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音[武威職業(yè)學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美麗的西藏 和諧的家園
⊙王素音[武威職業(yè)學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美麗的“第三極”帶給人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那一幅幅高清圖像之后蘊含著追求生活本真的理念。生活在此地的藏族人民愛護生物,詮釋了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思想;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以誠相待,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面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表現(xiàn)出無比的虔誠,傳承文化,守護心靈的家園。
第三極 和諧 和睦 文化
《第三極》于2013年籌備,2014年完成。當年在溫哥華舉行的“中國西藏文化周”上,其精良的制作、以質(zhì)樸傳達豐富內(nèi)涵的創(chuàng)作理念引起廣泛關(guān)注。該片的非中文版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所采購。這是首次被該頻道購買的中國紀錄片,在全球二百多個國家播映?!暗谌龢O”是山的頂點,水的源頭,生命的和諧家園。在那里山擎路,路繞山,人愛物,人類與萬物的友好、和諧相處的富足與幸福感盡顯眼前。就像總導演曾海若所言:“那是一場滌蕩靈魂的旅程,艱辛而幸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大美不是風景,而是人心。唯有那些滿懷善念,樸素而偉大的人們,才配得上天堂般絕美的雪域高原!”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因為氣壓較低,所以這里奇寒缺氧,人們視其為“生命的禁區(qū)”。但青藏高原又是孕育生命的腹地,專家稱它為“珍稀野生動植物天然園和高原物種基因庫”。在這個生態(tài)脆弱、交通不便、較為閉塞的地理區(qū)域,卻居住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藏族人民。這一地域的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之上,擺在他們面前的首要大事就是合理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問題。在長期與自然朝夕相處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他們深切地感知自然給予生活的無限饋贈。生活在地球“第三極”的藏族同胞,也清醒地認識到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同人類一樣有自己的承載極限,一旦人類為了滿足自己過度膨脹的欲望而向大自然無休止地攫取,自然生態(tài)就會失衡,其暴殄天物的后果不堪設想。這種在生產(chǎn)實踐中形成的樸素的生態(tài)倫理又同藏傳佛教的信仰達成了一致。西藏高原的原始宗教為苯教,在苯教看來,萬物有靈,無處不有神靈。它崇信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生物都是宇宙中必不可缺的成員,要愛護每一種生物。后來從印度和漢地傳入了佛教,在各種宗教的交融之中形成的藏傳佛教,繼承并豐富了苯教的生態(tài)觀念。藏傳佛教認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即眾生平等,人不能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人對自然應心存敬畏,不得褻瀆。萬物與人互為彼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應以人尊重、愛護自然為前提。
牧羊人在羊被狼咬死啃傷之后,仍會大度地伸手救助小狼崽一事,對普通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在《第三極》中導演通過一幅幅真實的畫面為我們記錄下了這樣的一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牧民遇到了一群無家可歸的小狼崽,不僅把它們抱回家,而且還拿出前幾日被狼咬死的羊肉割塊喂養(yǎng)它們。其實,牧民也很清楚,幼狼是不會侵犯人類的,只要它們長大就會啃食羊,與人為敵。但是,在牧民的心中,只要是生命就應該受到保護。堆村的牧羊者悉心地照料過冬的羊群,剛出生的小羊羔必須用酥油喂養(yǎng),增強它們的體質(zhì),以便順利地度過寒冷的冬季。這是牧羊人的智慧,是世代相傳的經(jīng)驗。
