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杰
[摘 要]東北愛國民主人士王化一是張學良的親信和幕僚,九一八事變前致力于東北教育事業(yè)。九一八事變后,包括東北學生在內的東北軍民大批流亡入關,青年學生的教育問題亟待解決。在王化一的建議下,張學良同意組建東北中學,并將其重任交付王化一。王化一親任校長,對東北學生實施抗日救亡教育和軍事化管理,東北中學成為一支特殊的學生軍。他在東北流亡歲月中艱難地維持著這所學校,付諸了大量心血,其抗日救亡思想和教育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關鍵詞]王化一;東北中學;九一八事變;東北中山中學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5-0068-05
東北中學是九一八事變后在北平組建的一所東北流亡學校,組建者是張學良的幕僚王化一。這所學校將東北流亡學生重新組織起來接受救亡教育,在10年中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東北的解放乃至新中國的建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從王化一組建東北中學的背景、實施的教育理念以及開展的抗日救亡活動等方面,重新審視東北中學成立初期的這段歷史,以求對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流亡學生的抗戰(zhàn)教育有所認識,也對王化一有一個公允的評價。
一、九一八事變后組建東北中學
九一八事變后,沈陽、長春等城市很快淪陷。在國破家亡之時,東北的青少年學生不甘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或隨父母,或隨同學同鄉(xiāng)們一起逃離入關,不到兩個月,陸續(xù)流亡到北平的學生達千余人。他們亡家亡省,處于失學狀態(tài),沒有經濟來源,衣食堪憂,又無處安身,散落街頭,真正成為了東北的流亡學生。他們的悲慘狀況讓東北愛國知識分子非常痛心,作為遼寧省教育會副會長的王化一對此尤為關注。
王化一曾為張學良主政東北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張學良的賞識。他從奉天兩級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早年與同學閻寶航一起辦奉天貧兒學校,后來又創(chuàng)建了男女同澤中學。張學良主政東北后,任其為遼寧省教育會副會長,兼漢卿基金會董事會常務理事。他發(fā)展東北的教育事業(yè),在東北教育界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后,為解決這些流亡在北平的東北學生的生活與教育問題,王化一煞費苦心。他建議張學良救濟東北流亡學生,并受命負責救濟工作。他臨時找到奉天會館、江西會館、習藝所等地作為男生收容所,紅十字會為女生收容所,湖廣會館為普通民眾收容地點,給每名學生發(fā)救濟費三元。另外要求張學良從北平行營發(fā)出150套棉衣分發(fā)給窮苦學生[1]。為籌集款項,他動員大家將各自帶出的奉天省鈔票在北平兌換,整日忙碌。他還向社會呼吁對東北流亡學生進行救濟和安置。到9月26日,領取救濟金的東北學生有576人[2]。
王化一意識到,對東北流亡學生單靠救濟是不夠的,一定要讓他們重新接受教育。1931年12月11日,他建議張學良,將這些東北流亡學生組織起來,組織東北學院,并將東北學院分成大學部、中學部,由張學良將軍撥適當經費,先補習課程,鍛煉身體,俟情況演變再作次一步計劃[3]。張學良表示贊同,召東北名流馮庸大學校長馮庸、東北大學代校長寧恩承共同商談,均同意共同籌備。張學良將籌辦東北學院事宜交予王化一。
凡事創(chuàng)辦始艱。自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流亡入關的東北學生越來越多,北平社會局在北平西單皮庫胡同習藝所設置東北難民第五收容所,接納東北學生和教師。10月,東北難民第五收容所改為自勵中學,只留下了中學生,將大學生另作安排。社會局局長婁學熙為校長。
