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群 黎淑儀
【摘 要】在小學科學的有效教學中,信息技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對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科進行有效教學的整合呢?整合的有效教學策略有哪些呢?本文即對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整合的必要性、實施策略,以及值得思考的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信息技術既可以滿足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習者,也有利于實施合作式學習策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加強,最終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整合;有效教學;策略
小學科學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信息技術可以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工具,從提高基本的學習效率到完成較復雜的研究任務都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而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施中,又是如何做到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呢?整合的有效教學策略又有哪些呢?怎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是我校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一些有益嘗試。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教育中,成為開發(fā)學生潛能、深化課程改革、優(yōu)化教育手段的一個重要突破口?,F(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能把各種教育因素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最優(yōu)組合,可以使課程實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信息技術的使用者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但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多媒體技術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教師和多媒體教學軟件這三個教學體之間的交互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習潛能,是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取得成功的難點和關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整合的實施策略
1. 內容上的整合,體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現(xiàn)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應該是學生學習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所以,學習材料的選擇應該是生活化、前沿化的。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應用,無疑是注入了時代活水,它蘊藏的教學資源浩如煙海,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但信息技術無論多么優(yōu)越,都應是為了教學服務,即在一堂課中,學生永遠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教師要適當?shù)剡\用信息技術,而不能濫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取代課堂教學。
(1)將信息技術用在教學的開頭或結尾
課堂上應不斷地產生問題,做到“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中逐漸解決問題,再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雖然教無定法,但一堂課好的“開始”,既能快速入題,又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能節(jié)約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此外,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有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導入,有循序漸進、漸入佳境的主體探究,還要有余音裊裊、意猶未盡的結尾。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結束時,利用課件出示“生態(tài)金字塔”圖,并隨著學生的交流,動畫演示金字塔上的動植物一個一個地消失。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人類,結果又會怎樣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繼續(xù)在生活中研究。
(2)將信息技術用在教學的關鍵處
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教師們成功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把文本、圖片、音像、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制作成各種課件,用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實踐證明,它的作用極其顯著。一般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①學生生活經驗不足時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有些知識的理解比較困難,時常不能正確掌握,這并不是學生本身思維水平或知識基礎的問題,而是由于其生活經驗不足造成的。此時教師如果能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其圖文并茂的特點,及時地呈現(xiàn)一些類似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從畫面入手,具體感知這些生活情境,然后再來研究所學的知識,就能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學生對事物本質理解較難時
在科學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小學生不容易理解,成為教師教學中一個突出的難點。信息技術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體化,對難點的化解有積極作用,達到變難為易的效果,讓學生學起來更輕松一些,使學生愿意去學,有興趣去學。
(3)將信息技術用在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應該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在學科的教學時間里整合,既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優(yōu)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又借助學科載體學習并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科學習問題。
(4)信息技術并非每節(jié)課使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傳統(tǒng)教學方法無法取得的效果。但在課堂教學中,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使用或者都適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根據(jù)科學課內容的特點以及教學媒體自身的功能來進行恰當?shù)倪x擇。
2. 形式上的整合,體現(xiàn)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濃濃研學味
教師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授課形態(tài),采用更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教學。比如教師可利用現(xiàn)成的教學軟件輔助自己的講解,也可用PPT或其他制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編制適合自己教學的演示文稿和教學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于理解的內容,或用動畫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或用外接傳感器來演示一些當時當?shù)責o法看到和無條件演示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3. 方法上的整合,體現(xiàn)自主探索和民主化教學
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則是交互性、開放性、多媒體化、全球化的全新視野,計算機網絡為信息技術與學習方法的整合,實現(xiàn)協(xié)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huán)境。在基于網絡的協(xié)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競爭、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進行協(xié)作學習,并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學習,是學習方法的一種嶄新姿態(tài)。
三、影響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整合的因素
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課程有效整合,給傳統(tǒng)教學造成了猛烈的沖擊,但也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發(fā)展機遇,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模式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在整合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和糾正。
1. 盲目灌輸科學知識
多媒體技術能夠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識和信息,正是這種傳遞知識的快速性,使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存在盲目增加教學內容的問題。有些課件不僅內容非常豐富,而且內容的科學性也比較高。但是整個教學仍在以知識為中心的指導下進行,整個教學過程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仍是被動的反應者、知識灌輸?shù)膶ο?,教學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這樣,信息技術的參與并沒有使教學方法得到根本的改變,多媒體實際上已成為教師“折磨”學生的又一種現(xiàn)代化的“武器”。
2. 忽視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學習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學習科學的目標,又是學習科學的方式。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整合的課堂缺少了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然而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整合的課堂中也要創(chuàng)設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的科學實驗活動,使學生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教師必須組織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受、體驗并內化,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 限制學生思維的拓展
有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減少了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過程,教師變成了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操作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整個課件的結構和一些問題的“標準答案”。學生按預先設定的模式,進行學習,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只能順應教師的思維方式簡單作答,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式”教學,因而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課件設計的模式,機械地學習。因此,教師需要在每節(jié)課上都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應該因為有了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就省略思考的過程,直接進入答案的呈現(xiàn),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會退化。
參考文獻
[1]馬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02(01).
[2]鄭世良.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整合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小學電教,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