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椰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薛侃與惠州1
——陽明學初傳入惠考
陳椰
(華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薛侃是明代嶺南著名儒者,作為王陽明高足,最早把陽明學傳入粵東的潮、惠地區(qū)。憑借惠州特殊的人文地緣因緣,薛侃晚年在羅浮閉關靜修,又在西湖周邊著述講學,接引惠地學人,培育人才,辨析學問,激活當地學風,建設西湖人文景觀,對惠州文教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薛侃;惠州;陽明學
嶺南有明一代之思想蔚然大觀,成就矚目。成化年間,先有陳白沙以靜坐自得之學崛起江門,啟導新風,繼而湛甘泉承傳衣缽,光大門庭。與此同時,余姚王陽明倡“致良知”之學,風動全國,波及嶺南。陽明學作為明代最具影響力的外來新學,經由第一代本土弟子——尤其是薛侃為首的士人群體的努力,由江西傳入潮州,嗣后入惠,使得粵東自正德、嘉靖后成為閩、粵陽明學之重鎮(zhèn)。陽明學在潮州風靡一時之盛況,近人多有傳述①。而關于惠州陽明學之傳入及發(fā)展情況,則尚未有專文研究。文章擬通過對嶺南陽明學領袖薛侃當初在惠州的傳道活動的考察,評價其學說及影響,以期梳理陽明學在廣東承傳脈絡,補前人所未逮。
薛侃(1486-1545年),號中離,廣東明代著名理學家,于成化二十二年生于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龍溪鳳隴(今潮州庵埠)。他于正德九年(1514年)在南京拜陽明為師,“朝夕相與者三年[1]958”,拳拳服膺師教。還引薦其兄薛俊、弟薛僑、侄薛宗鎧,同拜入王門。王陽明在江西平定流寇,出入賊壘之時,薛侃仍與諸同門在后方相聚講學不散,或代理日常事務,誨導陽明小兒正憲,或接引初學。王陽明最重要的著述《朱子晚年定論》和《傳習錄》,就是薛侃首鈔并首刻的。陽明身后,他又總理后事,保護家眷,還在杭州建天真書院,完成陽明生前卜筑天真山的夙愿,可謂是王門的“護法”,“大有功于師門”[2]422,得到同門的信賴與推重。
正德十四年(1519年),薛侃從江西返鄉(xiāng),居鄉(xiāng)三年期間,與好友澄海陳明德、饒平楊驥、楊鸞兄弟講學于金山玉華書院,并結齋于梅林湖,遠近學者翕然宗之,游其門者日益眾。此標志著陽明學正式傳入粵地。
嘉靖三年(1524年),薛侃結茅于梅林湖西之山中,聚生徒講習不輟,“以正學接引,潮士為之一變[2]522”。山因中離而名“中離山”,此山一經創(chuàng)辟,“四方同志聞風遠來,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會文考德,發(fā)益良多[2]424”。終明一代,潮州學風之盛,也莫過于此。講學之外,他不忘辦實事造福于民,他積極帶頭興修水利,開溪建橋修路三十余所,又與時任揭陽主簿的季本議推鄉(xiāng)約,普行一邑,踐履一個儒者化民成俗的“天職”。
薛侃官至行人司司正,居職嚴正簡直,曾上疏請以陸象山和陳白沙從祀孔廟,惟象山得允。嘉靖十年(1531年),上疏乞請嘉靖在親藩中擇選親而賢者,迎取入京,慎選正士輔導,以待他日皇嗣之生。不料觸犯帝諱,加上少傅張璁及其心腹彭澤趁機從中構陷,欲借此興大獄,扳倒對手少詹事夏言,誣逼薛侃承認背后乃夏言指使。于是他無辜卷入政治風波中,被逮至午門廷鞫,追究交通主使者。七日連鞫八次,酷烈備至,屢次昏死,仍獨自承擔,“不他引一人”,明誓:“明有君父,幽有鬼神,頭可斷,此心不可欺[3]22”。后真相大白,削籍為民,自此開始十幾年明農講學、游方會友的生涯。他最后四年則旅居惠州、東莞,先后在羅浮山、豐山永福寺、玉壺洞講習,將陽明學傳入惠州。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秋,他返歸故里,舊疾發(fā)作而逝,享年六十。
