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考點掃描】
一、 考綱解讀
內(nèi)容概括與分析,2016年江蘇《考試說明》將其歸類于古代詩文閱讀、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能力層級為C級。本考點包括分析和綜合兩個層面,細化為三個方面:(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皟?nèi)容概括與分析”今后仍是高考熱點之一。自2014年首次將該主觀題型引入高考試卷開始,江蘇《考試說明》一直將歸納內(nèi)容要點作為考點,所以“內(nèi)容概括與分析”仍應該加以關注,考生對分析與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和運用切不可大意。從考查內(nèi)容來看,考生必須對所考查的文言文全文有整體的認識和把握,重點考查內(nèi)容要點的篩選、分析和歸納。從考查題型來看,都是以主觀題為主。賦值4分。
【學法導航】
了解該題型的常見命題角度:(1)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2)某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過程、結果;(3)某個論點及其論據(jù);(4)某種現(xiàn)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等。
一、 審明題意,確定范圍
(一) 找準區(qū)域,畫明出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問題。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將為穹谷嵁巖淵池于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凌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咸無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難,今于是乎在。
永州實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環(huán)山為城。有石焉,翳于奧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貍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亂雜而爭植,號為穢墟。
韋公之來,既逾月,理甚無事。望其地,且異之。使命芟其蕪,行其涂。積之丘如,蠲之瀏如。既焚既釃,奇勢迭出,清濁辨質(zhì),美惡異位。視其植,則清秀敷舒;視其蓄,則溶漾紆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竅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棟宇,以為觀游。凡其物類,無不合形輔勢,效伎于堂廡之下。外之連山高原、林麓之崖,間廁隱顯,邇延野綠,遠混天碧,咸會于譙門之內(nèi)。
已乃延客入觀,繼以宴娛?;蛸澢屹R曰:“見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除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夫然,則是堂也,豈獨草木土石水泉之適歟?山原林麓之觀歟?將使繼公之理者,視其細,知其大也。
[問題] 文中說“見公之作,知公之志”,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韋使君之“志”。
[解析]
1. 根據(jù)題意,發(fā)現(xiàn)“見公之作,知公之志”源自第四段,可確定答題區(qū)域。(找準區(qū)域)
2. 從第四段可畫出各答案要點出處:“因俗以成化”“除殘而佑仁”“廢貪而立廉”“家撫而戶曉”。(畫明出處)
3. 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述。
[參考答案] 順應民俗而教化百姓、鏟除惡徒保護良民、除卻貪污而提倡廉潔(建立廉政的風氣)、撫慰百姓使百姓富饒。
(二) 聯(lián)系全文,概括全面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問題。
歐陽伯和墓志銘
君歐陽氏,諱發(fā),字伯和,廬陵人,太子少師文忠公諱修之長子也。為人純實不欺,內(nèi)外如一,淡薄無嗜好,而篤志好禮,刻苦于學。胡瑗掌太學,號大儒,以法度檢束士,其徒少能從之。是時文忠公已貴,君年十有五,師事瑗,恂恂惟謹,又盡能傳授古樂鐘律之說。
既長,益學問,不治科舉文詞,獨探古始立論議,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其學不務為抄掠應目前,必刮剖根本見終始,論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嗚乎!其志亦大矣。然其與人不茍合,論事是是非非,遇權貴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輕試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蘇公子瞻哭之,以為君得文忠之學,漢伯喈、晉茂先之徒也。
君為殿中丞時,曹太后崩,詔定皇曾孫服制。禮官陳公襄疑未決,方赴臨,召君問其制,君從容為言,襄即奏用之。是時,方下司天監(jiān)討論古占書是否同異,折中為天文書,久未就,而襄方總監(jiān)事,即薦君刊修。君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書成,詔藏太史局。
君治官無大小,不茍簡,所創(chuàng)立,后人不能更。其著書有《古今系譜圖》《國朝二府年表》《年號錄》,其未成者尚數(shù)十篇。
夫人吳氏,故丞相正憲公充之女,封壽安縣君。男一人,曰憲,滑州韋城縣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鄭州新鄭縣旌賢鄉(xiāng)劉村文忠公之兆,而憲來求銘。
[問題] 歐陽發(fā)在治學方面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
[解析]
1. 審明題意可知,文中人物的特點可能是多方面的,考生只需要找出人物某一方面即治學方面的特點即可。
2. 通讀全文,發(fā)現(xiàn)歐陽發(fā)在治學方面的特點并未集中在某一區(qū)域,需要聯(lián)系全文,從而找明出處:
“為人純實不欺,內(nèi)外如一,淡薄無嗜好,而篤志好禮,刻苦于學。”(第1段)
“自書契以來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無所不學?!保ǖ?段)
“其學不務為抄掠應目前,必刮剖根本見終始,論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保ǖ?段)
3. 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述。
[參考答案] 勤奮刻苦,廣泛涉獵,刨根究底,分門別類,學以致用。
二、 審透題目,答準所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問題。
