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祿秀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錦溪小學,寧波315000)
【摘 要】在校本研修活動中,筆者執(zhí)教了《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通過多次磨課,筆者體會到低段利用圖形表征策略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本文借助《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的教學實踐與反思,闡述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圖形表征題意,理解數(shù)量關系,得出一般的解題策略,建構問題模型,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圖形表征;建構模型;低段數(shù)學
《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例3,本課內容是在一年級下冊“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或少幾”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扒笙嗖睢?、“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和“求比一個數(shù)少幾”其實是同一類問題之間的相互轉換,但也是低段孩子學習的一個難點,需要借助有效的數(shù)學策略使孩子學會分析數(shù)量關系。教材用畫圖的方法分析問題,以理解題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筆者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找尋合適的銜接點,引導學生運用圖形表征理解數(shù)量關系,從而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升認識,構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一、對比鋪墊,突破“同樣多”
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實際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就必須先理清較大數(shù)是由“和較小數(shù)同樣多的部分加上多出來的部分”組成的。所以本節(jié)課復習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比,突破“同樣多”,為新知作好鋪墊。
教學片斷如下:看圖說說
(1)○○○○
△△△△△△
△比○多( )。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有4個,△有6個,6-4=2,所以△比○多2個。
生2:一個△與一個○對應起來,△多出來2個。
師:還可以說○比△少( )個。
(2)○○○○○
△△△
△比○少( )個。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
△△
△比○多2個,△有幾個?
師:你是怎么想的?多了2個是哪2個?請你找出○和△同樣多的部分,再找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兩部分?
生:△可以分成與○同樣多的部分和比○多的部分。
課件出示對比圖都會用虛線上下一一對應,并把較多的圖形分成兩部分:同樣多的部分和多(少)出來的部分。根據(jù)學生已有經(jīng)驗,圖形對比,明示數(shù)量關系,直觀地比一比“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進一步理解“同樣多”,為新授課作好鋪墊。
二、圖形表征,理解數(shù)量關系
圖形表征是低段孩子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有效的策略,幫助孩子學會分析數(shù)量關系。圖形表征在數(shù)學解決問題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圖形表征可以使抽象的題變得形象,運用圖形表征可輕巧地找出一些文字中未經(jīng)解釋的有用信息,促進問題的解決。低段孩子圖式意識薄弱,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有效指導,展現(xiàn)圖形表征過程,體現(xiàn)由具體到抽象的理解過程。
教學片斷如下:出示主題圖
1. 讀題,嘗試畫圖
師:輕聲讀題,找出數(shù)學信息與問題。你能解決它們嗎?你能用一幅簡單的圖來表示題目的意思,再列算式解決這道題嗎?
學生試做,師巡查(找有用的信息:實物小紅旗,圓形或三角形圖)
2. 展示:
師:你們能看懂這幅圖的意思嗎?請畫這幅畫的小朋友來說說你是怎么畫的?
生:先畫一班12面小紅旗,再畫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紅旗。
師:多3面小紅旗在哪里?那前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生指出多出部分,并回答:前面表示與一班同樣多的部分。(用紅筆圈起來,并寫上“與一班同樣多”)
師:誰聽明白了他是怎么畫出二班的小紅旗呢?
師小結:先畫與一班同樣多的部分,再畫多出來的部分。
師:他的信息表達清楚了,問題表達清楚了嗎?(補充完整。)
出示○型圖:
師:你們看懂這幅圖了嗎?信息問題有沒有表示清楚?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幅圖,有什么不同?
師:是的,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圖形表示題目的意思。
(師板貼“一班”:12個○,直接出示“二班”、“與一班同樣多”,再貼出3個圓。)
師: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用大括號把兩部分括起來“?面”)現(xiàn)在求二班有多少面紅旗,算式“12+3=15”對嗎?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為什么用加法?
生:12表示與一班同樣多的部分,3表示多出來的3面,求二班有多少面紅旗就是要把與一班同樣多的和多出來的3面合起來。
檢驗:我們做得對嗎?那我們看看: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15面比12面多幾?
生:對的,多3。
師:最后我們一起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紅旗。
低段學生在學習圖形表征的過程,一般都是根據(jù)題意,讓學生用直觀的圓形圖來表示,然后進一步過渡到用長方形的長短來表示具體數(shù)量的多少。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從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活動經(jīng)驗出發(fā),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圖式進行圖形表征。在學生獨立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先對學生作品按層次呈現(xiàn)——紅旗圖、圓圈,再在黑板上展示長條圖,讓學生感受到長條圖的便捷,建立以“1個條形圖代替12面小紅旗”的表象,經(jīng)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相信經(jīng)過教師這樣的引領,學生對條形圖的理解一定會更深刻,對“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這一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分析得更為透徹。
三、多樣練習,建構問題模型
設計合理多樣的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利用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設計練習,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建構問題模型。
教學片斷如下:出示看圖列式
師:仔細觀察圖,選一幅圖說一說題目的意思?(生獨立說)第一幅圖哪個小朋友來講一講?
生:第一排有7個○,第二排比第一排多2個,求第二排有多少○?
師: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求第二排有多少個○就是把與第一排同樣多的部分和多出來的2個○合起來。
師:第二幅圖哪個小朋友來講一講?
生:第一排有7個,第二排比第一排多5個,求第二排有多少個?
師:誰來指一指哪部分是多出來的5個?(學生指)
師:(指同樣多的部分)這部分又是什么意思?
生:與第一排同樣多的7個。
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除了簡單的模仿練習,設計這樣的看圖列式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提升看圖能力,也為理解數(shù)量關系和建構問題模型助力。在解決問題中,運用圖形表征更能讓教師了解學情,讀懂學生,更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形表征是問題解決中常用的一種思考策略,也是理解題意、描述問題的方式,而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低段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圖形表征解決數(shù)學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