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波 黃世棉
[摘 要]在我國1300多年歷史的科舉考試中,涌現(xiàn)出許多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這和歷史的變遷及家庭文化教育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瓶紩r代,廣西偏隅于中央王朝,卻也涌現(xiàn)出許多耕讀世家,創(chuàng)造許多科舉佳話。文章試從廣西進士名錄中梳理出至少出過兩名進士的家族,結合相關文獻和遺跡,分析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因素。
[關鍵詞]廣西進士;進士家族;科舉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3-0079-08
“家族”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基層的組織機構。關于家族的定義,學界看法不一,通常是指具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關于“進士家族”,學界也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郭培貴教授在《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及其特點》中把進士家族明確定義為“以進士本人為基點,往上追溯其父、祖、曾祖、高祖直系四代的科名狀況,其中有一人考中進士者,即確認其家族為進士家族?!盵1]文章把三代內至少有兩人考中進士的家族稱作“進士家族”。
歷代科考中,廣西產生了眾多的進士,這當中不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分布于全國各地為政一方,給當?shù)亓粝铝饲锛言?。尤其是明清時期,廣西作為一個行省,地域內人才不斷涌現(xiàn),著述浩繁。明清時期地方修志的繁榮,使得方志內容的編撰具有延續(xù)性和一貫性,許多進士的科名和事跡被詳細地記載下來并傳頌至今。筆者通過整理廣西各地各朝代方志、資料,結合實地調查的成果,對廣西的進士家族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對相關遺跡進行介紹,探討地處西南邊疆地區(qū)能夠在古代中國科舉歷史上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一、廣西科舉概況
《廣西通志·教育志》資料顯示,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首開科舉取士,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在1300多年的科舉歷史上,廣西共考中進士1125人(含特奏名、恩賜,見表1)。
在不同的歷史文獻、教育史料以及研究著作中,關于廣西歷史進士的人數(shù),向來都沒有一個權威的數(shù)據(jù)。這和資料統(tǒng)計有紕漏以及認定標準的主觀性有一定的關系。如五代十國中的小王國、明末大西國和清末太平天國等政權的開科取士,在科舉史上倍受爭議。又如地方府志、縣志記載的草率和認定的不清,道聽訛傳、夸大功名等現(xiàn)象存在,以及行政區(qū)域版圖的變遷,使得準確考據(jù)廣西歷史進士人數(shù),成為一項難以逾越的鴻溝。不論怎樣,廣西歷史上出過10位狀元并有2人三元及第,在中國科舉史上書寫下濃厚的一筆。10位狀元分別是:
(唐)趙觀文,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桂州人(今廣西桂林)。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乙卯科進士第一人。
(唐)裴說,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桂州人(今廣西桂林)。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丙寅科進士第一人。
(南漢)梁嵩,生卒年不詳,字子高,龔州人(今廣西平南)。南漢白龍元年(公元925年)乙酉科進士第一人。
(宋)王世則,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詳,永福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癸未科進士第一人。
(宋)馮京(公元1021年—1094年),字當世,宜山人,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乙丑科進士第一人,三元及第。
(宋)毛自知(公元1178年—?年),字號不詳,富川人,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乙丑科進士第一人。
(清)陳繼昌(公元1791年—1849年),字折臣,臨桂人,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庚辰科進士第一人,三元及第。