從玉樹通向雜多的公路上出現(xiàn)了很多黑色的小蟲,人們紛紛從車上下來,小心地撿拾并把這些蟲子送到遠離公路的原野,讓這些蟲子爬向荒野的安全地帶。一位藏族老阿媽細心地準備彩條,將系著彩條的繩套拋向羊群,彩條落在哪只羊上,這只羊的命運從此就可以改變。耳朵上系上彩條就意味著一生免于被屠殺,這些羊被叫作放生羊,放生一只羊會化解厄運與疾病。在拉薩的街頭,一只羊一位老人就是一道特殊的風景。次旺老人和自己的放生羊次仁漫步于拉薩的大街小巷。這只放生羊是次旺老人在老伴去世的第四十九天買來的,這只羊排遣著老伴離世后的孤獨與寂寞,也寄托著對另一個世界里的人的祝福。次旺老人的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想法:動物不會開口,但有個好主人,它會幸福的。
在薩嘎達瓦節(jié)前夕,人們會從拉薩的水產(chǎn)市場買來魚再投放到雅魯藏布江中;他們虔誠地將一條條魚放入江中,口中念念有詞地祈福。
他們對生物的愛護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形成的,對動物的態(tài)度也是體現(xiàn)他們善良的最直接方式。他們不把自己凌駕于萬物之上,而是在長年的實踐中,總結(jié)出了與萬物和睦相處的寶貴經(jīng)驗。高原東部,雪山之下的工布江達,春天來得較早,藏獼猴偷吃村子的莊稼,獵人們認為自己是具有菩提心的藏獼猴的后代,就主動將山上的房屋讓給獼猴,自己在山下建了新家。四月的工布江達桃花盛開,獼猴們也活躍起來,多布江準備了花生和果子喂食這些獼猴,因為現(xiàn)在是小猴子出生的時間,所以為它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十分關(guān)鍵。還有一些特殊的節(jié)日,趕來的人們拿著各種食物送給獼猴。林周的達瓦在村外發(fā)現(xiàn)了一只受傷的黑頸鶴,將它帶到家來,和自己的丈夫用青霉素與酥油攪拌自制藥物給黑頸鶴療傷。這只黑頸鶴悶悶不樂,達瓦覺得應該給鶴找個伙伴,就在閑暇時間琢磨這件事。一次在田間耕作時,她偶然看見一只健全的黑頸鶴被一只狗咬死,從此她改變了給鶴找伴的想法,而是決定把鶴送到救助站。在載鶴的車出發(fā)時,達瓦不由得流下了眼淚。這種對動物忘情的愛護深深打動了觀看者,引發(fā)了生活在物質(zhì)富裕地區(qū)的人們對自己生存空間諸多問題的思考。一座牦牛編制的帳篷中,男主人阿尼瑪瑪召集家人商量給老狗找伴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講述自家老狗近來的表現(xiàn),都認為確實應該找只藏獒來給老狗做伴。阿尼瑪瑪騎著摩托車四處尋找自己心儀的藏獒,最終在一戶人家的帳篷邊看到了自己似曾相識的藏獒。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特意選了一個好日子,拿著哈達,開著干凈的車,唱著歌把藏獒接回家,為其取名為加措。從此這只藏獒便成了自己家的一分子了。
“第三極”通過山川、河流、生物、制藏香、造鹽、造紙、造船、牧羊、放生等自然與文化現(xiàn)象,全面介紹了西藏的地理風光、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經(jīng)濟和老百姓真實的日常生活。在藏族人民的眼中,人與人之間不必不計較得失,彼此要忠誠相待,義氣為先。這正如民間諺語所言:“飯要一同吃,酒要一起喝,話要一起說,心要一條心”“千言一意,百牛一繩”“家中不睦,外事無成”“沒有竿子支不起帳房,不團結(jié)百事不成”“五個指頭稱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等等?!按缺⑿猩?、知足、憐憫、正義、誠實、寬容、自謙、和諧、貢獻、責任”等道德準則維系著他們之間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促使人心向善。這對消除隔閡,治療敵對仇視的心理病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拉薩的早晨是從喝甜茶開始的,在這座被譽為日光城的都市,依然保留了古老的習俗。喝甜茶的拉薩人來到甜茶館,隨便找一張桌子,將零錢放在桌上,任憑服務員收取茶水費,從不討價還價,相互之間那種完全的信任,留給自己的是無盡的輕松。人們在一片愜意與祥和中品嘗甜茶的美味,他們喝著茶,與一些互不相識的人聊著,在交流中很快就成了朋友,盡情享受生活的情趣。
海拔4500米的當惹雍錯,湖邊的一塊土地上有面積不大的農(nóng)田,一早田長多杰走到村中的老屋前,用手尋找某個特殊點,靠這個點看向?qū)γ娴牧硪粋€點,再根據(jù)古老的歷法計算出一個特殊的日子。多杰要把這個特殊的日子傳達給全村人,隨著多杰“開耕了”的喊聲響遍村子,村中的男女老幼就聚集在一起,歡度開耕節(jié)。多杰的父輩是田長,他家掌握了豐富的歷法知識,替村中選擇開耕時節(jié)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多杰的身上。多杰認真地執(zhí)行著大家的囑托,開耕節(jié)時要總結(jié)上年的情況,同時公布下一年的計劃。大家對他的信任與肯定隨著巨大的石頭放在蓄水池邊,石頭慢慢壘成石柱并系上哈達,大家互相灑水,種子再次回歸土地的動作裝進了每一個在場者的心中。