薛侃的學術思想大體不出其師之矩矱,以“良知說”為宗,以“萬物一體為大,以無欲為至[2]446”。以本心(良知)為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心、性、理、事一貫,即氣即理,即寂即感,即存即應,即虛即明,不可離析對立。他的工夫論以立志、研幾、靜坐、無欲、主一為核心,注重靜斂收攝,存養(yǎng)心體,以求得良知的朗照,從而在日用常行中指導道德人倫實踐。其一生工夫進境有數變,早年注重靜坐喚醒良知做主,省察克治私意于萌發(fā)之初;在遭廷鞫之難后削職歸鄉(xiāng)講學時期,其工夫更注重収攝向內,以本體戒慎恐懼之念阻止私意萌發(fā);到了晚年,則又進一步攝持本心,強調當下體認,以無欲為要,臨終遺言還告誡要“私欲凈盡,一絲不掛。”盡管其教法、修為境界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但都體現出涵養(yǎng)本源、立體達用的一貫進路,也展示著不斷走向圓融純熟的生命歷程。此外,薛侃對易圖像數的研究也有獨到之處,在批評朱子《周易本義》“析補說”的基礎上,對《河圖》、《洛書》及太極、八卦等易圖作了新的闡釋,以圖像來指導心性修養(yǎng),突出天道性命的渾一性和踐履性。在三教關系上,他嚴辨同異,指出“虛”、“無”也是良知所固涵的特性,為三教之共法,異處乃在于儒家藹然有情、不外人倫日用,而二氏厭世遺倫。明末大儒黃宗羲曾如此評價:
嶺南之士,學于文成者自方西樵(按,即方獻夫)始,及文成(按,即王陽明)開府贛州,從學者甚眾。文成言潮在南海之涯一郡耳,一郡之中,有薛氏之兄弟子侄,既足盛矣,而又有楊氏之季昆(按,即楊驥、楊鸞)。其余聰明特達,毅然任道之器以數十。乃今之著者,唯薛氏學耳。[4]655
可見,薛氏對嶺南思想學術影響匪淺,堪稱嶺南王門一代儒宗。
在薛侃的帶領下,講習陽明學的風氣在潮州蔚然大盛,形成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學術團體,講學的據點有北山精舍、玉林書院、中離書院、南溪精舍、宗山書院等[5]448-455,“當時東南吳楚之交,盛為王學者,莫如紹興、吉安,獨潮之風不下二郡,可謂盛矣[6]”。
與此同時,嶺南固有的朱子學并未見頹勢,和新興的王學分庭并立。潮州的朱學傳統(tǒng)深厚,自南宋以來濡染朱學尤其是其禮教之傳統(tǒng)?!澳纤螘r潮州仕宦多出朱子之門,潮地亦久沐朱子之教化,朱子著述不少在潮刊行[7]450”,朱子本人也嘗游揭陽,寓居同榜進士鄭國翰家。而其潮州門人中以鄭南升(字文振,潮陽人)、郭叔云(字子從,揭陽人)為著,二公謹志行而遵禮教,奠定潮州道學之傳統(tǒng)。入明以后,潮州名儒張奐、李齡、蕭龍諸公也“以理學彬彬繼起[8]”。值得注意的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在潮州知府鄭宗古在潮州刊行了羅欽順的《困知記》。羅是“朱學后勁”,對王陽明的爭論批評從陽明生前延續(xù)到其身后,《困知記》正是朱學對壘王學的產物,其刊刻對潮州學風的影響不可小覷據薛僑所撰的《行狀》記載,薛侃在嘉靖十一年(153年)建成宗山書院后,“往來其間,講學弗怠,議者紛紛而先生弗顧?!薄白h者紛紛”四字似乎透露出些許王學朱學交鋒的硝煙氣息。于是,游學求友、共證圣學,拓展學術陣營,成為晚年薛侃離鄉(xiāng)弘道的初衷。就粵地而言,惠州應是首選。