(清)龍啟瑞(公元1814年—1858年),字輯五,臨桂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辛丑科進士第一人。
(清)張建勛(公元1848年—1913年),字季端,臨桂人,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己丑科進士第一人。
(清)劉福姚,生卒年不詳,字伯崇,臨桂人,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科進士第一人[3]。
中國科舉史上的狀元,由于在歷代歷科考試中是唯一的,具有特殊性,流傳資料和事跡記載普遍較多,國內關于科考狀元的研究,無論是資料匯編,還是個案研究,學術成果層出不窮。廣西的馮京、陳繼昌,是僅有的2位廣西籍三元及第者(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成為中國科舉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除了倍受矚目的狀元之外,廣西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進士、舉人,這些人物及其事跡共同構成了廣西科舉史的主要篇章。
從時代分布來說,隋唐時期是科舉制度的初始期,廣西地區(qū)產生的進士鳳毛麟角,并無華章出彩之處。宋朝時期是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期,這一時期崇文之風盛行,官學、書院的興起。廣西(廣南西路)行政區(qū)劃的確立,使“廣西進士”這一名詞登上科舉歷史舞臺。這一時期廣西進士數(shù)量突飛猛增,甚至超過了后來的明代。元朝是科舉制度的停滯期,使廣西進士數(shù)量驟減。明清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期,科舉考試的繁榮和官學、書院的發(fā)展關系密切。明清時期從京城到各地的府、州、縣均有學校,鄉(xiāng)村還有社學、義學。書院則是介于官學和私學之間的一種文化教育組織,在明清時期具有數(shù)量多,分布廣,規(guī)模大,名師講授等特點。這些都為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廣西進士僅明清兩代的人數(shù)就占到全部人數(shù)的近八成,這充分說明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經濟文化發(fā)展達到高峰的階段,也說明地處西南邊疆的廣西在明清時期的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
從地域分布來看,廣西進士具有典型的邊地型特征,即鄰近中原北方文化區(qū)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進士涌現(xiàn)得多;鄰近邊境地區(qū)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士較少。以明清為例,明代廣西進士地理分布極不平衡,進士幾乎全部集中在中東部地區(qū),桂西四府(思恩府、太平府、思明府、鎮(zhèn)安府)及八州(泗城、田州、江州、龍州、憑祥、向武、都康、歸順)只出過一名進士,這與在當?shù)赝凉僦贫认拢拗剖咳俗x書和考取功名有較大的關系;清代雖然各府均出現(xiàn)了進士,但是仍舊沒有打破東多西寡的格局,桂林府、柳州府、平樂府、梧州府、潯州府、郁林州涌現(xiàn)的進士人數(shù)遠遠多于其他桂西的府、州。究其原因,桂東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較好,經濟開發(fā)較早,發(fā)展水平較快,交通較便利,所以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水平較高,進士數(shù)量也較多[4]。因此,廣西進士的東西發(fā)展是不平衡的。
二、廣西進士家族的概況
在歷朝歷代進士當中,除了人物研究之外,科舉世家和科舉人才鏈也成為一個有趣的研究點。宋、明、清三代,統(tǒng)治疆域的確立和社會秩序的安定,使科舉制度不斷完善,科舉考試開展具有較好的規(guī)律性和公平性,反過來為中央王朝選拔了大量有文化的高素質人才?!翱婆e世家”逐漸出現(xiàn),許多家族逐漸由“科舉世家”轉變?yōu)椤懊T望族”。富川秀水村毛氏、興安江東村蔣氏、靈川江頭村周氏、全州石崗村蔣氏、臨桂橫山村陳氏、臨桂靖江王朱氏、容縣黎村黃氏、玉林高山村牟氏等,都是名聲大噪的科舉世家。
(一)廣西進士家族統(tǒng)計
1.廣西知名的進士家族舉例
扶綏熊氏家族:父子進士。熊方受,字介茲,廣西永康州(今屬扶綏縣)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其父熊恩紱乾隆十七年進士,歷官大順廣兵備道,《清史稿》有傳。熊氏父子進士,桑梓頗以為榮,同治十年《重建永康州文廟碑記》云:“永康為粵西僻壤之區(qū),實拔萃文人之地。先達熊君恩紱、方受,以橋梓名家,蜚聲翰苑,官歷臺垣,為太郡獨開文運。說者謂人之杰,地之靈也?!盵5]
