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宗教心理功能的批判性反思

2017-04-17 09:32季岐衛(wèi)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關鍵詞:宗教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季岐衛(wèi)

摘要:

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宗教信仰現(xiàn)象變得越來越普遍,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宗教心理功能的把握,指出盡管宗教心理存在著的諸如認知、利己、社會心理、價值等功能有著其積極性的一面,然而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其基本方面并不符合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和自然規(guī)律。因此,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充分認識到宗教心理功能的本質,并針對性地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使大學生對宗教有著正確的認知,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關鍵詞:宗教;心理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23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6-0109-05

一、引言

當用西方人的視角審視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時,陳端生、胡適等人很容易得出“中國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是個不迷信宗教的民族”。然而,楊慶堃斷然否定這種論斷,認為低估宗教在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地位,實際上是有悖事實的,“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幾乎每個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壇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壇散落于各處,比比皆是,表明在中國社會強大的無所不在的影響力,他們是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象征”[1],并將中國的宗教分為彌散性宗教與制度化宗教兩種,而制度化宗教有時又以特殊化宗教宗教的形式出現(xiàn)。

作為一種以祖先崇拜、守護神崇拜等為主的彌散性宗教已根植于中國人的民族集體潛意識中,而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在我國步入信息時代、文化多元沖擊的情況下,大量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制度化宗教的信仰在大學校園里已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誠然,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然而,在精神方面,大學生又為何走向宗教而找尋心靈的寄托?這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反思的現(xiàn)象,而這種反思則應充分奠定在對宗教心理功能的批判性把握的基礎上,才能針對性地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宗教的心理功能批判

試圖完全把握宗教的內涵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宗教在幾千年前就出現(xiàn)了,但是它始終是在不斷演變,同樣地,對于宗教的功能也很難概括出其完整的歷史面貌,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包含感性、理性和信仰這三種功能,然而,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宗教作用于當下的大學生的心理功能,并進行批判,而不是涵蓋宗教功能的全部,但也基本概括宗教心理功能的實質部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宗教的認知功能批判

科學與宗教相比較而言,它是以批判的、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摒棄狂熱、偏執(zhí)的主觀心態(tài)去追求其普遍意義,從而在認知方面幾乎完全替代了宗教的職能。然而,在精神世界上,科學也無法提供所有答案,乃至于羅素也不得不認為:“除科學的方法外,我絕不會承認任何獲得真理的方法,但在情感的王國,我不否認那些產(chǎn)生宗教的經(jīng)驗的價值?!盵2]的確,從認識論的角度,由于科學認識和科學思維的方式本身的局限,科學在目前無法完全消除宗教的影響。但是,盡管宗教也有著認知的功能,但其根基是建立在對超自然對象的崇拜和信仰的基礎上,將自然現(xiàn)象理解為神靈的意志的安排,從而決定其必然否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因為宗教一旦承認客觀規(guī)律性,神靈或上帝就無法通過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違反而創(chuàng)造超自然的神跡而顯現(xiàn)出自己能夠脫離經(jīng)驗和合乎理性的邏輯的證明。然而,科學否認任何的超驗的存在,強調任何的科學認識都必須建立在經(jīng)驗事實的觀察和檢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實驗、邏輯推理等方式得出科學的理論。

大學生在其孤獨狀態(tài)下所領悟和感受到與神圣物之間的關系的宗教,還是終極關懷的宗教,或是其他方面的宗教,都可理解為對其自身、所處的世界的認識和思考,并賦予其意義和價值。宗教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解釋自己境況的需要,并為存在的困境提供莊嚴神圣和在邏輯上貌似合理的答案。當某個信仰宗教的大學生總是存在某種負性的情緒時,相信很少人能夠承認自己是一個充滿敵意的、脾氣暴躁的人,而情愿理解為自己是因為撒旦的慫恿而發(fā)怒,通過虛構一個異己的存在,而回避直面存在的困境,從而也使自己喪失了正確認識自己,尋求科學解決問題的途徑。

2.宗教的利己功能批判

主要包括身體需要和心理需要層面。弗洛伊德在《一個幻覺的未來》中,指出了神的三個功能,“它們必須驅除自然的恐懼;必須使人和自然協(xié)調一致,特別是像死亡中所表明的那樣;它們必須補償文明的生活所強加于它們的痛苦和貧困。”[3]雖然,弗洛伊德對宗教功能的理解是片面的,但也足以展示出其對宗教的利己功能的重視。對身體受到傷害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在弗洛伊德所述的功能那里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而事實上,宗教的確具有著與身體傷害和死亡的命運的關聯(lián),如祈禱、宗教儀式典禮尤其能幫助處境危急、忍受強烈心理壓力的憂慮深沉的人。在信仰宗教的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是因為對未知的身體的意外傷害、死亡的恐懼(包括自身及對親近的人的擔憂)而熱衷于宗教信仰,強烈地相信永生和來世。

