研究;(3)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渠道廣泛,學生比較容易獲得信息。
(二)自主研究發(fā)現,鼓勵多元解讀
鼓勵自主研究、多元解讀,首先要有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這個方法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就是指感知、理解、欣賞、積累語言文字的方法。這些方法需要教師逐漸指導學生才能掌握。研究的方法要針對語言文字的具體特點和學生個體的具體實際來確定。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自主地選擇研究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讓他們自主地選擇研究的方法。其次,還要給予學生充裕的研究時間。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研究時間去進行研究實踐,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精神,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如果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研究性學習就會流于形式,因此,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討論、感悟。
語文教育應當十分重視學生主觀感受的表達、內心情感的流露、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找準文章作者與學生情感的溝通點、文本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結點、學生與文章思想的共鳴點去觸發(fā)學生的情思,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品味,才能促使學生對文本形成多元解讀。
(三)激發(fā)深入研究興趣,關注深層情感體驗
語文研究性學習不是純客觀的、推理性的,而是體驗性的,語文課的思維活動也不是單純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活動,而是理智和情感的結合。樂趣是興趣的先導,體驗是研究的成果。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是研究性學習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能把研究性學習推向縱深。我們可以從身邊日常生活入手,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可從課本知識入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可從客觀外界事物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探究興趣培養(yǎng)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先期準備,是至關重要的。而這種探究興趣一旦被激發(fā),它就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周而復始并不斷擴大其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