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摘要:批評話語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露話語、意識形態(tài)和權利之間的隱含關系?;陧n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本文從詞匯分類、轉換和情態(tài)三個方面對中國日報和英國獨立報的“占領中環(huán)”活動的新聞活動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討兩家報紙傳達的不同立場和意圖,探索真實的新聞事件,激發(fā)讀者對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言意識。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法;新聞話語;“占領中環(huán)”事件
大眾傳媒在現(xiàn)代社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聞報道是媒體話語的一個特殊體裁,體現(xiàn)了社會、經(jīng)濟、民族和語言傳統(tǒng)。然而,由于新聞報道在表達意識形態(tài)意義上含蓄而迂回,讀者難以恰當?shù)亟庾x其隱藏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批評話語分析各類文本。由于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揭示語言是如何傳達意識形態(tài)和行使權力來實現(xiàn)政治目的,新聞報道已成為批評話語分析的焦點之一。筆者試圖對中國日報和英國獨立報“占領中環(huán)”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說明報道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形成思想和觀點,以及他們在事件描述中是如何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批評話語分析由Fowler、Hodge和Kress在《語言和控制》一書中首次提出。Fairclough首先給出如下定義:
話語分析旨在系統(tǒng)地探討(a):話語實踐、事件、文本和(b):社會和文化結構、關系和過程之間的因果關系。話語分析研究實踐和文本是如何產(chǎn)生的以及其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受到權利的影響的,并探討話語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不透明是如何成為保護自身權利和霸權的一個因素的[1]。
Van Dijk進一步深入研究批評話語分析,認為批評話語分析主要研究社會和政治語境下的文本和話語是如何展現(xiàn)、重現(xiàn)和抵抗社會權利濫用、統(tǒng)治支配和不平等[2]。Wodak和Ludwing也強調(diào)了語言和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但他們同樣重視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3]??傊u話語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隱藏在文本中的權力之間的關系。
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模型是批評話語分析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他認為語言執(zhí)行三個基本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4]。概念功能為上下文的表達服務:通過概念功能,說話者或作者在語言中反映自己現(xiàn)實世界的經(jīng)驗和內(nèi)心世界的意識[2]。概念功能主要有詞匯分類、及物性、語態(tài)和轉換實現(xiàn)。人際功能幫助表達說話者或作者的意見、態(tài)度和評價,也反映說話者或作者與聽眾或讀者之間的關系[2]。人際功能主要由情態(tài)、語氣和語調(diào)等范疇體現(xiàn)。語篇功能使語篇與語境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話語成為可能[2]。
一、英漢新聞報道對比分析
香港占中事件是由戴耀廷發(fā)起的一次非法活動,旨在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使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以普選方式進行。基于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本文對中國日報和獨立報關于“香港占中事件”報道進行對比分析。
(一)詞匯分類
Van Dijk認為詞匯選擇是新聞話語的一個突出方面,其中隱藏的觀點或意識可能會顯現(xiàn)[2]。在不同的話語類型中,分類在數(shù)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5]。分類能體現(xiàn)說話者或作者的潛在意識形態(tài)。中國日報和獨立報在詞匯選擇上有顯著的不同。(見表1)
根據(jù)表1,中國日報使用“illegal Occupy Central movement”(非法占中事件)來描述香港的這一事件,體現(xiàn)了中國對占中事件的否定和批評態(tài)度。接著用“l(fā)aw–breaking”(違法的),“provoke”(挑釁)等詞形容示威者,強調(diào)其非法性和不良企圖。最后,中國日報用“dying”(將死的),“l(fā)osing”(失敗)和“end”(結束)表明抗議者開始撤退,占中運動和平結束。
