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紀元
王榮生先生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對語文教學來說,我以為教學內(nèi)容更為重要,更為關鍵。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nèi)容有問題,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边@就是說,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我認為要確定一個文本應該 “教什么”,首先必須搞清楚這個文本到底“有什么”可以教。
《晏子使楚》是一篇經(jīng)典的“老”課文。這篇課文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在解讀文本時,我們應該思考:它“有什么”可以教的?以下,我從“言語”視角對這篇課文進行解讀。
從文本內(nèi)容來看,晏子說的很多話都不是明說,例如:“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敝國有個規(guī)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薄巴瑯拥牡览恚R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晏子的這些話語,表面意思學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要透過這些話語,理解晏子真正的意思,對于學生來說,就有一定難度了。所以,教學時,應當將讀懂晏子語言的真正意思這一教學目標放在首要位置,否則,其他的教學就會是無效勞動,至少是微效勞動。讀懂內(nèi)容,是閱讀文本的基礎。
文本用三個故事盛贊了晏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凜然正氣,這凜然正氣是從晏子的語言中透出的。怎么透出的呢?這就需要我們關注他的言語形式。
言此而意彼——如:“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yè),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笨此圃谡f齊國人在楚國做盜賊是因為水土不同,實則是在諷刺楚國是個滋生盜賊的國家。
言曲而意直——如:“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晏子沒有直說楚國是個“狗國”,而是 “看了看”,并讓人去問楚王“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其意直指“狗國”“狗王”。
言外而意內(nèi)——如:“敝國有個規(guī)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焙孟袷窃谡f自己很不中用,言外之意卻是在說楚國連下等國家都不如。
另外,晏子的語言中大量使用了反問與夸張的修辭手法,使晏子的凜然正氣表現(xiàn)得更充分。當然,還應關注楚王,他的語言很多時候也采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將他的驕橫、傲慢、陰險刻畫得淋漓盡致,更反襯了晏子的形象。
這是一篇很好的表現(xiàn)口才的文本,晏子的語言太有藝術(shù)了,更進一步地說,太有辯論的藝術(shù)了。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當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以讓晏子鉆洞的方式來侮辱晏子時,晏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城門,這是狗洞,只有訪問狗國才鉆狗洞。以楚王的“矛”攻破了楚王的“盾”,取得了第一次交鋒的勝利。
2.偷梁換柱。當楚王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以首都臨淄的人“揮汗成雨”“聯(lián)袂成云”“摩肩接踵”來反駁。其實,晏子是巧妙地偷換了概念,將楚王的“人才”偷換成了“人數(shù)”,但晏子的偷換概念不著一點痕跡、恰到好處。在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fā)你來呢”時,晏子又巧妙地換回了“人才”——上等人、下等人。好一個偷梁換柱,晏子取得了第二次交鋒的勝利。
3.以他山之石攻玉。當楚王侮辱齊國人沒有出息,只會做盜賊時,晏子沒有進行正面的辯解,因為這時任何辯解都是蒼白無力的。晏子巧妙地借用了水果的“水土不同”,來說明人的變化也是因為“水土不同”。這本來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晏子卻將其機智地連在一起,讓別人無法反駁他的“無理之理”。借用他山之石,取得了第三次交鋒的勝利。
正是因為晏子有以上高超的言語藝術(shù),在與楚王的多次交鋒中,才能取得全面的勝利。而他也因為機智善辯被載入史冊。
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就唱什么歌。任何語言都是特定場合下的產(chǎn)物。如果晏子面對的是老朋友,或是楚國的大臣,他還會如文本中這樣表達嗎?肯定不會!正因為他面對的是楚王,他的反駁既要強勁,又不能失禮節(jié),所以,他就“嚴肅地回答”“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拱了拱手,說”“說著他故意笑了笑”“站起來,說”……雖然有的話似利刀,但有這些特定的“潤滑劑”,楚王也不好發(fā)作。內(nèi)容決定形式,正因為有這樣特定的場合,才會出現(xiàn)特殊的言語形式,從而體現(xiàn)出言語的適切性。
無論采取何種言語形式,有怎樣的言語藝術(shù),在什么樣的特定場合,最終要達到的都是言語效果。晏子的言語效果是非常好的: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楚王 “只好”陪著笑—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為何會有如此的言語效果?我們還得從言語內(nèi)容、言語形式、言語藝術(shù)、言語場合等諸方面予以觀照。正因為在特殊的言語場合,用適切的言語形式,藝術(shù)地表達出言語內(nèi)容,才取得了預想的言語效果。
只有清楚地知道了一個文本“有什么”可以教,才能恰當?shù)剡x擇“教什么”,根據(jù)“教什么”思考“怎么教”,我們的教學才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