在威廉·詹姆斯看來,個人宗教經(jīng)驗的根底和中心在于神秘的意識狀態(tài),并存在超言說性(ineffability)、知悟性(noetic quality)、暫現(xiàn)性(transiency)、被動性(passivity)的四個特征,而這種神秘的宗教經(jīng)驗恰恰是因為“個人”的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在世俗水平上,給予人一種對新異刺激的期待。作為思想活躍,愿意嘗試新事物的大學生而言,神秘的宗教體驗極大地驅動了他們的利己的心因性的需求,就像看恐怖電影、參加極限運動一樣,通過瑜伽、坐禪、冥想等宗教形式去追求與我們正常的意識,即理性的意識僅僅只隔了一層帷幔的各種潛在意識,“我們可以活了一生,不猜到這些種意識的存在;可是只要加以所需要的刺激,它一觸就全局呈現(xiàn),它是種種確定的心態(tài),大概總有地方是它們的應用并適應的范圍”。[4]

正如馬克思所言:““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xiàn)實的苦難的表現(xiàn),又是對這種現(xiàn)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5] 宗教作為人們的一種精神鴉片,在面對各種無助的苦難時,為人們提供了麻醉以逃避現(xiàn)實的作用,然而正如鴉片存在副作用一樣,宗教在短期內可能使人進入到擺脫苦難,得到心理慰藉的幻覺中,然而,當長期依賴其麻醉作用,則最終將促使自我主體性的喪失,只是沉浸在虛幻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中。因此,真實的自我滿足和幸福的實現(xiàn),應摘去“裝飾在鎖鏈上虛幻的花朵”[6],轉而摘取“真實的花朵”。

3.宗教的社會心理功能批判

宗教在造就和維護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著其效能,并且,幾乎所有的宗教體系都是通過闡明某些宗教禁忌、宣傳某種道德規(guī)范來促使社會的秩序化,如希伯萊的十誡、基督教關于愛的準則、佛教的五戒等,“事實上,社會對意識所擁有的絕對權力,主要不是由于它在物質上所特有的無上地位,而是由于它所賦有的道德權威。[7]當這些宗教道德戒律被大學生所內化吸收并被嚴格地遵守時,的確有助于維持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戈薩奇等人對青年人性混亂、毒品濫用的調查研究表明,宗教在避免卷入社會不良行為方面的確扮演著積極的角色。[8]

宗教的另外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功能即宗教的群體性功能,這種群體性功能除了服務于固有的如祈禱、朝拜等宗教目的外,還提供了廣泛人際交往的機會。且這種人際交往有別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即作為宗教信仰者們的定期的互訪、聚會的形式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場合,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友誼、溫暖、相互的支持和鼓勵。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類型分布中,人際關系敏感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有的大學生因長期沉迷于網(wǎng)絡而疏于人際交往,有的大學生因自卑、空虛、孤僻等性格因素而人際關系敏感,并且,由于國內高校心理咨詢體系的參差不齊,未必能為其提供良好的個體或團體咨詢,因而極有可能導致其訴諸于宗教而尋求幫助。

宗教的社會心理功能通過設定來世彼岸、天堂的歡愉來導人為善,地獄的懲罰來阻止人作惡,這種說教的方式在事實上的確在促使人遵從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上提供了宗教保證。然而,在實質上,宗教主要利用信眾的對獎懲的趨避動機而交換他們的道德實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中所形成的崇高的道德準則在宗教那里受到了歪曲,宗教道德不是自發(fā)的、被個體所內化的道德,而是符合商業(yè)中等價交換原則的指向來世富貴或極樂世界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因此,宗教道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會激起信眾的貪欲和縱人為惡的作用,如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很容易使惡人成為其寬解其良心譴責、免除國家法律制裁的心理安慰劑,從而妨礙培養(yǎng)自覺的倫理道德。對神靈的絕對肯定必然包含對人本身的否定,對神靈律令的絕對服從則有可能做出完全違背世俗道德的行為,如歷史上為了強化某一教派的信仰,可以用刀劍來消除異端信仰者和異教徒。因此,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實踐中,除了肯定宗教道德教人向善、扶弱助貧等道德教化功能外,仍必須將宗教道德與社會道德做出嚴格的區(qū)分和有著清醒的認識。道德規(guī)范作為人際社會關系的反映,是在社會交往中調整人的行為和相互承擔道德義務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真正崇高的道德是乃是自覺的道德義務感和責任心,對他人、集體、社會做出無私的奉獻。

