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麗
摘要:特殊教育的目標在于提升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未來的生活質(zhì)量,能有尊嚴地生活,努力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面對特殊的教育對象,如何運用教師智慧鋪就一條幸福之路呢?我認為:首先要以播撒“愛”的智慧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基礎,其次要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播撒不同的智慧種子拉近師生的心靈距離,最后借助課堂教學“教”的智慧種子培養(yǎng)生活技能,這樣才能成為智慧的教師,為學生開創(chuàng)出一條幸福之路。
關鍵詞:特殊需要;播撒智慧;行為習慣;幸福之路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砌磚頭。有人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說“砌磚”,一個說“賺錢”,而第三個則自豪地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麗的房子”。后來,第二個人成了一個小企業(yè)的老板,第三個人則成了最著名的建筑師,而第一個人還在默默無聞地砌磚。第三個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因此他是最幸福的人。作為一名特教教師,我在播撒智慧中幸福著、成長著。
一、播撒“愛”的智慧,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人們都認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蔽矣X得:在特殊學校,只有播種“愛”才能收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以退為進,塑造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退一步海闊天空。面對思維能力欠缺、記憶緩慢的特殊學生,我采取了以退為進的教育策略,通過以下三方面進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第一,積極創(chuàng)設文明的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熏陶。校園文化建設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為主題,通過節(jié)日、職業(yè)、家鄉(xiāng)、生活等不同板塊,暗示學生自食其力。第二,通過降低目標逐步達成,培養(yǎng)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特殊需要學生不能因生理和心理的缺陷而降低做人的標準,因此,我通過低起點、小步子多循環(huán)的教育訓練方法,通過搭建臺階,引導學生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如,見面主動問好。第一步,老師向?qū)W生問好;第二步,老師和學生一起問好;第三步,老師問好后學生重復;第四步,學生嘗試問好。通過這樣的搭臺子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問好。第三,調(diào)動學生自主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由于個別學生年齡大,接觸社會多,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面對他們我采取“談話法”引導他們明是非,建立文明行為。如,小根同學見老師不問好,甚至給老師起綽號,在同學中影響非常不好。我在住宿期間和他聊天,通過將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幫助老師判斷,從而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良行為,進而調(diào)動自主意識,養(yǎng)成良好習慣。這不是一日一人之功,再我們所有任課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他有了進步,能做到尊敬老師,主動問好,但仍需努力,建立同學間友好和平相處的文明行為習慣。
2、嚴愛有度,塑造學生良好的住宿生活習慣。
特殊教師既是慈母,更要是嚴父,只有嚴愛有度,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面對住宿的特殊學生,我通過角色的轉(zhuǎn)換對待不同的學生,達到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面對住宿生活一日常規(guī),我是嚴父。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按時起床休息,要求每一位學生將物品擺放在制定位置,要求每一位學生整理自己的衣柜等,不合格的重新做,在不合格再重新做,在這樣的反復訓練中學生住宿能力得到了提高;面對住宿學生我是慈母。需要吃藥的我會端水送藥,需要夜里叫醒上廁所的我會訂好鬧鐘,需要幫助整理的床鋪的我會手把手示范輔導,在慈母的關懷下,每位學生在宿舍就如同在自己家一樣享受著溫暖。嚴父與慈母的轉(zhuǎn)換中,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3、動靜結(jié)合,塑造學生良好的集體活動習慣。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特殊兒童也不例外,在培養(yǎng)集體活動習慣時,我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在活動中學習習慣。對于特殊需要學生培養(yǎng)活動意識,遵守活動規(guī)則非常重要。我積極利用學校的集體活動,教育學生排隊就餐、排隊升旗、排隊領獎……使自覺排隊成為一種自覺的習慣;我還積極利用社會大課堂活動,教育學生購票乘車、文明禮讓、靠右行走……使社會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成為一種習慣。在活動中學生體驗習慣,養(yǎng)成了集體活動的良好習慣。
