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jīng)濟隱喻就是通過映射人們參照熟知的、有形的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來建構抽象的經(jīng)濟概念,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經(jīng)濟隱喻概念體系。而批評隱喻分析將語言分析和認知理解以及社會知識結合在一起,可以解釋交際者的隱喻選擇機制和更深層次的意識形態(tài)機制。本文結合韓禮德的語法隱喻角度來分析10篇外國主流媒體對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經(jīng)濟報道中的意識形態(tài)。最后,總結批評隱喻觀對分析經(jīng)濟新聞報道的指導和提醒大眾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辨別能力。
【關鍵詞】經(jīng)濟隱喻;語法隱喻;意識形態(tài);批評話語分析
一、引言
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了一種新的隱喻分析方法——批評隱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它與批評話語分析相結合,目的是揭露語言使用者所隱藏的或潛意識的意圖。本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首先,介紹隱喻批評性分析的基本框架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功能語法隱喻,其次,結合語法隱喻中人際隱喻的情態(tài)隱喻和語態(tài)隱喻化以及概念隱喻中的及物性和名詞等角度來分析10篇外國主流媒體對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經(jīng)濟報道中的意識形態(tài)。最后,總結批評隱喻觀對分析經(jīng)濟新聞報道的指導和提醒大眾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辨別能力。
二、理論框架
1、隱喻批評性分析的基本框架
Black隱喻批評性分析的基本框架由三大步驟構成:
第一,隱喻的識別(Metaphor Identification),收集文本和會話中的隱喻例證。
第二,隱喻的闡釋(Metaphor Interpretation),從收集到的隱喻例證中概括出它們所代表的概念隱喻。
第三,隱喻的解讀(Metaphor Explanation),在第二步的闡釋基礎上,將隱喻置于其生成和接受的社會語境中,考察隱喻的語篇功能。
2、韓禮德的語法隱喻
(1)概念語法隱喻(Ideational Metaphor)
韓禮德(2004)認為:“語法隱喻是朝著事物性(Thingness)方向發(fā)展的,即從過程朝個體方向發(fā)展直至最終出現(xiàn)了某一可以指稱此類個體的名詞”。
(2)人際語法隱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
關于人際語法隱喻,功能語言學的語法隱喻理論認為是通過語氣(mood)和情(modality)兩個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的。在語氣方面,四種基本言語功能:①陳述;②提問;③提供;④命令。在情態(tài)方面:一種是使用“直白”的情態(tài)成分;第二種使用情態(tài)小句將原來句子中的情態(tài)成分剝離出來;第三種情態(tài)功能由另外的小句形式體現(xiàn)出來。
三、語法隱喻在外媒關于RMB入SDR的具體應用
1、概念隱喻
(1)及物性系統(tǒng)
及物性系統(tǒng)是概念元功能中的核心部分,用以描述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表述,它包含六個過程(Halliday,1994/2000:343)。
少量使用了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沒有使用行為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產(chǎn)生“一致式隱喻”。
(2)名詞化
Halliday(1994/2000:352)指出,名詞化是概念語法隱喻最有力的形式。通過將動詞、形容詞或小句物化成名詞,從而形成名詞化隱喻。
從表二中可以看出,經(jīng)濟語篇中,名詞化,形容詞化和動詞化的使用占很大的比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表明概念隱喻在經(jīng)濟語篇中的廣泛使用。
2、人際隱喻
(1)語氣隱喻
語氣隱喻所體現(xiàn)的就是言語功能的變異,它反映了語氣系統(tǒng)與言語功能之間非對應性的復雜關系。以上表格發(fā)映出經(jīng)濟語篇中為了報道的客觀性,仍選擇各類語氣的傳統(tǒng)意義,而不是語氣之間的轉換。
(2)情態(tài)隱喻
情態(tài)意義體現(xiàn)了發(fā)話者看待某命題或提議的角度。為達到某種特殊的目的或效果,發(fā)話者有時會故意采用情態(tài)的明確主觀隱喻形式,強調自己的看法或判斷的不確定性。
四、總結
經(jīng)濟語篇中的隱喻以其獨特的視角,通過映射,把復雜的經(jīng)濟概念與較易理解的事物聯(lián)結在起,有助于揭示媒體如何利用不同事物間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在金融新聞報道中概念隱喻比人際隱喻應用的更廣泛,名詞化因在概念隱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人際隱喻中語氣隱喻幾乎不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經(jīng)濟新聞語篇的客觀性。因此,在解讀英語經(jīng)濟新聞時,讀者有必要對隱喻進行批評性分析,學會是從隱喻表達中挖掘隱含信息,從而準確地把握西方媒體在報道經(jīng)濟事件時所采取的立場和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2] Flood CG. Political Myth: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Carland, 1996.
[3]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4] Joye, S. News Discourseon Distant Suffer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03 SARS Outbreak[J]. Discourse & Society, 2010,5:586-601.
[5] 范文芳. 語法隱喻理論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1.
[6] 武建國, 謝 洪. 批判性話語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話語》評介[J]. 現(xiàn)代外語, 2004(4):432-435.
【作者簡介】
李美華(1992—),女,漢族,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上海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主要研究方向:商務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