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晶
淺談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建
◎李光晶
初中生學習的課程較多,同時面臨中考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英語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創(chuàng)建高效的英語課堂。
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放棄“教教材”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機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準確處理、靈活運用教材。
我們根據(jù)需要可對課本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shù)脑鲅a。首先,補充語音知識。語音是語言的物資外殼,是語言三要素之一,在語言三要素中,詞匯和語法都是通過語音這個物質外殼表現(xiàn)出來的。要讓學生掌握單詞,關鍵是先讓學生掌握音標及其發(fā)音,還要掌握拼讀規(guī)則,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根據(jù)音標自己朗讀單詞。其次,擴充詞匯。詞匯是構成英語大廈的基石,教材只給出了詞匯的基本含義。在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掌握詞匯的基本含義后,教師可以適當擴展詞匯的外延,比較詞匯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例如“dog”在外國被視為與人一樣尊貴的動物,因而有“l(fā)ove me,love my dog”之說,而“dragon”在中國雖被認為是吉祥之物,但在外國卻是邪惡的化身。另外,在詞匯教學中,應增強英語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學了“before,after”后,擴展“the day before yesterday”“the day after tomorrow”,然后讓值日生每天匯報,加強了“before,after”的重現(xiàn)率,增強了英語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教師可寫出很多相類似單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加以歸納總結。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的現(xiàn)實狀況,教師可對教材的順序進行適當?shù)恼{整,使其更切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需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快樂、更成功、更有效率地學習。
課本中某個單元的內容碰巧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正發(fā)生的某件事情相關聯(lián),若是語言知識的銜接沒有太大的問題,教師可以提前講授這個單元。比如,《英語》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七年級下冊Making plans制定計劃可以挪到學期初,引導學生學習此模塊,制定好本學期的計劃,能提高學生的興奮點。
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機動性,更新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們所需,為我們所用。教材中有些內容略顯枯燥乏味,我們不能受制于教材和教參,而應想辦法使靜態(tài)的教材變成一個個動態(tài)的情景劇。比如學習看病和問路的表達法時,教師可以借用聽診器、白大褂、交警服作道具來創(chuàng)設情境。
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學科的交叉性和對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要加強英語與其它學科的課程整合。比如在任務型教學中,有意識地開展英語與其他一門甚至多門學科相聯(lián)系的、橫向綜合的整合教學。另外,在創(chuàng)設語境的過程中,也應該關注學科整合。比如在施教有關貝多芬的課文時,不妨將音樂學科中貝多芬的生平簡介引入英語課堂,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堅持不懈的抗爭精神,感悟《月光曲》帶來的力量。
(作者單位:營口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