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娜 韓敬 曹穎
【摘要】 目的 探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腦梗死中的防治效果。方法 72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 各36例。兩組均給予相同基礎治療, 氯吡格雷組同時給予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組給予阿司匹林治療。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后不同時間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 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治療24周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評分分別低于本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4、12周評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氯吡格雷組治療后2、4、12、24周評分和阿司匹林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氯吡格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6%低于阿司匹林組的2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腦梗死防治中療效近似,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 值得借鑒。
【關鍵詞】 腦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療效果;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3.056
腦梗死發(fā)生后可遺留后遺癥, 嚴重影響到患者生存質量, 甚至威脅到患者生命。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腦梗死的二級預防和治療中均有應用。阿司匹林在應用過程中可有出血、阿司匹林抵抗等作用。氯吡格雷不良反應較少[1-3]。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 觀察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其中的防治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72例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患者, 隨機分為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 各36例。兩組患者發(fā)病距離治療時間<72 h, 患者年齡均<75歲。同時排除妊娠、高血壓腦出血及其他因素所致腦出血、心源性因素所致腦梗死患者、凝血障礙患者。氯吡格雷組男20例, 女16例, 平均年齡為(60.2±6.1)歲。阿司匹林組男21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為(59.9±7.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組患者根據(jù)病情給予降低顱內壓、應用腦細胞保護劑、促進腦細胞代謝類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類藥物等,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似或相同康復治療。氯吡格雷組患者給予氯吡格雷口服, 劑量50 mg/d;阿司匹林組患者給予腸溶阿司匹林服用, 劑量為100 mg/d。
1. 3 療效評定和指標檢測 采用NIHSS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治療后2、4、12、24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狀況進行評定。觀察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鼻出血、牙齦出血、胃腸道不適、眼底充血、腹瀉、皮膚瘙癢、頭暈等)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NIHSS評分比較 氯吡格雷組入院時NIHSS評分和阿司匹林入院時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治療24周后NIHSS評分分別低于本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4、12周評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氯吡格雷組治療后2、4、12、24周評分和阿司匹林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氯吡格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共2例(腹瀉1例、皮膚瘙癢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6%;阿司匹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共9例(牙齦出血3例、鼻出血1例、眼底充血1例、胃腸道不適4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0%。氯吡格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發(fā)生的常見病理基礎, 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血栓形成以及血栓脫落是導致缺血腦血管病的主要原因[4-6]。而血管內皮損傷和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容易引起血小板發(fā)生粘附聚集, 從而引發(fā)血栓形成。在腦梗死防治過程中, 抑制血小板功能、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是治療的重要部分[7, 8]。小劑量阿司匹林通過抑制環(huán)氧合酶使血栓素A2生成減少, 從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達到抗血栓形成作用。阿司匹林在抗血栓性疾病中應用較多, 缺血腦卒中防治中阿司匹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阿司匹林在長期應用過程中容易引起出血、阿司匹林抵抗等不良反應, 影響其在腦梗死中的防治效果[9-11]。氯吡格雷屬于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 通過拮抗二磷酸腺苷與其受體結合, 從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等功能, 從而產(chǎn)生抗小板作用[12-15]。在本文中, 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在腦梗死防治中均能夠降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 改善患者腦功能, 氯吡格雷組和阿司匹林組治療24周后NIHSS評分分別低于本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4、12周評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氯吡格雷組治療后2、4、12、24周評分和阿司匹林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腦梗死防治中產(chǎn)生的臨床效果近似。本文中氯吡格雷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6%低于阿司匹林組的2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氯吡格雷在腦梗死防治中用藥較阿司匹林安全。
綜上所述,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腦梗死防治治療中療效近似, 但氯吡格雷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 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戴杰, 周永, 李新玲, 等. 影響后循環(huán)腦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lián)合抗血小板治療預后的相關因素. 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 2014, 27(1):22-25.
[2] 劉春梅.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比較.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9):1224-1226.
[3] 戴京濤, 李志賢, 孔偉麗, 等. 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4(11):72-73.
[4] 韓彬.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比較. 醫(yī)藥前沿, 2014(33):236-237.
[5] 郭玉全. 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60例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18):558-559.
[6] 秦虹霞, 張向東, 孫科.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雙抗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5(19):68-69.
[7] 鄭嬋新, 王大成, 李雄新, 等. 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雙負荷劑量與常用劑量治療急性非心源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6, 23(9):1325-1328.
[8] 范道豐, 鄭瑞鋒, 胡小紅, 等. 雙重抗血小板治療對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單核細胞聚集體的影響及急性期療效評估.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14(10):627-630.
[9] 江顯萍, 陳建華, 吳大鴻, 等. 阿司匹林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纖維蛋白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12):3258-3260.
[10] 趙真, 包正軍, 許宏偉, 等.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應用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療效評定. 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 2012, 39(2):117-120.
[11] 史寶柱.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療效比較.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8(9):1224-1226.
[12] 李軍民.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鈣聯(lián)合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 13(10):46-47.
[13] 黃勇.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09, 12(24):46-47.
[14] 郝清波. 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治療和預防腦梗死的臨床觀察. 吉林大學, 2015.
[15] 鐘廣宏, 周伯榮, 關海濤, 等. 腦梗死二級預防中CYP3A4代謝與非CYP3A4代謝的他汀類藥物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及降脂療效的比較. 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6, 33(4):323-326.
[收稿日期: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