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若晨
(河南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4)
從托馬斯·內格爾的“蝙蝠論證”分析心靈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智若晨
(河南大學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4)
人類通過不斷地認識自身和所處的這個世界,其本身就證明了人類作為一種有意識的主體的存在,而有意識的主體存在,就必然會有對應的客體。內格爾通過對以往心靈觀的主客觀理論的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心靈理論。他認為,意識現象是無法被還原主義所能解釋與還原的,即“經驗的主觀性特征”。同時他還認為,我們看待這個世界時越是脫離自己的主觀觀念,那么我們就越是客觀。然而,客觀性的進展讓我們來到一個將個人視角完全拋在身后的一個新的實在概念面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遺忘主觀的視點。我們不可能完全的走出自身。無論我們作出什么形式的努力,我們依舊只是這個世界的子部件,并且只能在相當有限的程度上接近世界的其余部分以及我們自身的真實本性。本文通過對內格爾的“蝙蝠論證”的分析,探討內格爾對于主客觀的認識。
內格爾;心靈;主觀性;客觀性
內格爾在1974年發(fā)表了自己的著名論文《成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中,從心靈哲學現狀出發(fā),同時結合了20世紀中期的大環(huán)境,指出在當時科學急速發(fā)展的狀況下,物理主義對于解釋心靈哲學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物理被認為是可以還原心靈,并且被當作客觀實在的全部內容,但是這種物理主義還原心靈的觀點同時也被部分人所批評。內格爾認為,心靈有著自己獨特的還原方式,物理主義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心靈,但是也只是僅僅從其自認為相對客觀的角度所解釋的,它忽略了心靈的主觀性。內格爾重視客觀性對于心靈的重要性,但是又強調其有限性。他認為,在重視客觀性的合理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有限性,在思考心靈的還原方式時應當有限地聯系主觀與客觀的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確切地得到心靈的還原方式。本文從內格爾著名的“蝙蝠論證”入手,來試著解讀內格爾的主客觀的心靈理論。
內格爾認為,有意識經驗是一個廣泛的現象,雖然我們無法確定是否所有生物都具有有意識經驗,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它存在于不同層次的動物活動中,并且廣泛存在于這個世界,盡管我們并沒有把握說這樣一種現象存在于更簡單的有機體之中,但是我們可以猜想,它會以無數我們完全無法想象的方式出現在宇宙的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上。[1]內格爾在后面又指出,不管形式如何不同,一個有機體只要具有有意識的經驗,那么這個有機體就有了成為特定的有機體獨特的表現,這個有機體所聞、所見,以及對于自身所處的世界是什么樣的一種感受的這些經驗,只有這個有機體自身才可以感覺到,每一個有機體的意識只能由有機體自己經驗、觀察和把握。內格爾將這個稱之為“經驗的主觀性”。在內格爾看來,物理主義是沒有辦法還原經驗的主觀性的,任何常見的、最近發(fā)明的對心理的還原分析都無法控制它。[1]經驗的主觀性是只能由經驗的主體主觀地把握到的方面,而物理主義卻沒有看到這一點,盡管物理主義使用了許多物理學信息去解釋意識經驗,但是他們不知道經驗的主觀特征,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每一種主觀的經驗都是和經驗的主體相聯系的,而客觀的物理主義是不可能采取這樣的一種觀點,物理主義所推崇的客觀會導致這其中有些人將主觀與錯誤劃為一類,從而排除了主觀的觀點,主觀觀點的排除導致了意識與心靈沒辦法很好地解釋。