從人文地理上看,惠州地處潮州王學與江門之學的交接地帶,王陽明、湛甘泉同屬心學聯(lián)盟,薛侃向來推崇陳白沙,也尊重甘泉這位前輩,在王學四面受諍的形勢下,爭取與江門學派結盟,有助于鞏固擴大心學的陣營?;葜菥硟扔忻搅_浮,歷來是佛道二教的圣域名山,也是嶺南思想文化中心,宋代大儒周敦頤、羅豫章、李延平都曾在這里駐留,傳播理學。從學術積淀來看,惠州早已受白沙沾溉。博羅舉人何宇新和曾確就是白沙的門生,歲貢胡定則是白沙的私淑弟子,他們都終生身體力行傳播白沙學說[9]167。在薛侃到達惠州的前兩年,即嘉靖十九年(1540年),致仕后的湛甘泉已在羅浮山大開講席,較著名的有楊傳芳、謝憲、馮佳、周坦等惠州學生[9]168。但是,惠州城區(qū)的士人講學活動在此之前遭遇過一段時期的低潮。據載,“惠初未聞陽明先生之學,士多見毒于魏莊渠,諱言學”。魏莊渠(1483-1543年)即魏校,蘇州昆山人,學問私淑胡居仁(陳白沙同門),自稱學問宗旨為“天根之學”[10],正德十六年他在廣東任提學副使一年,以毀淫祠、興社學行鄉(xiāng)約,推行儒家教化著稱②。但一系列迂腐偏激的文教舉措,打擊了部分清流士子,造成惡劣影響。比如他視陳白沙之學為禪學,欲把白沙牌位請出鄉(xiāng)賢祠,幸得薛侃之侄薛宗鎧等潮籍學子力爭方罷③。他還力斥科舉敗壞士子德行,淪為求榮祿的工具,故其取士的方法很“獨特”,在督學公署里的蓮池上置一竹橋,能跟著他“端拱緩步、往來其上”的就算是賢人④?;葜菔咳说摹耙庖婎I袖”——劉梧(古狂),就因喜“崇論竑議”,遭人忌恨,詆毀為狂,而被素來厭惡高談闊論的魏校削籍。一時之間士子學人皆噤聲自保。薛侃蒞惠講學,無疑為當地學界注入新活力。
(一)閉關羅浮講學西湖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薛侃“入羅浮朱明洞,潮士三人從。題壁間曰:‘張弩非極力弗開,磨鏡非得藥弗明。定水非去渾腳,撓之必濁,燒坯非足火力,遇雨終碎’[2]543”。從這題壁自箴可見他是抱著極堅毅執(zhí)著的心情入山修行的,欲拼盡全力來做一番修養(yǎng)工夫,務求臻于極致方休。他對羅浮山情有獨鐘,在給同門學友的信中屢次提到羅浮山。如《與龍溪書》:
此學非極力不能極,則古人至日閉關自是一段工夫。若不做過,漫講懸悟,終不能有諸己。……今入羅浮為住計,此山靜僻,與塵寰迥別,故豫章處三年悟經旨自別,丹師成事者亦三十余人……。[2]285
又如《復陳舜夫》:
……幾時得偕游羅浮四百勝墍,謁會多朋,亦一快也。[2]302
再如《與山中諸友》:
秋還擬往羅浮,或往陰那,保合翕聚,必期大定,不知從我者能有幾也[2]334。
在他看來,羅浮山靜僻幽深,別具靈氣,最適宜閉關修定。宋代理學名家羅豫章在此得悟,道士修煉有成的也不在少數,鼓舞了他的信心。他素來體弱,“氣血俱虛,精神昏短”,反省自己平生學問,“皆緣見得大意太早,乃謂此學隨處要有利澤及人,不必拘拘,故一向以詩字為虛,博洽為繁艱,惟以盡心立事為急,遂奪精神,工夫踈間,不成片段,反起紛紛之議”[2]334,即性格太過急躁自信,利物濟人之念過重而忽視了內心的定性修持,所以他頻頻致信招攬學友們一起入山,互相切磋琢磨,保合翕聚,共入靜定之境。山居閉關效果如何呢?他說:
……向者妄意有聞,退自省驗,志念未一,時開時蔽,真體誠未見也。所負恃以為見者,意見耳。意見變幻非一,自信自是,不顧人言,不能虛受順應,皆其祟也。靈昭自照,亦時省悟,而沾沾帶帶以磨成心,巴巴結結亟了俗緣,一為入山計。入山半載,始覺其蔽;又半載,漸開;又半載,始得常知之功;又半載,庶幾無欲;又半載,乃見無盡之意。資鈍功難,至是亦云極矣……[2]285
可知薛侃寓惠期間至少有兩年時間是在羅浮山里度過的,從有意識反省到意念紛紜,心體有遮蔽,到漸漸豁然開朗,到如明鏡般能常知常照到私欲病痛,到私欲蕩盡,體悟到自己的生命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乃見無盡之意”,可謂不虛此行矣。
同年(1542年)的十二月,薛侃入惠州,當地學者葉時、謝憲、劉梧挽留他住在半徑尋樂堂,有詩《題半徑》可見其逍遙林下之脫俗心境:
水石成芳島,云林藹暮晴。波光涵萬景,不必問蓬瀛。
又:
郊遠峰環(huán)寂,林深徑遶幽。池亭千翠簇,巖洞一虛收。獨坐時方暖,重游色已秋。百年塵外夢,湖海寄扁舟。[2]366
在尋樂堂住了三個多月后,為避濕氣薛侃又遷居到豐山永福寺,吸引了廣州、東莞、惠陽等縣邑的從游者,“惠人于是廣見聞,知法門自有真矣。”弟子葉萼在晚年回憶這段因緣際會時,以細膩的文筆描寫乃師日常講學的風姿:
居常靜坐,少觀書,時盼湖山,灑然物外,歌詠則左右二三子,因事點化。來謁教緣問,翩翩曲引,不作經傳見解,有時而不答。惟請托者接人嬉嬉,不見纖毫畛域,和沖蒸人,腹腸浮躁為之奪魄。供具雖瓠葉二簋,與其徒或對客啖之亡厭。出口非世道則古今學脈,亡一剩語。其真率如此。見人寡言,曰:“此不見底,難入真境?!比斯雅c,曰:“此路徑太窄,未知一體?!比烁哒劊唬骸按藳]頭腦。大肆迷妄”人執(zhí)泥,曰:“小家相。未識其大善?!庇谥S譬以竦動,其人雖閉塞之甚,一聞忽開,雖膠固之深,一聞遂活。[2]543
由此可見,薛侃品格清高,熱忱率真,善于隨機點撥。他還時常能學友泛舟西湖、論學歌詠,與同道沉浸在從游之樂中,如其《游惠陽西湖四首》詩所言:
三三復兩兩,共償豐湖約。
誰云無管弦,魚鳥皆成樂。
問舟湖水央,一棹閑波上。
水藻間汀蘭,浮光時蕩漾。
蔓菱翻翠浪,菡蓞含西照。
酒令嚴鄉(xiāng)音,屢犯還屢笑。
偶爾入名園,層峯環(huán)竹樹。
莫問是誰家,湖山最深處。[2]363
(二)及門弟子和學友
在陽明的弟子中,薛侃的弘道熱忱極其突出,雖體弱多病,講學不輟。他在惠州授徒眾多⑤,能得其傳者首推葉時、葉萼父子及李鵬舉。
《惠州府志》載,“是時從游者數十人,惟李鵬舉、葉蕚尤日侍講席。侃欲著《魯論真詮》。每書一札,輒令鵬舉、萼朗誦罷,見其嘆悅則止,未甚快輒易之。精于《易》,每靜夜與二子說之,他人不得聞也[2]446”??梢娖鋵Χ拥钠髦?。而葉、李二子也終未負所望,以師道自任,風化一方。
薛侃初到惠州,葉時“迎之館于西湖禪林”,連語累日后私下告訴兒子葉萼:“此正學也。恨聞之晚,汝其終身事之?!毖┤ナ?,他聞訃后即設靈位哭奠,還親臨墓前拜祭,深切悼念恩師:“自我之遇先生也,如蒙藥石。辱先生之愛我,如投膠漆,侍誨日深,相知尤悉[2]471”。葉時“篤信良知之學,述遺指,作《大學解》,錄濂溪、明道、象山、白沙、陽明、中離詩諷詠之,稱六先生見道詩”,其尊師重道如此。其子葉萼青出于藍,跟隨老師前后三年,薛侃撰寫《魯論真詮》未成,“稿藏鵬舉家,又十余年,萼得之其敝笥中,追憶續(xù)成之[2]471”。后來任嚴州府教署桐廬,乞歸后筑室豐山講學,又主講西湖天泉書院,被尊為一郡之師,邑人尊稱他為惠州“湖上五先生”之一。而李鵬舉則在考中舉人后,歷任余杭教諭、臺州同知,多有善政,升德州府長史后即乞歸故里,日與鄉(xiāng)里子弟講學不倦,后世贊之曰:“鵬舉宦績卓卓,如此其得之薛先生,不可誣也[11]242”。
作為新知的傳播者,薛侃在與惠州諸學人在論學過程中,遭遇辯難也是常有之事。謝憲與劉梧便是異議者的代表。謝憲,字汝慎,號惕齋,歸善下郭人。史載他“土木形骸,不事藻飾,癯然野鶴,獨立風塵之表”,有隱逸狂士風度。他“為邑諸生,與葉天佑、劉梧同舍,合志圣賢之學”,為學“一稟程朱而多自得”。薛侃講學豐湖時,惠州“學士多與辨析,尤以謝憲為多”[11]239。劉梧字繼美,歸善人,自號古狂。史乘稱其“學無常師,見必超卓,與潮薛侃辨心性十余書,侃不能難。嘗自贊曰:‘不朱(熹)不陸(九淵),不湛(若水)不王(陽明),遠觀之劉繼美,近觀之劉古狂’”[11]238??梢娖渥砸暽醺?,特立獨行。劉的觀點部分保留在薛侃兩封回信《復劉古狂》、《又復劉古狂》中,從辯駁中可見惠州當時學術思想的包容與獨立,“他們不存門戶偏見,轉益多師,博采眾長,著作迭現,每多新說創(chuàng)見,思想學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是晚明惠州人文學術繁榮的先導[9]168”。
由于嶺南地處學術邊緣,陽明學方興未艾,薛侃寓居時間不長,在惠“得士僅僅”,然而畢竟傳來新興思潮,激活當地學風。當時惠州學人熱衷編纂考訂先儒語錄,做八股文章,在他看來“是學后儒之學,非先儒之學也?!彼麄儭吧釕獰o心,舍事無善,舍纂集無業(yè),舍觀書行禮無工夫。……習之者日夕談辨不了,然一尋下手端的,茫無落著,作文作事,亦有可觀,率臨物我利害便爾周章,散漫無緒[2]289”,他念茲在茲,拳拳開示出的是另一條新路徑。在《復劉古狂》一詩中他說:
諸子明大意,圣門貴日新。后儒事佔畢,考釋徒傷神。至道元非窮,聞識良有垠。所以君子學,戰(zhàn)戰(zhàn)復兢兢。捕貓精內守,抱雞神外冥。本植枝繁碩,源深流自澄。愧我仳離久,日暮還家庭。拈此端的語,殷懃寄高明。[2]363
此詩高度概括了他修身工夫的定見,強調為學不能跟后儒(暗指朱子學)一樣,徒從事于書本知識的考釋積累,如此只會枉費精神,與體悟道體的修身之學無關。因為無窮盡的道體是不能由有限的聞見知識來通達的。成圣的修養(yǎng)工夫應如貓捕鼠、雞孵蛋一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聚精會神,專注于本心的涵養(yǎng),如此持之以恒,才會體悟到道德踐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樣的簡易捷徑,對于那些孜孜考釋窮理以求成圣作賢的學子來說不啻當頭棒喝,醒豁人心。他與謹守程朱者的謝憲,不倚門戶劉梧的切磋辯難,皆是君子之爭,促進了學術的多元互動。清代惠州才子江逢辰有詩詠道:“惠陽講學前朝盛,粵派王門自此開。我行忽憶薛夫子,不厭頻尋蕭寺來[12]”,肯定了薛侃對惠州文化教育和學術思想的貢獻。
薛侃對西湖之自然人文景觀也頗有建樹。其講學駐所豐山永福寺前身是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神霄宮后變更為寺。明代成化年間,“僧負欠逃,產入官”,遂荒廢,成為西湖十四景之一的“野寺嵐煙”,正是薛侃恢復了此寺,將之變成惠州王學之發(fā)祥地,自此“四方名人接踵,相與擁翠凌波,勝游相望[13]132”,“之后數百年間,永福寺一直都是惠州學子講學修業(yè)的重要場所[9]177”。又如,西湖東面有西山,又稱獅山,薛侃登高覽勝,謂“此山令前后二堤不牽,巋然錢塘之孤山[13]132”,遂改名孤山。再如,應邀作《西湖記》,詳盡描述了西湖周邊勝景,從中得知,他曾倡議修堤植樹,築鐘樓關,“長水三尺余,湖之勝乃完”,直到萬歷十三年才被知府黃時雨采納,興工筑堤,“果長其水三尺”[14]。
萬歷年間惠州大儒、陽明學派的后勁楊起元(1547-1599年,號復所),他在編修惠州府志時把薛侃列入《寓賢傳》,還特地致信給葉萼征詢薛氏當年講學的詳情。在薛氏傳記文末他表達了傾慕之愿:“予讀其遺文,質厚有致,時若近人,殆無毒者。萼嘗稱先生圣人。惜予生也晚,不及供掃除、陪下座、一聆緒論也[2]446”。近代學者劉成禺將薛侃、楊起元同列為粵地之陽明學代表,稱“廣中言王學者,前以薛中離,后以楊復所[15]272-273”,并置入嶺學源流中之犖犖大者。
薛侃于惠州的遺澤匪淺,惠州對他的反哺之功也極大。寓惠四年,是他學問的圓熟期,著述頗豐,《圖書質疑》(為答惠生雍見川之問而作)、《廷鞫實錄》(薛侃口述、葉萼記錄)、《經傳正義》(佚)、《魯論真詮》(佚)、《惠生八問》(佚)皆作于此時。經過在羅浮山的閉關潛修、西湖的論學琢磨,修養(yǎng)有了一番新長進,自謂:“不肖素有剛方忿狹自是之病,是行方爾凈磨[2]361”。此皆得力于惠地山水人文之琢磨鑄造也。
注釋:
①相關內容可參考黃挺、陳占山編寫的《潮汕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十一章第一節(jié);錢明編寫的《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十三章。
②魏校的毀淫祠研究參見科大衛(wèi)的《明嘉靖初年廣東提學魏校毀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一文,選自周天游《地域社會與傳統(tǒng)中國》,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29頁;井上徹的《魏校的搗毀淫祠令研究——廣東民間信仰與儒教》一文,史林,2003(2):41-51.