象州謝氏家族:兄弟進士。謝洪、謝澤,宋代象州人,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兄弟同榜進士,博學能文,時人譽為廣西“二賢”。宋宣和三至七年(公元1121年~1125年)間,謝洪先任南海尉,后升任賀州(今賀縣)知州;謝澤先任昭州(今平樂縣)知州,后任南平州(今福建省南平市)知州。家住象州城南門外“謝氏園”。園內有“扶疏堂”,竹木幽翠,景色別致,凡遷謫象州的朝廷官吏,如王安中、孫覿等,多在謝氏園借寓,與謝氏兄弟交游、吟詩,題詠滿壁。逝世后墓葬二賢莊背[6]。
柳州王氏家族:祖孫進士。王啟元,字心乾,約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卒年不詳。王啟元出生“詩書禮儀之族冶,族中數(shù)代有人通過科舉考試為宦,是明代柳州名門望族。其祖父王尚學為嘉靖戊戌進士,父親王化為嘉靖壬子舉人,后在蟠龍山修建“王氏山房”供他讀書。王啟元于明萬歷年間26 歲中舉,在山房苦讀37 年,上京趕考13次,終于在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63 歲時高中進士[7]。
北流李氏家族:伯侄進士。李紹昉,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己卯恩科,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后任河南、浙江、云南道御史,升兵科、工科給事中、吏科掌印給事中,簡放浙江寧、紹、臺兵備道。李燕昌,字介眉,卞二里人,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科,欽點戶外部主事,歷官戶部郎中、員外郎,簡放安徽穎州知府。他是李紹昉的從侄[8]。
南寧謝氏家族:翁婿進士。謝煌,字燭源,號曉凡。生于清道光辛卯年(公元1831年)10月18日,卒于光緒丁丑年(公元1877年)7月27日,籍貫南寧下廓街。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科,謝煌、梁瑞祥翁婿同中進士,雙雙登上金榜[9]。同時謝煌之子謝崇厚亦為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公元1894年)進士。
象州鄭氏家族:伯祖孫進士。鄭名佐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丙戌科考中進士,但是他不想做官,便回老家以知縣侯銓,晚年在鄉(xiāng)里教書授課。鄭氏家族因為他而漸漸在當?shù)爻雒?。鄭小谷在《鄭氏族譜引》里面寫到:“鄭之受氏凡數(shù)千年,而居象才數(shù)百年。在其前者值鼎革,已軼無考矣。八世為吾祖,行始有登第者;世為吾父,行始有出仕者。然亦第承先德,力田讀書,鄉(xiāng)校不絕聲耳,非有焜耀之勢,閥閱之榮也。而鄉(xiāng)人語吾族屬必推鄭氏,語家范亦推鄭氏?!盵10]
2.廣西進士家族名錄
據(jù)筆者多方資料整理,在廣西進士名錄中,三代以內有兩人以上考上進士的廣西進士家族名錄見表2。
(二)廣西進士家族遺跡介紹
廣西進士家族中以兄弟進士、父子進士最為鄉(xiāng)人津津樂道,鄉(xiāng)里田間曾經流頌有多種軼事傳聞,多有見諸于各類方志和雜談書籍內,多地至今仍保留有相關的文化遺存,以資后人。
博白雙桂莊:梁恩、梁忠兄弟進士。唐代,博白梁恩、梁忠兩兄弟同榜高中進士,雙摘桂冠,被稱為“白州雙桂”,成為博白梁氏的驕傲。當?shù)剜l(xiāng)民為了紀念梁家兄弟雙雙折桂給博白帶來的榮耀,建起了一座雙桂坊,還在飲馬江一路建了梁恩祠。如今,這里至今還保留雙桂莊的老地名[11]。
梧州滄瀚書屋:王滄、王瀚兄弟進士。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舉人區(qū)家顏倡議,以清進士王滄、王瀚兄弟兩人產業(yè)的一部分設立滄瀚書屋(舊址在今梧州大南路北一巷1號,今已不存在)供群眾閱覽。后因抗戰(zhàn)爆發(fā)圖書散失而停辦[12]。
武宣東鄉(xiāng)牌坊:陳仁、陳旭兄弟進士。位于武宣縣東鄉(xiāng)鎮(zhèn)武平公路旁臺村路口,為一座四柱三門牌坊(當今為復制件,原件位于武宣縣博物館內)。陳仁、陳旭兄弟于雍正癸丑科連第進士,雙雙同進翰林,雍正皇帝下詔御賜牌坊。牌坊中門上方書“圣旨綸音”,下方書“兄弟進士”,兩側門楣分別刻陳仁、陳旭簡歷,牌坊氣勢雄偉。
桂林正陽門外東巷:龍朝言、龍朝翊兄弟進士。龍家舊居坐落在巷中尾段南側的拐彎處。門樓上掛著幾塊高腳牌,上面刻著“肅靜”“回避”等字。從前巷子口立有一塊石碑刻有“兄弟翰林”四個大字,即指龍朝言和龍朝翊兩兄弟。
南寧劉圩斑峰書院:鐘德祥、鐘德瑞、鐘剛中一門三進士。斑峰書院為劉圩當?shù)厝罕娪?878年集資創(chuàng)建,翌年落成。1885年,鐘德祥奉命視察在鎮(zhèn)南關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清軍,便道回鄉(xiāng),住宿在斑峰書院內,與鄉(xiāng)紳、硯友羅立亭、黃皎湖等談文道故,共敘鄉(xiāng)情。黃、羅等請鐘德詳撰寫書院碑記,書題大門匾額,鐘欣然答應,鐘視書院完畢,返回北京后,便差人把《斑峰書院記》和“斑峰書院”題字捎回。書院負責人當即聘請名匠鐫刻石碑,留傳至今,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斑峰書院與鐘家一門三進士(鐘德祥、鐘德瑞、鐘剛中)關系密切,鐘德祥、鐘剛中曾就讀于此。
