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鵬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對高校課堂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網絡模型、多元文化及海量信息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等教學法的實施提供了保障。使原本課堂師生間通過語言、手勢、情感等簡單枯燥的交流方式向師生與網絡媒體技術互動的轉變。利用網絡技術對實際教學互動過程進行分析,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以期為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師生互動率提供依據。
【關鍵詞】網絡技術 高校課堂 教學互動
【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BK20160446);鹽城師范學院教研項目(15YCTCJY042)。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3-0036-01
新世紀,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國互聯網大會的召開掀起了網絡技術的又一次浪潮。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摒棄被動或機械、死記硬背的學習行為,提倡主動探究、勤于思考、搜集并加工信息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網絡背景下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網絡技術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耦合效應是現階段聚焦的熱點[2-4]。發(fā)現并解決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如何更有效利用網絡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是網絡環(huán)境教學成功的關鍵。本文通過對實際教學案例的剖析,發(fā)現存在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以期為高質量的教學互動提供策略。
一、教學互動分析
高校教學采用網路技術手段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需要。網絡教學環(huán)境指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具豐富教學信息的、可直接或間接師生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總體。這種交互式的新教學模式更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突出個性化的教育學習方式。利用基于網絡技術的弗蘭德矩陣模型對課堂教學師生間的互動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利用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師生之間情感交流氛圍比較融洽[5]。其中,學生表現出較高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授課過程中的語言占比較高,二者暗示實際課堂教學的利用率較高。此外,整體上學生的課堂參與率較高,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教學過程中,學生為教學主體對象而教師起主導作用。通過對應答率和課堂內容來反映教師的主導作用;弗蘭德矩陣模型結果顯示應答率和課堂內容占比非較高,說明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網絡技術起到了很好的主導作用[6]。學生語言比率遠高于傳統(tǒng)課程標準,表明網絡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一改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給予同學更多的討論時間,既鍛煉了學生邏輯表達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教師能夠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調整課程重點與難點[7]。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結果分析發(fā)現,教師與學生個體間互動活躍率遠高于教師與學生小組的互動。這不是實際教學想要的結果,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小組間的互動,通過知識點剖析、重點引導、難點啟發(fā)的方式與學生小組互動,讓其自主構建學習模式,起到“授之以漁”的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課堂提問的科學性,要做到即兼顧優(yōu)等生和差生,也要做到問題難易程度適中,這樣既能鼓勵學生又能兼顧公平,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8]。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注意表揚語言的技巧、問題設置的比例、問題的頻度等。
二、建議與思考
通過弗蘭德互動矩陣模型對課堂教學的分析,既看到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點也發(fā)現存在的不足。課堂教學過程中怎么樣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思考[9]。首先,教師應創(chuàng)造利于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情境,提高學習熱情,但避免流于形式或使課堂教學內容膚淺化。其次,針對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學生,給予不同的鼓勵和表揚,但要適時適當的表揚而非隨意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yǎng)。第三,要對授課教材深入剖析,重新構建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置課堂問題。打破舊有觀念,讓學生從被動回答轉變會主動回答,創(chuàng)造一個充分展現學生自主、能動的舞臺。問題的設置應多從改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方面為切入點,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融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第四,根據課堂氛圍、學生情況控制好問題的難易、提問頻率及學生準備時間。第五,通過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自主提問的意識、引導積極的思維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
網絡環(huán)境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優(yōu)化對于教學的意義不言而喻,如何更好的利用網絡技術使教學內容更有效的讓學生接受,如何更好的構建好教師、學生及網絡技術間的互動方式還需日后做進一步的深入探究。隨著網絡技術在現代社會中應用的拓展,在教學應用中的不斷深入,會更好的服務于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好的呈現,教師更有效的反思教學行為。將網絡技術反哺教學的作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熊肖.基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陳健.關于網絡教育的幾點思考.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4.
[3]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網絡教學模式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朱玉梅.網絡環(huán)境下教學模式的研究.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3.
[5]寧虹,武金紅.建立數量結構與意義理解的聯系——弗蘭德互動分析技術的改進運用.教育研究,2003,5:23-27.
[6]肖鋒,課堂語言行為互動分析——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研究工具.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40-44.
[7]葛英.基于網絡的互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05.
[8]楊健.網絡環(huán)境下適應性學習分析與對策.中國科技信息,2008,4:247-249.
[9]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