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勝軼
柳永是北宋詞人中的另類,他浪跡江湖,出入秦樓楚館,過著偎紅倚翠、聽歌看舞的生活,看似浪漫,實則凄楚,數(shù)十年的漂泊使他的血液里頭沉淀著濃郁的流浪意識。柳永的詞作,無論是羈旅行役,還是相思別離,都鋪染得有那么一層孤獨、傷感的流浪意識的色彩。在此種意識的觀照下,其意象之擷取,意境之營構(gòu),時空之設(shè)置,情懷之抒寫等等,無不烙上歸宿無覓、生命落空的流浪印痕。
柳永的流浪,不僅僅是指他形骸上的流浪,更主要的是指他生命意義上的流浪,其內(nèi)涵是對封建社會主流文化或價值觀的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與顛覆,是其心靈的自我放逐。它蘊含著驚世駭俗、追求浪漫情懷和生命自由的悲劇意義。
讀柳詞,若不以“流浪意識”觀之,則終難體會其生命流逝的悲哀與絕望,亦難于發(fā)現(xiàn)落魄文人掙扎于底層社會倍受所謂正統(tǒng)文人士大夫之族的嘲弄詆毀的辛酸。甚至你還會驚異于柳詞傳達的情感竟然也有專一、執(zhí)著而且深摯的一面,因為至今仍有論者以“花花腸子”目之,以為其詞作俚俗不堪,情感亦浮而不實?;诖耍疚膶摹傲骼艘庾R”的角度切入,以《雨霖鈴》為例,分析其時空設(shè)置和別情抒寫的特征,主要探討其中的“別離相思”是如何逐步變成一種高濃度、高純度之美好情愫的,即該情感何以能在揭示千古人類所共有的普遍感情“基型”的基礎(chǔ)上彰顯出自身的個性風采。
誠如詞人自己所言,“多情自古傷離別”,離愁別恨的確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永恒的母題,自《詩經(jīng)》《楚辭》以來,歷代不乏,常寫常新。柳永的《雨霖鈴》便演繹了流浪文人與情人別離的一幕,詞人在時空的延展、推想之中注入了大量的“流浪意識”,讓詞作的境界突破了傳統(tǒng)送別詞之庭院深深、朱戶扃鎖的狹小逼仄的格局,從而走向了不再依附比興象征的原生態(tài)的流浪境遇:一個孤獨而飽含激情的生命,在廣闊的空間里輾轉(zhuǎn)流徙,在推移的時間之流上迷茫飄蕩,山長水闊,宇宙茫茫,何處才是精神的故鄉(xiāng)?這種開闊凄涼的柳氏流浪境界,空前絕后,不可復制。
詞的上片寫別時之繾綣依戀。起調(diào)三句借流浪場景,渲染出透骨涼心的凄清蕭索的別時氛圍。離別的時間是一個深秋的雨后黃昏,地點是京郊城外的古舊長亭。此一時空里的景象原本是客觀的生活實況,不料卻無意間觸碰到了柳永身為貧寒士子的敏感細膩的內(nèi)心,此時此刻,景與意會,意與景通,浪子文人見秋生悲的“時序感”從宋玉的《九辯》中冒出,其落拓不偶、功名難就的傷痛頃刻間一并襲上心頭。這樣,“寒蟬”“長亭”“驟雨”便成了富有濃郁主觀情緒色彩的流浪意象。寒蟬凄厲的嘶叫聲,從孟秋歲月叫響到深秋時節(jié)亦未曾消歇。它叫醒了柳永蟄伏內(nèi)心的用世之志和沉淪下僚的萬千悲感。他意識到時間既漫長又短暫,在求取功名的路上他仍是不停地流浪,時間何其漫長;此刻將與給予自己心靈慰藉的情人離別,時間又何其短暫?!皩﹂L亭晚,驟雨初歇”寫出了這種矛盾心理。面對驛館長亭,他希望時間能就此凝固,這場驟然而至的秋雨能永遠地下著,好與自己的情人長相廝守,他真的是身心疲憊,不想流浪了;但“初歇”二字意味著即刻便要起程,又得踏上流浪的旅途,與情人終得一別!詞人畢竟還“未名未祿”,“綺陌紅樓”的浪漫不得不暫時中止,流浪還得繼續(xù)。
接著,詞人仍將時間的節(jié)點放在“當下”抒寫別時情狀:“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痹诮纪庠O(shè)帳置酒,祖餞為別——這是吻合人物身份的極富流浪特色的場景?!盁o緒”因不忍別,“催發(fā)”謂不得不別。正在留戀之際,船夫卻頻頻催促,這正好可以見出詞人之別情依依的抒情形象?!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二句又以逼真細節(jié),深化離愁別恨。執(zhí)子之手卻相顧無言,淚水千行卻哽噎聲阻。