為了更加清晰地闡述經驗的主觀性,內格爾舉出了蝙蝠這樣的例子。內格爾認為,蝙蝠的感官、活動和我們的大不相同,以蝙蝠作為例子和其他我們熟知的動物相比相聚較遠,更有利于解釋有關問題。內格爾用“作為一只蝙蝠”這樣的例子,這有點類似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焉”的意思。通過我們所能理解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蝙蝠對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是依靠聲吶、回聲定位功能,它們會從嘴巴發(fā)出高頻率的叫聲,發(fā)出超聲波,超聲波撞擊到墻或者其他障礙物后反彈回來,再由耳朵去接收,它們的大腦所具有的獨特的神經結構可以把向外發(fā)出的沖量與隨后的回聲聯系起來,從而能夠辨別距離、尺寸,這是屬于蝙蝠的感知方法。但是蝙蝠的感知方式與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無法以自身的內在生活去推知蝙蝠的內在生活,所以我們無法得知真正身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的感覺。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想象力來感受蝙蝠的行為,但是我們的想象力也受到我們自身生理構造的局限性。因為我們畢竟和蝙蝠有著不一樣的基本結構。在以蝙蝠為對象的例子中,內格爾也闡明了物理主義對于解釋心靈的局限性,因為就算我們以科學的方法來得知蝙蝠在接受超音波時,腦子中會出現特定的神經沖動等一系列可以通過物理來分析和還原的步驟,但人類不可能知道蝙蝠腦中出現那種神經沖動時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必須以蝙蝠作為經驗主體,才可以了解到蝙蝠腦中出現神經沖動是怎樣的一種感覺。蝙蝠所能體會到的這種感覺是無法用物理的術語所能描繪出的,因為物理的術語是以許多觀點都能理解作為基礎,而我們終究不是蝙蝠,無法理解蝙蝠的感受和蝙蝠的觀點,所以物理的理論無法解釋成為蝙蝠是什么樣的一種感受。
內格爾通過對于“視角”的分析來闡明經驗的主觀性,不論是我們成為蝙蝠或者火星人,都是一種主觀上的獨特視角。當我們作為蝙蝠的時候,蝙蝠的視角會使我們相信蝙蝠會有關于疼痛、恐懼、欲望之類的感覺,人類擁有嗅覺、視覺、聽覺,所以就有了對應的認知,如我們可以聞到氣味,看到東西,聽到聲音,那么,當我們有了其他的感覺后,我們也就有了對于這個感覺相應的認知,蝙蝠也是一樣。除了聲吶之外,蝙蝠也會有其他更為常見的知覺,但是我們并不具備蝙蝠這種可以感受到相應直覺的器官,所以蝙蝠的這些經驗像什么,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范圍。我們無法站在蝙蝠的視角上,所以也無法準確地把適合描述我們的經驗的術語來用在描述它的經驗上。內格爾認為,“當我們考慮蝙蝠時,我們所處的地位與聰明的蝙蝠或火星人可能占有的地位完全一樣,如果它們想要形成一個作為我們會使什么樣的概念的話。它們的心靈結構可能會使它們無法獲得成功。”[2]他認為不論是作為蝙蝠或者是火星人還是人究竟如何,它們都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我們無法采取不同性質的主體的視角,所以這之間的感受性質也是不可比的,我們無法理解其他物種經驗的主觀性特征。主觀經驗只能從經驗的主觀觀點出發(fā),用這種觀點去觀察才能得到理解。[3]即便神經學家知道人和蝙蝠的神經結構,但是由于這兩者觀察世界的視角不同,觀察所得到的經驗不同,兩者神經結構的不同,因此,主觀的觀點是神經科學所無法還原與解釋的。
在探尋心靈的客觀性之前,內格爾首先探尋了物理的客觀性,因為物理的客觀性是被人們所普遍承認的。內格爾認為物理的客觀性就是對物理世界有一種去視角的理解,物理的世界對“任何存在”都是一樣的,沒有主觀的特征,即使“你”或“我”或者是“他”不存在時,物理世界依舊存在,物理世界不是“我”所理解,而是“大家”,所以物理世界沒有中心。由于經驗想象的外推以及物理主義并不適用于研究主觀特征的問題,內格爾用一種更為超然的角度來理解心靈。心靈也有其客觀性特征,使得我們可以不依靠一種特殊的視角去理解和觀察它,這種特征在內格爾看來是對心靈的客觀性理解,也就是“心靈的客觀性概念”。
在內格爾看來,心靈的客觀性概念要求我們像看待物理對象那樣,從外部把我們的心靈看做是一般事物。他認為“我們能把我們自己,我們的經驗以及所有事物都包括在一個無法依據一種特殊的人的觀點去構想的世界中,而且我們在不把精神還原為物質的情況下就能做到這一點。”[4]在他看來,心靈的客觀性可以把主觀上我們無法想象的生物的心靈代入進真實的世界中,但是又不像物理主義那樣摒棄心靈的主觀性。
內格爾通過對“他人心靈”的分析,試圖進一步闡明心靈的客觀性概念。“他人心靈”就是一個關于“我們如何能想象主觀上不能與我們自己相比較的心靈”。[4]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都必須把自己想象成某種更一般的事物的實例。[4]這就要求我們不將自己視為“人”的特殊地位,而是與蕓蕓眾生無差。我們不能將自己所感受到的東西的觀念強行延伸到他人的身體,你擁有他們身體的感覺并不等于他們自己的感覺,如疼痛這樣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的程度是不同的。通過對于他人心靈的分析結合上述內格爾的論證,我們可以看到,內格爾從自身的客觀性概念擴展到對于人類的客觀性概念,最后擴展到了對所有心靈的客觀性概念。