但社會局派的教師,并不精通教育,與學生們格格不入。鑒于此,張學良讓王化一接收自勵中學全部師生及簡單設備,將其改名為東北學院,原校址不變。根據測試水平高低,該校分設大學部、中學部,而且學校提供最低生活費用。經過一個月的籌備,12月18日,東北學院正式成立。張學良擔任董事長兼校長,王卓然為副董事長,王化一為該校代校長,王化一、王卓然、閻寶航、盧廣績、高崇民、杜重遠、車向忱諸人皆為東北學院委員會委員和該校董事,最初的總務主任為李孟興,教務主任為孫一民,崔笠棠為訓育主任。1932年初,由于馮庸大學、東北大學已經復校,東北學院的大學部遷校新址,東北學院遂改稱東北中學。董事會不變,王化一任校長,教務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改為魏益新、譚克實、金日暄擔任。
作為一所私立中學,學校的經費問題是王化一遇到的最大難題,為此王化一四處籌措艱難地維持著這所流亡學校。東北中學初期學生約400多人,按學生文化程度分編高、初中各年級和10余個補習班。由于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學校免收他們的學、宿、膳費,還不定期地發(fā)給他們零用錢,醫(yī)療費用也由學校負擔。隨著入關的東北流亡學生增多,東北中學學生人數也漲至千人左右[4],經費支出也更龐大,常發(fā)生經費不濟。東北中學的經費靠政府和捐贈維持。創(chuàng)辦之始是張學良的北平綏靖公署撥給辦公費3250元,學生伙食每月3600元[5]。東中的經費主要是由北平綏靖公署撥付。1932年11月,此項經費停發(fā)。在經費緊缺時,王化一等人煞費苦心地多方籌措,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后援會、特派員公署、獎券事務所、于鳳至等都補助過一部分[6]。張學良出國后,東北中學的經費又無保障。雖然北平財政特派員公署答應撥付經費,但實際卻沒有全部兌現,不足款項只能由王化一等人籌募。校長王化一四處苦求,正如他所言,“我像花子頭一樣,帶著大家向各方祈援求助”[7]。1933年5月4日曾拜訪東北救濟院院長李香齋先生,商量可否由救濟院補助一部分學生伙食費,以救濟名義補助困難學生[8],未果。1933年10月7日,王化一拜訪北平軍分會東北籍負責將領商談經費,還代發(fā)電報請宋子文部長設法維持[9],王卓然也同意設法從宋子文處籌措經費。10月8日,王化一從奉天會館的津貼補學校經費1000元。10月20日,在學校即將斷炊之時,王化一從財政特派員公署借用三千元。在學校經費無著、萬分焦急之時,王化一得知南京方面匯來9月份經費8000元,稍慰。經王化一等人與財政部交涉,東北中學的經費暫時得到解決。
王化一等人籌措的經費,全部用于學校初期建設。他從教育的長遠觀點出發(fā),注重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竭力改善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據一些東北中學畢業(yè)生回憶,到1933年左右,東北中學具有設備完善的理化實驗室,還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王化一聘請的各科老師都是較有名氣的流亡到北平的大學畢業(yè)生,如教數學的盧興階,教英語的尤鵬漢、傅音波,教語文的金景方,教物理的赫一然,教化學的李敏齋、李青志,歷史老師白友寒……等[10],其中許多人解放后成為全國著名學者和教授。東北中學在教學質量、學業(yè)成績方面很有成效,許多同學畢業(yè)后考入東北大學,少數考入清華、北大等一流學府,還有的考入了國民黨的軍校。這其中,校長王化一功不可沒。
二、對九一八國難的紀念