想到這一離去?。ā澳钊トァ保?,定是“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詞人以自己的流浪意識懸想出一個更大的流浪空間:渺茫、迷茫、空茫與失望、無望、絕望相與為一的流浪境界。這一意境中的別情是柳永所獨有的別情,是千里之長江、遼闊之楚天也難以容納的別情。如此一來,流浪意識下的別情抒寫便獲得了強烈而深廣的藝術(shù)感染力,這主要得力于詞人時空設(shè)置的匠心:時間由“當下”懸想到“未來”,空間由近及遠。這些都是由實寫延展到虛寫的技巧。詞中時空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詞人情感的漸次加深加濃,是其意識流動的表現(xiàn)。若無這層流浪意識中的時空設(shè)置,讀者是很難體會其別離相思之苦況的,也難以觸摸到那顆理想成幻、生命落空的苦痛靈魂。柳永在世俗社會的冷漠中尋得的來自情人的一絲溫暖,此刻已被深秋的沉沉暮靄吞沒了!時空的變化漸漸沉積著這霜風凄緊的色調(diào),以致他浪漫的才情也被寒風吹徹!這篇《雨霖鈴》呈現(xiàn)出的時空流動比一幅靜止的畫面更聳人耳目、動人心扉。該特色在下片也有體現(xiàn)。
詞的下片寫別離之后因情人缺席而知音難覓的孤寂?!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緊承上片之“念去去”二句,又從“未來”之懸想畫面跳轉(zhuǎn)到“當下”,在“自古傷離別”的廣闊的文化背景中,用“更那堪”三個虛字翻進一層,意味著此時此刻的柳永與情人的別離是“傷感中的傷感”“多情中的多情”。于是,“今宵”二句又把時間推移到“未來”(第二天拂曉),想象中,一個更加冷落凄清的“流浪中的流浪”鏡頭,映現(xiàn)于讀者眼前:濛濛江岸,楊柳含煙,細細曉風,嗖嗖涼涼,一鉤殘月,斜掛楚天,此乃典型的也只有蜷縮孤舟中的流浪者才能虛擬想見的野外景象。如果詞人于沉醉中醒來,其睜眼所見,是銀屏朱簾、一枕小窗、深深庭院,那么,此人便絕非流浪詞人柳永。這“今宵”二句之所以是“古今俊語”,除了意象密集、虛景實寫外,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柳永的流浪意識,懸想中的流浪景象更有搖蕩心旌的魅力,它能引發(fā)普天之下莘莘白衣士人的情感共鳴——“醒”后而不知路在何方,這或許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和難以名狀的精神困頓。詞人為了進一步抒寫流浪中的困頓窮愁和別后的無邊孤獨,便把時間朝更遠處推移:“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一個更大的虛擬的時空背景中,千種風情的詞人居然找不到風情千種的知音,年復一年的良辰好景亦形同虛設(shè)。這抒寫的乃是詞人別后相思的執(zhí)著、專一,是令天下有情人欣羨不已的千古俊語。它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同為情深意篤的執(zhí)著表白。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作為流浪詞人的柳永其千種風情無地著的絕望,在時空往返的層層推想中正在無休無止地擴展,就在這擴展的中途,詞人以反問語氣收束全篇,的確有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審美奇效。
由上可知,柳永《雨霖鈴》時間流動的方向是“當下→未來→當下→未來……”,其空間也相應地在由近及遠地的虛實間轉(zhuǎn)換。此種時空設(shè)置具有沖波逆折的回旋之美,詞人流浪意識中的別情抒寫亦隨之深化,臻于極致。其生命意志的流浪,在歷史的長河中,仍未結(jié)束,我們在此詞中也并未找到時間的終點,《雨霖鈴》或許是讀者手中的“接力棒”。
[作者通聯(lián):深圳市光明新區(qū)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