二是在安靜中學習習慣。面對部分學生不喜歡活動,喜歡安靜地學習方式,我針對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設計了不同的班級環(huán)境,如公園一角、銀行一角……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老師和學生共同欣賞真實的環(huán)境,在環(huán)境中認識社區(qū)活動、了解存取款的親身經(jīng)歷,從安靜中學生學習了更多的公共場所的規(guī)則和生活技能。
二、播撒“心”的智慧,孤獨的“星星”與我牽手。
在幾年的特教教學中,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最困難,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簡單的涂色……都需要無數(shù)次智慧的較量。
我和他一起走過的日子里,播下了堅定的信念,堅忍的品質(zhì),不滅的希望,因此也收獲了別人所不能領略到的喜悅,正是“厚積薄發(fā)”。那是一個普通的課間,隨著音樂的響起同學們陸續(xù)走出教室,我準備坐下來填寫日志,卻發(fā)現(xiàn)椅子在多媒體前面,而此時小?。?名孤獨癥學生)正站在那里。我沒有多想,對他說:“把椅子給老師。”他竟然看了我一眼,要知道讓他關注你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心中一陣激動。“小小,把椅子給老師,坐坐”我一邊說還一邊用手比劃“坐”的樣子。這時,他居然用手推了推椅子,但我拿不到,我簡直要跳起來了,他聽明白了我的語言還按要求做了,我不甘心希望他再給我驚喜。于是,我繼續(xù)用更加柔和的語氣說:“老師拿不到,搬過來,好不好?”他遲疑了一會兒。我想:完了,他不配合我了,我太急功近利了!就在我沮喪的時候,他的表現(xiàn)簡直讓我嘆服:他伸出腿向前推椅子,果然我能拿到了。我急忙把椅子拉過來,并伸出大拇指對他表示感謝,他也學著我的樣子伸出大拇指。在常人眼中最基本的能力,我們要重復千遍、萬遍,那種單一,那種機械,那種辛苦,真是刻骨銘心!可是,他讓我明白了:用心用智慧,積淀再積淀,終會有收獲的一天。
三、播撒“教”的智慧,遲開的花朵綻放芬芳。
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讓我積累了一些“教”的智慧。通過課前、課中不同形式的教學機制,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提升了生活能力,為“自食其力”生活鋪就一條新路。
1、課前渲染,激發(fā)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百折不撓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無敵的物質(zhì)力量有更強大的威力。”在激勵的語言中,在生活的情境中,在活動的參與中,在作品的欣賞中,孩子那顆表達的心蠢蠢欲動,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最佳時機。
2、課中感染,學習知識形成技能。
知識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和鞏固。陶行之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小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的確如此,面對差異大的學生,老師一個人的講授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在課堂中,我采用“結(jié)對子”的形式讓學生互相結(jié)合,互相幫助;采用“圖示法”,培養(yǎng)學生動口動腦能力;采用“個別輔導代講授”,培養(yǎng)個別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耙换ㄩ_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生能力不同層次不同,但我不能因此而放棄每一個同學的提高,為此我采用了個別輔導的方式,最終讓每一個孩子都有進步。如針對手眼協(xié)調(diào)力差得同學,我和他一起動手穿,一起動手打結(jié)、拉線,讓他慢慢的學會手眼協(xié)調(diào);再如針對點數(shù)能力差的同學,我和他一起點數(shù)珠子,放在旁邊備用,再和他邊數(shù)邊穿珠子,從而提高動手能力和點數(shù)能力。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有了不同的進步,我將繼續(xù)努力深入研究,爭取讓孩子都有進步。
3、課后欣賞,提升信心。
徐特立曾經(jīng)說過:“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弧立?!泵鎸χ橇φ系K的孩子,面對動手動腦遲緩的孩子,提升信心的最有效途徑不是嚴厲地批評,而是充分地展示。在層層的評比展示中,學生積極性始終如一,自信心逐步增強。
4、課外延伸,形成能力。
馬克在《美國父母怎樣培育孩子》一書中寫到:“孩子生長于鼓勵中,便學會了自信。孩子生長于贊美中,便學會了欣賞。孩子生長于友愛中,便將樂于存活?!睘榱宋覀兊暮⒆映錆M自信的生活,每周教學結(jié)束,都會讓孩子將作品帶回家和父母共同分享,在贊美中、鼓勵中孩子對生活有了樂趣。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用最簡單的方法裝滿一間屋子?那就是燭光!在特殊教育教學工作中,這燭光就是教師的智慧和真心,用智慧和真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自己的學生,收獲了工作的幸福,看到了學生的成長。更加堅定了信念:播撒自己的智慧,成就特殊學生的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陳云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行為改變技術(shù)》.許華紅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3]《孤獨癥兒童教育與教學》.王梅、張俊芝著.華夏出版社.
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校心理衛(wèi)生委員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