三、廣西進士家族產生的原因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普通百姓改變自身命運、登上政治舞臺、進入社會上層的途徑。對于科舉,梁啟超曾經描述過:“邑聚千數(shù)百童生,拔十數(shù)人為生員;省聚萬數(shù)千生員,拔百數(shù)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shù)千舉人,拔百數(shù)十人為進士。復于百數(shù)十進士,拔十數(shù)人入于翰林?!盵13]讀書人經過殘酷的逐級競爭淘汰,最后考中進士者,可謂鳳毛麟角,地處西南邊陲、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廣西,高中進士更是難得。古代廣西進士群體有一個明顯的特征:一門多進士,如富川縣秀水村的毛家,祖孫五代都出進士。這一現(xiàn)象值得深入探討。
縱觀中國科舉歷史上的耕讀世家,需要具備幾個條件:1.家族男丁興旺,重視修訂族譜;2.家族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3.家族重視教育,確立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4.設有家規(guī)或家訓,多由祖上做過大官的人所立。這似乎是古代中國特有的一種宗族模式。本文的“廣西進士家族”包含了“廣西科舉世家”,但與“科舉世家”概念不同的是,在微觀的歸類研究中,一個家族能夠三代以內兩人以上考中進士,形成具有血緣(姻緣)關系的進士群,其產生和出現(xiàn)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是更多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去個體的稟賦與努力外,還包括家庭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文教傳承、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等。
(一)家庭經濟條件
科舉考試,需要有經濟實力為后盾。進士讀書的費用、進京趕考的費用,這些都需要家庭能夠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撐。宋代之后書院的興起,明清時期書院的盛行,以及各種私學的設立,學子入學都是需要備齊束脩之禮,繳納學費方而進行受教的。從家庭背景來分析,具有親緣(姻緣)關系的進士主要出身于世家大族,家族有充裕的財力和世代應考的豐富經驗供其子弟潛心科考,毫不氣餒地實現(xiàn)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繼續(xù)光耀門楣。
而另一種非科舉世家的情況,則是出身于官學體系的家境一般或貧寒學子,官學由于“學在官府”,學費自然由政府買單,這也吸引了一部分希望向上游動的階層。當然,要被選拔進入官學學習,也并非易事,這就需要普通學子或寒門學子通過自身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比常人付出更多,方能實現(xiàn)鯉魚跳龍門的跨越。
(二)良好的家庭文教傳承
廣西進士當中,很多是在優(yōu)秀的家庭文化熏陶下成長的。家族良好的學習和讀書氛圍,是科舉人才輩出的重要原因。如富川秀水村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科舉家族。根據(jù)《毛氏族譜》的記載:毛家祖籍浙江衢州,其始祖毛衷就是進士出身,以刑部郎中出任知賀州,選中秀水村寶地,開宗立派,并留下“耕讀傳家”的祖訓,把“讀書榮身”作為宗族思想,薪火傳承,直至今日讀書之風依舊蔚然。全州蔣氏家族以科甲興旺著稱。全州謝氏自宋遷入廣西以后,歷代為科舉世第,人才輩出,是當?shù)氐臅忝T。陳繼昌評價全州蔣氏家族則這樣說道:“全州蔣氏,系出蜀漢大司馬琬之后,逮入我朝,累世科甲,為桂林望族。自安定公以下官跡卓著,以廉惠稱,各見于省邑志。至奉政公,具文武才,篤學力行,尤能世其門閥?!盵14]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讀書氛圍,為科舉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此外,進士家族貨科舉世家看重地位的延續(xù),其個體在從民至宦的身份地位發(fā)生轉變后,力圖保持這種狀況的延續(xù),更加重視觀念上的引導,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是聯(lián)姻,獲取更雄厚的地位資本。在這樣的家族文化熏陶下,后人背負著延續(xù)家族榮耀的使命,以先輩為榜樣,傳承家訓,刻苦讀書,促使科舉人才輩出,形成科舉人才鏈。