“怎樣把世界內的一個特殊的人的視角與關于包含此人及其觀點在內的同一個世界的客觀觀點相結合?”[4]這個問題就是客觀觀點和主觀觀點如何相連的一個問題,是關于道德、知識、自由、自我以及心靈同物理世界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內格爾認為,客觀性是一種認知這個世界的方法。“我們將自身置身于將要被理解的世界中,那么舊的觀點到頭來將被看作一種比新的觀點更主觀的現象,而且能通過參照新的觀點被證實或改正,這個過程能加以重復從而產生更客觀的概念?!蔽覀兠恳淮螌陀^性認知的進步都會產生世界客觀性的新思想,這種新思想會越來越遠離人類的主觀性,客觀性讓我們一步一步地了解了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也要在重視客觀性的同時,不能遺忘自身的主觀性?!拔覀兪且粋€大的世界中的小的生物,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非常偏頗,而且事物呈現給我們的方式,既取決于世界,也取決于我們的結構?!盵4]我們只是這個世界微小的部件,是歷史行程中的滄海一粟,無論我們作出怎樣的努力,仍然改變不了我們是這個世界的子部件的事實,從客觀性來講,它可以帶領我們了解被個人視角拋在腦后的概念,但是我們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世界,我們沒有辦法去真正地理解世界,我們自身對于世界的理解既依賴于客觀性,也依賴于我們自身的主觀認識。
“一種觀點或思想形式,假如較少依賴于個體所屬的那種特殊生物的特征,則比另一種更客觀。一種理解形式所通達的主觀類型的范圍越廣,或者說越較少依賴于特定的主觀能力,就越是客觀?!盵4]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所產生的思想或者觀點,越是較少依賴特定的主觀能力,就越客觀。當我們遠離自我的偶然性時,實在就會暴露出來,但是,當我們在接受客觀觀點的時候,真想或許會與我們的主管觀點相沖突,因此我們自身會將客觀觀點加以改造到一個自身主觀性可以接受的一個范圍,因為我們畢竟也只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物”,無法理解全部的世界,因此客觀理解無法為我們提供一個完全的世界理解?!拔覀兪且粋€大的世界中的小生物,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非常偏頗,而且事物呈現給我們的方式,既取決于世界,也取決于我們的結構。”在追求并適應客觀的同時,自身的主觀觀點也會隨時改變,因此而產生了新的觀念。內格爾反對兩種對客觀性抱有不同看法的人:一種是將客觀性“估價過高”,這一類人認為客觀性可以獨立提出一種關于認識世界的完全的觀點,而且漠視從客觀性中所產生的主觀觀點,認為這根本不需要;另一種是將客觀性“估價過低”,這些人認為客觀性并不是理解世界的方法,雖然我們理解這個世界也需要大量的主觀性,但是人類只是“大的世界中的一個小生物”,我們對于客觀認知也是同樣不可以忽視,一味只強調主觀性是很難具有說服力的。
通過對客觀性的理解,我們會不斷認識這個世界,但是當客觀性轉身攻擊自我,并且要把主觀性包括在實在概念中,客觀的理解難以消化這種材料。在我們通過客觀來認識世界時,既要對客觀理解做出適當修改,也要認識到客觀理解也具有局限性,客觀的觀點會受到我們所處的位置的一種主觀觀點的影響,即“在試圖與客觀的觀點共存時,主觀的立場及其要求也會加以修改?!弊詈玫慕鉀Q辦法是“不是把勝利歸于其中的某一方,在自己頭腦中清晰地堅持兩者的對立,同時又不抑制任何一方?!盵4]就是要保持主觀性和客觀性這二者平衡的一個狀態(tài),二者都要相同重視。在內格爾的觀點中,主客觀是不可分離的,二者有著諸多的聯系,但也有不同之處,主客觀之間的“對立”是不會停息的。
[1] 托馬斯·內格爾. 人的問題[M]. 萬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166-180.
[2] NAGEL T.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J]. Philosophical review, 1974, 83(4): 435-450.
[3] 高新民, 沈學君. 現代西方心靈哲學[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596-597.
[4] 托馬斯·內格爾. 本然的觀點[M].賈可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19-59.
[責任編輯宋占業(yè)]
2017-07-18
智若晨(1991-),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心靈哲學。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6.018
B712.59
A
1671-7864(2017)06-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