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云
歸納一下我的從學和從教經(jīng)歷,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似乎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我的老師教我的時候,那種課堂模式是“講課”。講背景、講作者、講字詞、講層次、講主旨、講特色……什么都是老師講的,老師什么都講。語文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是一講到底,生怕漏講或少講一點,課文的感悟分析必須依據(jù)標準答案來引導學生入“套”‘考試的“分值”是行動的指揮棒。不對課文做整體把握,孤立地拆析課文;無論什么文章,無論是否需要,都要從頭至尾地分析;一篇文章如何分段,段意如何概括,都以教參上的“答案”為準。不允許有不同看法,也不允許有不同的說法。
這樣的后果是:苦了老師,累了學生,糟蹋了語文。
那時候一堂課下來,評定的是老師講得好不好。
等到自己走上講臺了,回想起自己做學生時候的閱讀課堂,很多時候都沒有聽懂老師講的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講,那樣講行不行。似乎覺得語文學與不學、語文課聽與不聽都沒有什么關系……
課堂還是要學生的參與才會更有效吧?為什么做學生的時候“數(shù)理化英”學得感興趣、成績好出色?哦!那是因為“數(shù)理化英”老師在課堂上總是點名我回答問題、上臺演板……課堂上我是積極參與的。這大概就是老師在引導、學生重參與的學習模式吧。
鑒于此,在我剛上講臺做老師的一段歲月里,我把傳統(tǒng)的“講課課堂模式”變成自己多提問的“問課課堂模式”。您還別否定,盡管“一問到底”的課堂也受到“海龜專家”們的大肆批判,但我的課堂實效證明了“問課”模式遠遠高效于“講課”模式。課堂上,孩子們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他們已然成為課堂的“主角”!
現(xiàn)如今,通過無數(shù)課改理論的學習、實踐,我們終將明白:“講課”也好,“問課”也罷,似乎都逃脫不了老師牽著學生走。學生是在老師設定的線路上行學,沒有做到真的放手、真的合作、探究與自主創(chuàng)新。所以,我認為要想真正培養(yǎng)合作、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真正會終身學習的人,請把主權還給學生,把閱讀教學課堂變成“學課課堂”模式!
經(jīng)過我多年實踐的打磨與不斷完善,任何一堂閱讀課,都可以鑄造成學生自主學課的課堂模式,活而不亂、廣而有深,努力發(fā)展每一位學生,實現(xiàn)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成長與鮮活。
閱讀閱讀,《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文一定要多讀。這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那種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瑯瑯的語文閱讀課。教學千法讀為本,讀作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終都是語文教學的根基。課型各異著眼于讀,文體有別落腳于讀,方法有變依托于讀。默讀感知材料,朗讀培養(yǎng)語感,多讀習得文感。
一堂語文閱讀課,首先把讀書的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反復讀的基礎之上去感知、去感悟、去釋疑、去反思、去總結(jié)、去提升;其次把質(zhì)疑的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完之后,結(jié)合教本的導讀提示和課后練習,各抒己見、大膽質(zhì)疑,提出自己最困惑的疑點;再次把歸納的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眾多的質(zhì)疑中,歸納出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價值的疑問三五條;再次把探究的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個性的疑釋自我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最后把總結(jié)的主權也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找漏補缺:“我學到了……”,“我獲得的啟示是……”。
這時候一堂課下來,評定的應該是學生學得好不好吧!
任何文體的教學,都不能窒息了學生言語生命的沖動和激情。任何文體的教學,都應該關切生命本體的內(nèi)在需求,關切人的心靈和精神處境,關切人的言語潛能、欲求、個性、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大師們的作品在學生們心靈的扎根,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義。
最后,以一句話作為教學中的寫照:“把主權還給學生,閱讀教學崇尚簡,依標扣本學語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讀思議練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