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雄林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倡導“學導為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現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觀。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深入,“學導為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逐漸被廣泛應用。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導;合作探究;實驗教學
一、精心設計探究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有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特級教師于漣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币虼?,在教學中,教師應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以及傳授方式進行精心設計,力爭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很多同學到了晚上睡覺時常感到肛門很癢,并且喜歡用手去抓肛門。如果有這種情況的同學要去醫(yī)院檢查一下,這是因為他們的肛門周圍有白線頭似的小蟲在活動,這些小蟲就是蟯蟲。蟯蟲寄生在人體的腸道里,可引起消化不良和闌尾炎等癥狀。如果我們用手去撓癢癢的話,蟲卵就會附在手指上,如果患者吃東西前不洗手,就會將蟲卵吃下去,蟲卵進入腸道后又發(fā)育成成蟲。那蟯蟲屬于哪一類的動物,有哪些傳播途徑呢?兒童應如何預防蟯蟲???學生通過情境獲取知識,激發(fā)探究欲望,逐步形成了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習慣。
二、質疑問難是探究的出發(fā)點
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是探究的出發(fā)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設置具有啟發(fā)性、趣味性、挑戰(zhàn)性、探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并以問題為契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有的放矢,達到提高學習水平的效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由教師善問轉變?yōu)榻處熒朴谝龑W生發(fā)問。引導學生提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一要營造“敢問”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熱情。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影響是很明顯的,而人的行為是受到其意識支配的,“敢問”亦是如此,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會躍躍欲試,思維也便會活躍起來;二是積極評價,讓“能問”的信心不斷強化。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怕學生打亂自己的教學思路,不應擔心學生的問題不利于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導致不敢激勵學生提問,甚至對學生的提問視而不見轉換角色,讓“善問”的現象逐步體現。三是轉換角色,就是讓提出問題的學生充當“老師”,指定其他學生包括老師回答其提出的問題。這種做法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問和提高問題的質量。
三、在實驗教學中落實探究精神
生物學是一門具有實驗性、應用性及科學性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學生親身實驗時,不僅能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在《線形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親自采集和飼養(yǎng)蚯蚓,觀察蚯蚓的形態(tài),了解蚯蚓的生活習性。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蚯蚓喜歡在陰濕、多腐殖質的土壤中生存。了解到捉蚯蚓可以用食鹽水、洗衣粉等。在查閱資料和觀察蚯蚓的生活后了解到蚯蚓有以下作用:疏松土壤,把土壤改變成近中性;糞便含氮、磷、鉀等養(yǎng)分,可提高土壤肥力;解熱、鎮(zhèn)痙、活絡、平喘等。這樣使學生對蚯蚓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習興趣。
四、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生物教學情境
生物學科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密切,如果在課堂教學時把生活中遇到的有趣又熟悉的事例結合教學內容來引入課堂,或者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理論知識來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現象去解釋,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把生活現象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可以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用生物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啟發(fā)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更有親切感。學生在實地考察中還能了解到書本上沒有涉及的知識,如:防止魚塘污染和“浮頭”現象,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理論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教學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只有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這樣生物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