(三)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地理環(huán)境的好壞對一個地區(qū)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往往具有重要的影響。地理環(huán)境的好壞,首先關系到當?shù)剞r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程度,這是一個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達與否的物質基礎,同時地理位置的好壞、交通便利與否,對士子求學、應考都有很大的影響。此外,當?shù)亟逃胶椭苓厡W風盛行也是影響人才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歷史資料顯示,古代廣西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高低與古代廣西科舉人才數(shù)量的多少基本成正比例關系。
廣西的東部和北部地區(qū)因交通方便、經濟較為發(fā)達、教育水平較高,所以科舉人才水平領先于廣西其他地區(qū)。桂林能成為古代廣西的文化中心,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優(yōu)勢。桂林成為內地文化風氣傳向廣西的門戶之地,其得風氣之先也就成為十分自然的事,文化的繁榮造就了學風的盛行,形成科舉人才鏈產出的環(huán)境基礎。相比較而言,百色、崇左、河池等地則地勢險惡,交通阻塞,經濟落后,文化水平自然不高,加上羈縻制度、土官制度等影響,產生的進士人數(shù)、科舉家族數(shù)量遠比桂林、梧州、玉林等地少很多。
四、結語
根據(jù)筆者的統(tǒng)計,廣西唐代至清代共有83個進士家族,所出進士199人,占廣西歷代進士總數(shù)的17.68%。由于資料所限,所統(tǒng)計的83個進士家族并非古代廣西進士家族的全部,實際的進士家族所產生的進士人數(shù)會比表中所統(tǒng)計的要多。進士對于一個家族來說,是相當稀缺珍貴的,一個家族能出現(xiàn)一個進士都是很艱難的事情,三代以內出現(xiàn)兩個以上的進士更是難得。
社會外部的權力驅動和家族內部的發(fā)展需要是廣西進士家族形成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是每個家族都能成為進士家族,這是因為進士家族在形成中有其自身的條件:首先家族男丁興旺,重視修訂族譜;其次,家族具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能承擔進士讀書的費用、進京趕考的費用、考試的開支等;三是家族重視教育,有良好的家庭文教傳承,注重觀念引導,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從廣西進士家族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地理環(huán)境因素也是進士家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郭培貴.明代庶吉士群體構成極其特點[J].歷史研究,2011(6).
[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西通志·教育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3]王鴻鵬,王凱賢等編.中國歷代文狀元[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4]滕蘭花.清代廣西進士分布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J].廣西民族研究,2007 (2).
[5]黃南津.熊方受生平考辨[J].廣西地方志,1995(5).
[6]象州縣志編纂委員會編.象州縣志[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4.
[7]龍慧.明刻孤本《清署經談》概述及學術研究價值述略[J].圖書館界,2013(2).
[8]北流縣志編纂委員會.北流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9]謝漢俊.金榜題名時 進士絕命日——清末南寧進士謝煌的悲劇人生[J].廣西文史,2012(4).
[10]張藝兵,石琳.大儒山長潤諸生:鄭獻甫在宜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1]博白千年村子飲馬江變成新街區(qū) 千年歷史代代相傳[N].玉林晚報,2016-03-18.
[12]黃淑賢.梧州街巷尋蹤之大南路[EB/OL].[2009-10-12]. http://www.wzljl.cn..
[13]梁啟超.各省舉人上皇帝書[M]//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36.
[14]蔣勵常.岳麓文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黃文波,南寧孔廟博物館館員,編輯,碩士,研究方向:廣西地方文化;黃世棉,女,廣西民族博物館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廣西地方文化。
[責任編輯 孔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