然而,獨立報一開始就用了“pro–democracy movement”(支持民主運動)和“the democratic movement in Hong Kong”(香港民主運動)等詞,反映英國對占中示威者非法行為的支持態(tài)度,認為中國沒有給予香港民主。此外,獨立報用貶義詞形容香港警方,如“attacked and intimidated”(攻擊和恐嚇),“horrific”(可怕的)等,進一步表達英國支持示威者。通過這些話語,中國政府被惡意塑造成暴力和令人壓迫的形象,使讀者可能對中國政府產(chǎn)生負面印象。獨立報用“seemingly drew to a final close”(看似劃上了最后的句號)來描繪“占中”運動,曲解事實,試圖傳達香港市民和中國政府之間仍存在巨大的沖突。
(二)轉換
轉換經(jīng)常用于新聞報道中,指替代性措辭或者句法轉換。名詞化是轉換最突出的一個表現(xiàn)方式。名詞化指用一個名詞形式來表達意義[6]。(見表2)
根據(jù)表2,中國日報用unpopular occupiers(不受歡迎的占領者)和ill–conceived umbrella revolution(居心不良的雨傘革命)這兩個名詞短語描述示威者和占中運動。 由于名詞短語有持續(xù)性和永恒性的意義,因此這兩個短語代表了中國對“占領中環(huán)”運動及示威者堅定、持久的反對立場。
獨立報聲稱如果中國沒有履行對香港democratization and autonomy(民主化和自治)的承諾,英國是香港唯一的guarantor(保證人)。英國將自己描繪成香港市民的保護者,無端指責中國政府未保證香港的民主自治。這不僅歪曲了事實,而且英國無權干涉中國的政治。接著,獨立報用Tiananmen–style crackdown(天安門式鎮(zhèn)壓)這一名詞短語,給中國政府貼上鎮(zhèn)壓者和獨裁者的標簽,對中國形象造成了嚴重影響。
(三)情態(tài)
情態(tài)與說話者或作者的權威性有關,擴展說話者或作者對描繪事件的態(tài)度[5]。作者能夠通過情態(tài)動詞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立場。(見表3)
根據(jù)表3,中國日報使用最頻繁的情態(tài)動詞是would和can,而獨立報使用最頻繁的是will。will用來傳達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蘊含未來會發(fā)生某事件的極高可能性和確定性。would能用于虛擬語氣,用來表達作者的觀點。情態(tài)動詞can和could用來表示某人做某事的能力或機會。
例1:Second, most locals realize the Hong Kong economy would lose its global status if the city were ever to declare itself independent from the motherland. (China Daily)
例2:As long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ands firmly behind the SAR government, no one can change the reality that Hong Kong is a legitimate part of China. (China Daily)
中國日報使用would來體現(xiàn)“占領中環(huán)”領導人的陰謀和非法“占領中環(huán)”運動注定會失??;用can表示其堅定的政治立場,即:香港永遠是中國的合法領土。
例3:Hong Kong's Umbrella Revolution might be over, but it doesn't matter–––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will only come back stronger. (The Independent)
例4:I recently spoke with someone who had stayed on the frontline. I asked them if the movement was too fragile, and what more can be done. (The Independent)
而獨立報用will表達英國極其確定“占領中環(huán)”會“重回”香港。它代表了英國對示威者的支持,表明英國認為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關系十分緊張;用can來表達其對示威者的同情和關心。英國的這些措辭都在宣揚中國是一個不民主的專制社會,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日報和獨立報在報道香港“占領中環(huán)”事件時表明了不同的政治立場,反映了背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日報認為“占領中環(huán)”運動是非法的,并表明絕大多數(shù)香港市民對中國政府的支持以及中國對香港的主權。而獨立報捏造中國警察攻擊示威者,故意把中國描繪成一個殘暴的獨裁者,破壞中國形象。由此可見,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客觀地呈現(xiàn)說話者或作者是如何通過話語來傳達隱含在文字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本文期望能激發(fā)讀者對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言意識,以實現(xiàn)客觀分析新聞報道,了解事實真相。
參考文獻: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93.
[2] 胡芳華. 新聞報道中意識形態(tài)的批評話語分析 [M]. 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3] 付小秋,沈紅. 叛徒還是英雄——從批評話語分析看《南華早報》與《福克斯新聞網(wǎng)》在“斯諾登泄密事件”上的較量 [J]. 山東外語教學, 2014 (4): 47–53.
[4]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5]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New York: Longman, 1989.
[6]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