①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樸且率,自信,無少矯厲。師河南穆伯長。伯長性莊嚴寡合,雖挺之亦頻在訶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謹。嘗與參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
②挺之初為衛(wèi)州獲嘉縣主簿,權共城令。所謂康節(jié)先生邵堯夫者,時居母憂于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養(yǎng)其父。挺之叩門上謁勸其習性命之學??倒?jié)謹拜,悉受業(yè)。世所謂康節(jié)先生之《易》者,實受之挺之。
③挺之器大,難于識者,棲遲久不調(diào)?;蛳е?,則曰:“宜少貶以榮進?!庇讶耸洫氃唬骸皶r不足以容君,君盍不棄之隱去?”再調(diào)孟州司法參軍。時范忠獻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獻初建節(jié)鉞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獨別近郊?;虿≈?,謝曰:“故事也。”居頃之,忠獻謫安陸,獨挺之見之洛陽。前日遠境之客,無一人來者。忠獻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④友人尹師魯以書薦挺之于葉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三十九。能為古文章,語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輩,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頗無仕進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達世務,使少用于世,必過人遠甚。幸其貧無貲,不能決其歸心,知之者當共成之。”曼卿報師魯曰:“今之業(yè)文好古之士至鮮,且不張,茍遺若人,其學益衰矣,是師魯當盡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謁貴仕,以挺之書,凡四五至道卿之門,通焉而后已。道卿且樂薦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應銓新格,改大理寺丞。會曼卿與龍圖閣直吳學士遵路調(diào)兵河東,辟挺之澤州僉署判官。于是澤人劉仲更從挺之受歷法,世稱劉仲更之歷,遠出古今。在澤,轉(zhuǎn)殿中丞,丁母憂。甫除喪,暴卒于懷州守舍。時友人尹子漸守懷也,子漸哭挺之過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問題] 第④段中,尹師魯、石曼卿竭力推薦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請概括。
[解析]
1. 該題是表面上要大家思考:為什么尹師魯、石曼卿要竭力推薦李挺之?
2. 透過題表,抓住隱含信息,實際上是讓考生分析李挺之這個人物的特點,尤其是在尹師魯、石曼卿眼中的特點。因此,思維轉(zhuǎn)換一下,該題實際就是在問:在尹師魯、石曼卿眼中,李挺之這個人物有什么特點?
3. 如此一來,就可以化繁為簡,答準所問,從文中第四節(jié)找準所要歸納的要點的出處:“安于卑位”“人罕能知之”“固足以蹈及前輩,非吾所敢品目”“其才又達世務”“且不張”。
[參考答案] 才華超眾(有學問,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張揚);人罕能知之。
三、 遷移運用,準確作答
除了常考的角度——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某件事情發(fā)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外,平時訓練還需兼顧其他出題角度——某個論點及其論據(jù)和某種現(xiàn)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等。如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問題。
答吳充秀才書
歐陽修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fā)而讀之,浩乎若千萬言之多,及少定而視焉,才數(shù)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此好學之謙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時,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力而后進者,奚取于修焉?先輩學精文雄,其施于時,又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后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所責,得非急于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
夫?qū)W者未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于人遠也,學者有所溺焉爾。蓋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關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贝似渌灾林r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jīng)之作,數(shù)年之頃爾,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強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見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于軒序,不能縱橫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
先輩之文浩乎沛然,可謂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幸甚!幸甚!修白。
[問題] 作者在文中以孔子、孟子和揚雄、王通為例,意在證明什么樣的觀點?請簡要分析。
[解析]
1. 審清題意后發(fā)現(xiàn),該題是從論述類文章的角度來出題的。
2. 理解了題意,就需要遷移運用論述類相關知識來答題。
3. 分析所舉事例的特點,可以看出是從正反對比的角度舉例的。
4. 根據(jù)事例與觀點的關系,可以從文中畫出所要證明的觀點的出處并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通過正反對比,意在證明“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自至”的觀點,提倡要寫好文章,應重視實踐,重視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