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萍
[摘 要]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更加講求綜合性,對學生語文學習生活中的文化素養(yǎng)提出較高要求。我國農村教學條件相對薄弱,使得教學效果相對滯后。所以,加強對農村學生語文知識的充實對整個國家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意義。而名著閱讀,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地理和人文知識,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大有裨益。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名著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
一、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意義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初中生在語文閱讀方面,要制訂學期學習中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國內外名著,并寫好讀后感,這說明名著閱讀對于初中生來說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對初中生進行名著閱讀教學,并且對課內閱讀進行擴展、深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極大的提高。農村的初中生與城市初中生相比,接觸新鮮的外界事物有所局限,再加上農村的教師和學生對名著閱讀的價值認識相對較淺,在進行名著閱時出現(xiàn)種種認知、方法問題,進而阻礙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同時,一部經典名著的故事情節(jié)扣人心弦,故事內容豐富多彩,學生通過這些經典著作可以感悟到真善美、假惡丑等,這些對初中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
二、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現(xiàn)狀
雖然新時期農村教育教學水平也在不斷發(fā)展進步,但在語文教學中名著閱讀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有待繼續(xù)強化教育的方面。目前,在農村的初中語文課堂上,閱讀教學模式還很單一,仍停留在“講、讀、背”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互動,在教學模式、機制和閱讀時間等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僵化,課堂缺乏創(chuàng)新研究。傳統(tǒng)的農村語文課堂上,教師在講授名著時,往往按照自己制訂的教學方案,采用“主題—人物—環(huán)境”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師自導自說,毫無創(chuàng)新性。名著閱讀教學基本劃分為教師對作品作者的介紹、寫作背景的講解,以及學生對段落層次的劃分、主旨的把握、段落大意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阻礙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yǎng),失去了名著閱讀的價值和意義。
2.名著閱讀教學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評價制度。傳統(tǒng)語文教學采用的評價方式主要是考試,通過考試結果評價學生語文的學習效果。然而名著閱讀與語文學習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考試制度并不完全適用于名著閱讀結果的評價。在現(xiàn)在的名著教學閱讀中,教師只是對文章進行重點知識講授,課后會大量推薦名著讓學生自己去讀。對于學生閱讀后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才算是有效學習并沒有評價標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對名著閱讀的興趣,喪失閱讀主動性。
3.教師缺乏閱讀素養(yǎng),名著知識儲備不足。有些教師的名著知識儲備不足,無法對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如果任由學生自己閱讀,就無法達到想要的閱讀結果。目前農村有些語文教師的名著閱讀量少,對于部分名著,只能借助參考書介紹給同學,不花時間自己讀,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無法共同感受給學生以指導。教師閱讀素養(yǎng)的欠缺,也會導致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喪失。
4.學習壓力大,閱讀存在誤區(qū)。對于初中生而言,所學的課程門數(shù)多,各科都有相應的作業(yè)和學習任務,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而且大多數(shù)家長和教師認為,課外閱讀只是對語文知識和寫作的補充學習,使得學生課外閱讀受限制。有些家長甚至認為課外閱讀是浪費時間和不務正業(yè),這樣學生的閱讀計劃更是不能實行下去。
5.學生在閱讀書籍的選擇上存在問題。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更愿意選擇自己看一眼就能看懂的,短時間就能看完的。許多學生由于個人喜好的原因,總是會選擇一些青春小說和網絡小說,對于傳統(tǒng)名著視而不見,更不會花時間去閱讀。因此,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等成為他們的首選,對于傳統(tǒng)著作里晦澀難懂的語言和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產生距離感,因為學生自己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局限,他們往往舍棄名著而選擇追通俗,這無疑會限制學生個人素養(yǎng)的形成,還會阻礙學生思想的發(fā)展。
三、有效開展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對策
閱讀的精髓在于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碰撞,讀者需要身臨其境,感受著作中的人與物,從而得到閱讀體驗,進而提高閱讀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水平。上文對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在教學中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以下從五個角度,探索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有效對策。
1.發(fā)揮課堂渲染功能。課堂是學生理解應用知識的地方,語文是閱讀性學科,知識是通過對文章的細致理解吸收的,只有把思緒放在文章中,才能讀出其中隱含的文化知識。教師在課堂發(fā)揮著引導作用,通過課本知識的傳授,設計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將國內外名著和課外閱讀資料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入閱讀世界。教師的作用是拋磚引玉,將名著的精華講述給學生,而把更重要的閱讀部分交給學生,讓學生沉浸在書的海洋中,細細體會名著,充實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閱讀興趣和能力。教師不能把學校安排的所有教學課時都用于教材知識的傳授,應該每周安排一定的課程專門給學生講解名著閱讀,使學生的名著閱讀課堂化,減輕學生的課外學習負擔,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在學生閱讀同一本名著后,可安排一次名著學習交流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把各自在名著中汲取到的知識展現(xiàn)出來,互相交流討論,達到相互提升、相互促進的效果。
2.營造名著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名著閱讀意識。教師除了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課堂閱讀氛圍,還應注重學生名著閱讀環(huán)境的建設,課內課外共同構筑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閱讀的環(huán)境,強化學生的名著閱讀意識。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營造名著閱讀的心理環(huán)境,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的閱讀潛能在最佳心理狀態(tài)下發(fā)揮出來。
3.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名著閱讀技巧指導。語文教師應針對名著的特點,采取適合農村初中生的教學方法和技巧,通過介紹閱讀方法和技巧來促進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教師可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先看“序”的習慣,通過閱讀序言,了解名著所處的時代以及文化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做好名著閱讀的準備??谑鼍毩暦旁诿喿x的進行階段,教師可通過舉辦相應的活動鞏固學生閱讀的階段性成果,以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效率。
4.更新名著閱讀教學設計。從教師教的角度出發(fā),按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開展。名著閱讀教學設計應具備動態(tài)性特征,逐步擺脫教案的控制,從教案走向教學設計,設計出更具系統(tǒng)性的課堂教學內容,由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導轉變,并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設計符合個性化教育的教學方案。
5.擴充名著知識儲備量,提高語文教師閱讀素養(yǎng)。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學習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教師閱讀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成效。所以教師要盡可能擴充名著知識儲備量,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學校需要投入專項資金購買輔助讀物,建設電子閱覽室、教師閱覽室,利用這些平臺,提高教師的閱讀量。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高考語文的側重點就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這就要求學生的語文功底要強。學生要想練就扎實的語文基本功,平時就要多讀書、讀好書,循序漸進地提高語文知識的積累和綜合運用能力。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名著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要求學生在名著閱讀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提升寫作水平,豐富文化涵養(yǎng)。
參考文獻
[1]鄒云來.農村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08).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