4.宗教的價值功能批判

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身心需求之后,自然地會追求潛在的自我超越,追求自我理想的典范或價值。按照馬斯洛的觀點,每個人都有先天的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并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為了達到自我實現(xiàn),我們首先必須滿足先天等級結構中較低層次的需要,只有每一種需要獲得滿足后,下一層次的需要才能成為我們的行為目標。誠然,我們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即使沒有宗教的影響,個人顯然也能夠達到自我實現(xiàn)。并且這種理論因其具有的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而忽視了自我追求公共價值的重要性,自我實現(xiàn)與社會生態(tài)學、社會覺醒上所存在的必要的張力是需要層次理論不可回避的議題。于是,馬斯洛在《存在心理學探索》一書中,通過對比存在、和匱缺、愛、認知、動機等心理功能的關系后,提出存在的愛(B-愛)與匱缺的愛(D-愛),存在的愛是非占有、無私和無要求的,以別人的存在而自豪,更接近于理想的愛,且是所有宗教所教誨的,而匱缺的愛則是自私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利用他人。馬斯洛所謂的存在的價值或B-價值則順理成章地與許多宗教傳統(tǒng)中的上帝之愛、真善美、憐憫、無私、和諧、圓滿等概念一致。在這里,宗教成為了人維護其終極價值愿望的歸宿。

于是,在佛教那里,眾生處于生死流轉的苦海中,世事無常,一切皆苦,人生的目的就是皈依佛教,脫離苦海,解脫塵緣,從而獲得永恒的寧靜;在基督教那里,人生價值則體現(xiàn)在虔誠、慈愛、卑屈和對上帝無限的信賴,遵行上帝之道越嚴格,越體現(xiàn)出其人生意義;在伊斯蘭教那里,世事萬物、人生的際遇都取決于真主的意志,為了進入真主為善者所準備的幸福的天園,信徒必須對伊斯蘭教和安拉存在敬畏和服從,乃至貢獻自己的一切。迄今為止,人類對宇宙奧秘的心馳神往,對自身存在局限的自知以及追求永恒的內在渴求的一條自發(fā)道路便是走向宗教,宗教為信仰者的理想人格和存在意義的超越性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場所和終極關懷。然而,宗教信仰中信眾對神的絕對信仰、敬畏和服從以及神對人的支配和成為人的命運主宰,使得人神關系變成了主仆關系,神愈是崇高、至善至仁,人則愈是顯得無能和喪失自身的獨特性,唯有等待上帝來救贖。正如費爾巴哈所言:“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他放一個上帝在自己的對面,當做與自己相對立的存在者。……上帝與人是兩個極端:上帝是完全的積極者,是一切實在性之總和,而人是完全的消極者,是一切虛無性之總和。”[9]

三、宗教心理功能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也承載著認知、利己、社會、價值功能。對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廣義上可被理解為貫穿于終生的社會化的過程,其影響范圍及其規(guī)模是宗教信仰所無法可比的,然而,在具體心理功能的實現(xiàn)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仍需不斷做出改進和提高。因此,在對宗教心理功能批判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思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從而開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的深度和廣度。

1.正確認識宗教信仰,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宗教的論述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對象為中心的;第二類是以宗教信仰的主體為中心的;第三類則是論述宗教之社會功能的。”[10]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宗教學理論體系,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思想在分析宗教的本質和功能上,是具有較為普遍的指導意義的,并且唯物史觀本身也蘊含著其理論自身的與時俱進性,特別是中國共產(chǎn)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原理創(chuàng)造性地結合中國自身的歷史和宗教特點,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本質觀、價值觀、歷史觀、適應觀。[11]

在當前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的形勢下,如不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不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作出科學的唯物主義說明,那么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宗教認知功能的影響。因此,首先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客觀地對待宗教現(xiàn)象。認識和理解宗教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宗教現(xiàn)象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和理解國家的宗教的法規(guī)和政策,提升自身的明辨真?zhèn)魏妥杂X抵御宗教影響的能力,并尊重他人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其次,應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實施。在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師應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滲透到教育過程中,以及開設《宗教學原理》等選修課,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時,應結合有關的宗教問題進行唯物史觀的無神論教育,深入詮釋和理解宗教文化,從而使大學生達成對宗教的理性認識;最后,應重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教育環(huán)境構建。從校園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網(wǎng)絡環(huán)境等方面形成有機結合,重視剔除不良信息的影響,傳播正能量信息,從各方面抵御宗教的滲透。

2.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實效性

以暗示、催眠等心理效應作為宗教的利己功能的作用機理在治療疑病癥、焦慮癥等心理問題的實踐中大量地被證實其實效性。如果宗教能給予特定的人以他所需要的特殊利益,如給人以寧靜、和諧和快樂,甚至是預防某種疾病,那么我們就應肯定其應有的實用價值。

