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娟
讓“錯誤”點亮思維
——略論小學數(shù)學中“錯誤”的有效利用
■文/陳 娟
小學生的思維還不全面、不完善,從他的角度看錯誤是“正確”的,如果直接告訴他這是錯誤的,會讓他感到困惑和不服氣。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不必急于給學生解釋分析,而應尊重學生,給學生闡述觀點的機會,使不同的觀點展示在學生面前,“他的觀點與我不同,誰的對呢?”這樣問題自然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引入了課堂討論的主題,學生對比分析的積極性也很高漲。
例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工具,四人一組,通過小組討論選擇相關的實驗工具探究圓錐的體積,有的小組利用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進行實驗;有的小組利用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進行實驗。每個小組都非常積極地裝沙子、取沙子、測量沙子的體積,在實驗結(jié)果展示中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果。
學生甲:圓錐的體積正好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學生乙:圓錐的體積正好是圓柱體積的四分之一。
學生丙: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面對這樣的錯誤生成,教師不要拒絕錯誤的出現(xiàn),而是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利用小組之間的對比確立探究的主題,抓住解決課堂矛盾的關鍵點,引入學生對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關系的探討,在學生的對比觀察中,發(fā)現(xiàn)使用圓錐和圓柱的底、高不同造成了結(jié)論的不同,從而深刻理解了“等底等高”,學生也在歡快的探究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課堂的氛圍和諧融洽。
在看似“錯誤百出”的課堂實踐中,雖然學生在障礙中走了一點彎路,但卻可以在實際過程中思考問題,學生學會了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對信息的辯證批判,使學生的理解更深、體驗更真。
例如,在學習有關“去括號”的知識時,由于課前做好了預習工作,學生學習的效果都比較好,在進入練習環(huán)節(jié)時,我讓兩位學生解決這樣一道題:(9y-3)-2(y+1)+1。其中有一個學生這樣解答:“解:原式=9y-3-2×2y+2+1=9y+4y=13y”。
面對這一錯誤,教師可以不直接點出學生的錯誤,而是采取讓學生“自我醫(yī)治”的方法,讓學生將自己的解題過程與另一個學生的解題過程相比較,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進行探究,學生不僅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還有效避免了在以后的練習中類似錯誤的發(fā)生。
這樣的將錯就錯,不僅沒有讓學生感到緊張、膽怯,反而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信,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建立了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場,使學生學會了自我反思、綜合判斷,還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練就了敢想、敢說、敢做的學習品質(zhì)。
例如,在學習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教師可以先邀請學生觀察、觸摸平行四邊形,在不斷變大、變小中思考、表達和討論,讓學生自己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推導。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小組討論之后,終于有一個學生帶著發(fā)現(xiàn)后的興奮走上了講臺,像“小老師”一樣為大家講解:一個長方形稍稍一拉就可以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
幾乎全班的學生都答了“7×5=35”。顯然,“長方形面積計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試圖利用“鄰邊相乘”這一舊知識來解決問題,使課堂變得有些糟糕。對此,教師再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數(shù)學建模”的思想解決問題,將學生手中的長方形對邊一拉、再拉,四條邊幾乎成了一條直線,這時再讓學生回答圖形的面積。學生愣了一下、面面相覷,片刻后開始竊竊私語,相鄰兩邊的長度沒有變,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明顯變小了,學生開始嘗試利用其他方法進行探究,在不斷地嘗試、分割下,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jié)論。
學生的“錯誤”自然、真實,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qū)、學會反思,這就是“錯誤”為課堂帶來的正能量,讓“節(jié)外生枝”變得更具生命力,為課堂增添“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的精彩?!板e誤”是學生個性和靈性的別樣展示,是新課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數(shù)學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解放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