普莫雍措旁的堆村人世代生活在海拔5000米的牧場,冬季的草場顯得格外珍貴,由于冬日晝短夜長,為了讓羊群有足夠的草料,堆村的男人在藏歷新年前,把羊趕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小島,每天輪流照顧羊群。他們的這種協(xié)作確保了整個村穩(wěn)定的經(jīng)濟利益。門土的次成既是僧人又是藏醫(yī),他在自己修行的山洞中,運用蘋果的各種現(xiàn)代化的設備,潛心鉆研藏藥的配制。藏藥配制原料中重要的一種是石頭,為了研制治療痛風的藥物,次成需要尋找一種特殊的石頭,但是在他所居住的區(qū)域難以找到,他便走到更廣闊的草原去尋找。最后經(jīng)過一番艱辛,用特殊的石頭、圣潔的湖水制成了治療痛風的藏藥。制好的藏藥被無償?shù)匕l(fā)放給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們。林周的打阿嘎隊伍分老年隊與青年隊,他們步調(diào)一致,邊歌邊打,在一聲聲的唱詞中碎石被打成粉末,阿嘎土便成了建筑房屋的材料。人們在齊心協(xié)力的工作中完成了房屋的建筑,感受到的是生活的愉悅。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心理的標志,也成為維系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紐帶。正是在這種生產(chǎn)、醫(yī)藥、手工藝術(shù)、民間藝術(shù)、節(jié)日文化的滋養(yǎng)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皈依;他們守護著心靈的家園,使精神的根脈保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當惹雍錯湖邊的村民依靠古老的歷法春種秋收冬藏;堆村的牧民能夠在結(jié)冰的湖面撒上灰土,讓羊安全渡過湖面,到村子對面的小島上進食,保證了嚴冬時節(jié)草料的充足。次成在山洞修行的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研制新的藏藥,治療那些還在受到病魔折磨的人們,這也是在完成師父臨終時的遺言。每年他都要踏上尋找石頭的征程,空曠的藏北草原極易迷路,當?shù)氐哪撩駮椭纬伞榱耸共厮幍寞熜Ц?,對原料的選取十分嚴苛。煮熟石頭的水需要純潔無雜質(zhì),他要到瑪旁雍錯去采集圣水;通過一道道嚴格的程序,治療痛風的藏藥就制好了。亞東的一個小鎮(zhèn)上有一位叫巴桑的醫(yī)生,這兒的溫泉治病受到了多數(shù)人的認可,巴桑給白瑪治療骨頭壞死病的重要方式就是泡溫泉。為了研究溫泉對疾病治療的科學依據(jù),巴桑提取溫泉的樣本進行化驗,努力尋找其中的醫(yī)學奧秘。生長在尼木的狼毒草是制造藏紙的原料,人們挖來狼毒草的根部,把它撕成細條,煮熟,搗碎,再放到水中,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沉淀,取出上層的清水就可制作藏紙了。多吉的村子雪村有三千多年的造紙歷史,為了不讓藏紙的制作技藝失傳,多吉正努力擴大狼毒草的種植面積,他自辟了一塊土地人工種植狼毒草,解決天然狼毒草原料不足的問題。禿鷹是草原上的神鳥,它的翅膀可以用來制作鷹笛。玉古的爺爺、爸爸都是吹奏鷹笛的高手,為了讓鷹笛的演奏一直傳承下去,玉古正在耐心地尋找鷹翅,為自己的兩個女兒制作鷹笛。雖然玉古的眼睛因為做了心臟手術(shù)有些模糊,但是他還是抓住任何可能找到鷹翅的機會,完成祖輩留下的遺言。一位聽到玉古故事的藏族同胞給玉古送來的一個鷹翅,玉古慢慢展開包裹鷹翅的布,細心地計算尺寸,虔誠地鑿刻。兩個女兒得到鷹笛的喜悅不由得讓人感動。
薩嘎達瓦節(jié)與賽馬節(jié)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節(jié)日,每到節(jié)日來臨之前,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節(jié)日現(xiàn)場,當高2.9米、重2.3噸的神秘經(jīng)幡柱在眾人的注視中升起,心中的那份虔誠就落地生花了;當一匹匹良馬奔馳在草場,展現(xiàn)人與馬的意志與力量時,一個個賽馬者似接受了成長的洗禮成了草原的勇士。民族的文化就是被這些熱愛生活、熱愛民族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們不斷疊加,以不懈堅持而譜寫著。
“第三極”以長鏡頭、抓拍等攝影技巧,呈現(xiàn)了青藏高原的雄偉山脈、一望無際的森林、蔚藍的天空、清澈見底的湖水、樸實善良的藏族人民。那里的人們與自然互為朋友,以慈悲憐憫、惜福感恩之心,完成了“第三極”最美的蛻變。山美、水美、物美,比它們美的是那善良的人心。
[1]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澤厚.美的歷程(第二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李道新.中國電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陳曉偉.融畫入影:民族審美意識的會通與轉(zhuǎn)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5]呂新雨.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作 者:王素音,武威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