然而,反過來說,如果有更多的大學生因宗教的利己功能而皈依宗教,則說明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實效性的缺乏。就目前而言,國內絕大多數(shù)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機構,但實際心理咨詢效果參差不齊,其困境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對于自身境況認識不足或雖有求助心理,卻擔心自己被“標簽化”或對心理咨詢感到恐懼和焦慮而選擇放棄做心理咨詢;另一方面,多數(shù)高校由于資金投入、心理咨詢人員專業(yè)素質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心理咨詢效果欠佳,使得有些大學生因失望轉而求助于其它,信仰治療極有可能取而代之。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心理咨詢機構的投入,強化心理咨詢隊伍的職業(yè)化水平,特別的是,引入信仰治療的心理作用機理,拓展心理咨詢的模式,如就醫(yī)心運動(Mind-cure Movement)大量地運用潛意識的原理,如被動松弛、集中注意、冥想等新異形式實際上即為心理咨詢中的冥想療法、催眠療法、順勢療法等。合理引入這些療法,針對具體問題,采用多樣化咨詢手段,從而豐富心理咨詢的模式,使得心理咨詢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接受,從而提高心理咨詢的實效性。

3.加強大學生道德教育,提高社會實踐能力

馬克斯·韋伯指出,現(xiàn)代社會較于傳統(tǒng)社會,理性化導致了“世界的祛魅”,理性消解了世界的神秘,讓科學來解釋一切。后現(xiàn)代主義則認為,“祛魅”造成了真理和規(guī)范的喪失,“上帝死了”,人失去了內在意義和價值的依傍,因此必須“復魅”,有些人仍主張回歸超自然主義,回到上帝的懷抱。的確,一方面,在當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宗教道德是有其積極作用,但是絕不可能成為喧賓奪主,成為社會道德建設的主導??茖W理性在當今社會的實際應用中,的確造成了雙重化的結果,但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科學,而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造成的社會結構。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結構需要高尚的社會倫理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但并不來源于宗教,相反,宗教在歷史上恰恰是扮演著不合理社會制度的精神支柱,要改造不合理社會制度就得認識社會規(guī)律,從此意義上而言,只有科學,尤其建立在科學認識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才能幫助人類建立合理的社會制度,實現(xiàn)人類的徹底解放。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關民族凝聚力、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盵12]因此,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首先應立足在科學認識社會主義道德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道德的無神論和有神論的界限,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判斷道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并認真切實地踐行社會主義道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并不能僅僅立足在課堂教育的理論灌輸?shù)幕A上,而應將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并輻射至整個社會。通過假期的社會實踐、思政課實踐教學、社會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等,一方面,使得大學生在自己親身親歷中,有著切身的道德體悟,從而能夠明辨善惡、美丑,提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強思想覺悟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滿足自己的交往和溝通需要,同時也在道德實踐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被需要和受尊重的心理需求,從而能夠更好地悅納自己,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地發(fā)展。

4.大學生理想人格與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任何一個國家、地區(qū)、民族都需要有一個社會成員的所共同認可的價值體系來維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xiàn),作為精神的維系紐帶,它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大學生作為將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價值觀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現(xiàn)如今,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劇,各種網(wǎng)絡媒介層出不窮,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各種社會思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意識觀念產(chǎn)生沖擊,很容易使一些大學生產(chǎn)生多元化的價值觀。因此,必須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但同時也開放、包容、尊重其它合理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保守、排外的,而是多元求和、包容整合、與時俱進的價值觀,且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美德的歷史繼承和發(fā)揚,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傳承的生生不息。中國的宗教文化則屬于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且必須肯定其在社會意義和精神意義上的積極作用,如果沒有宗教的和諧,就可能影響到社會和民族的和諧。因此,應對宗教進行積極引導,從而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諧共處,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慶堃.中國社會的宗教[M].范麗珠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

[2][英]羅素.宗教與科學[M].徐奕春,林國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10.

[3][奧]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M].楊韶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0:89.

[4][美]威廉·詹姆士.宗教經(jīng)驗之種種[M].唐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83.

[5][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7][法]愛彌兒·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7.

[8]Gorsuch,Richard L& Aleshire,Daniel.Christian faith and ethnic prejudice: A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J].Journal for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1973(12):281-307.

[9][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74.

[10]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52.

[11]方立天.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J].中國社會科學,2005(4):41-52.

[12]習近平.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 尊道德 守道德的生活[EB/OL].http://www.wenming.cn/djw/specials/djwwpt/wxgx/201407/t20140730_2091954.shtml.

[責任編輯:張俊華]

猜你喜歡
宗教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yè)趨勢
大學生“雙創(chuàng)”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