③“魏莊渠督學以白沙先生為西方之學,欲出鄉(xiāng)賢祠牌位于西郭,本誠勿欺入室弟子也實與焉。頼潮士薛子修十數人諍之,乃免?!币娬咳羲?無題答或問[M]∥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七.清康熙二十黃楷刻本.
④楊起元說:“吾聞之長老,云是時吾惠人士未知學。魏校督學署中有蓮池,橋以一竹,端拱緩步,往來其上,諸生能從之者為賢。一時輕薄子頓躋顏、閔。其有抱負、恥為媚者皆為所中。于是惠人惡言學。聞講學者即以為盡此屬,能毒人者也?!比f歷《惠州府志》卷十六,收入《薛侃集》,見參考文獻[2]第446頁。
⑤見薛氏惠陽東莞門人祭文,祭文之署名不妨視作薛氏惠州弟子名譜,其中有姚淮、鄭一雅、姚瀾、陳沛、姚浤、劉文洽、姚深、李佳、李鵬舉、葉萬達、胡世祥、陳守經、劉文岳、廖見曾、龔鄉(xiāng)、張文道、石俊、劉以成、姚濂、任九河、葉萼、劉彥珦、葉夢奎、李涇、劉紹稷、鐘岳、楊彥璋、羅烈、嚴延壽、歐應選、羅宗學、莫如齒、盧存禮等,見參考文獻[2]《薛侃集》第472頁。
[1]王陽明.祭國子助教薛子尚哲文[M]∥王陽明全集: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58.
[2]薛侃.薛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饒宗頤.潮州先賢像傳[M].香港:香港潮州商會印行,1994:22.
[4]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8:655.
[5]黃挺,陳占山.潮汕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448-455.
[6]王慎中.送陳員溪先生之任永定序[M]∥潮州府志(順治):卷十二.
[7]饒宗頤.朱子與潮州[M]∥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450.
[8]黃挺.明代潮州儒學概說[J].汕頭大學學報,1994(2):86-94,53.
[9]徐志達,吳定球,何志成.惠州文化教育源流[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格.論魏莊渠“天根之學”的靜與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3):116-121,155.
[11]楊起元.(萬歷)惠州府志:卷十四·人物傳[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二冊.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12]江逢辰.湖上雜詩之四[M]∥江孝通遺集:卷六.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13]葉萼.全湖大勢論[M]∥徐志達.惠州文征:上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132.
[14]楊起元.重修拱北堤記[M]∥續(xù)刻楊復所先生家藏文集:卷四.四庫存目集部第167冊.
[15]劉成禺.嶺南學派述略·世載堂雜憶[M].北京:中華書局,1997:272-273.
【責任編輯:趙佳麗】
Xue Kan and Huizhou——The Study of the Initial Stage of Yangming School Spreading to Huizhou
CHEN Ye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f Xue Kan’s residency in Huizhou,including the academic activities,the disciples and friends of Xue Kan,as Xue Kan was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Yangming School in Ling Nan in the Ming dynasty.The paper also clarifies the heritage of the Yangming School in Guangdong,and comments on Xue’s works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Huizhou.
Xue Kan;Huizhou;Yangming School
G127
A
1671-5934(2017)02-0026-05
2016-11-28
廣東省普通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類項目(2014WQNCX025)
陳 椰(1984-),男,廣東澄海人,講師,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宋明理學和嶺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