九一八事變對于國人,特別對東北人來說,是恥辱,更是國難。每逢九一八周月或周年紀念日,王化一總是親自或者請名人到東北中學演講,提醒和告誡東北中學師生,勿忘國恥,勿忘收復失地。他將這種反日救亡教育融入到東北中學的教育之中,這對于當時的東北中學學生抗日意識的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王化一對國家懷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對日本的侵略深惡痛絕,在遭受國難之時其抗日救亡思想更加篤定。其反日思想要追溯到九一八事變前。1929年,身為遼寧教育會副會長的王化一就同遼寧省商會會長盧廣績、奉天基督教青年會干事閻寶航等人一起組織了遼寧國民外交協(xié)會、遼寧國民常識促進會、遼寧省拒毒協(xié)會等救亡團體,要求發(fā)展東北,抵制日貨,反對日本侵略,在東北掀起反日救亡運動的序幕。日本對其恨之入骨,在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就搗毀王化一辦公地點,以刺刀穿其照片以泄其恨[11]。九一八事變后,得知家鄉(xiāng)淪陷的消息,在北平的王化一憂心忡忡。他于9月22日趕赴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面見張學良,建議把流亡關內的東北各界人士,包括東北軍部分將領等組織起來,成立統(tǒng)一的抗日團體。張學良表示給予幫助。他開始聯(lián)絡東北各界人士建立反日團體。9月25日,東北各界人士和東北學生在北平奉天會館自發(fā)組織成立“東北同鄉(xiāng)反日救國會”,推舉王化一為會長。9月27日,王化一與高崇民、閻寶航、盧廣績等東北愛國人士發(fā)起成立了東北統(tǒng)一的救亡團體——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簡稱救國會)。救國會成立的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謀收復失地,保護主權”[12]王化一被選為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他組織東北抗日義勇軍,派人出關抗日,委任抗日義勇軍首領,同時還兼任遼南軍區(qū)總指揮,抵抗日軍的侵略。
王化一將這種反日救亡教育、愛國主義思想融入到東北中學的教育之中。該校成立后,規(guī)定每月18日為九一八國難日。這一天,學生們同吃高粱米飯,同飲黃連水,臥薪嘗膽,誓報國仇。為警示學生們勿忘國恥,校方鑄造了一口銅鐘,掛在校內操場上,鐘上刻有萬里長城,長城外刻有東北三省的地圖,圖上有“夫差!爾忘越王殺爾父乎?”和“臥薪嘗膽”的警句。國難日時,學校集合全體師生舉行紀念會,全體肅立,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暨為抗日犧牲的父老同胞默哀三分鐘時,敲鐘聲開始響起,幾周月敲幾響。在王化一的堅持下,東北中學校方在這一天舉辦各種紀念活動,請東北名人來校演講,做愛國主義的報告,激勵同學們收復失地、打回老家去的意志和決心。如1931年12月18日,王化一請閻寶航、高崇民講話,要求大家要臥薪嘗膽,團結一致,準備恢復失地[13]。1933年5月18日,在失地20周月時,王化一請來李夢興、閻寶航,他們鼓勵大家不要悲觀,堅定抗日救亡之信心[14]。1933年7月18日,王化一請遼吉黑民眾后援會會長朱慶瀾為學生們講話。不久,王化一還邀請了抗日名將馬占山到東北中學演講。馬占山的抗日事跡聞名遐邇,在學生中影響很大。王化一這樣鼓舞學生:“我們如趕上馬將軍的十分之一,就在世界聞名;我們如趕上馬將軍的百分之一,就國內聞名。”[15]1934年9月18日,在舉行完各種紀念活動后,王化一掩飾不住內心的悲憤,他含淚宣布:“君子報仇,三年不晚!”[15]162這帶動了整個東北中學的學生們,連男同學都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決心與日軍誓死斗爭。這種救亡教育使愛國主義種子深深的埋入了東北中學學生的心田,使其抗日救亡思想更加堅定。
為體現抗日救國的宗旨,王化一特別交代在東北中學的校徽、校旗、校訓上體現出抗日救亡的內容。?;罩虚g畫著東三省圖形,內緣上方寫著“東北中學校”五個字。校旗一面寫著“東北中學”四個字,一面畫著東三省的圖形。這些標有的東北地圖時刻提醒著學生勿忘收復失地,打回東北老家去。東北中學的校訓是“干”,訓詞是:“能力集中,方向化一,矢志矢勇,不懈不懼,沉機觀變,發(fā)憤為雄,精金百煉,眾志成城”。王化一主張苦干、實干、硬干、巧干,認為只有“干”才能有所成就,才能達到)恥復仇的目的。在東北中學創(chuàng)建之時,到處體現“干”字精神,師生們在經費短缺之時,以樸素實干的作風建校。為建設圖書館,他們四處聯(lián)絡,請求捐書,馬占山、沈鴻烈、張作相等東北名人、萬有文庫、東北外交委員會等機構都進行了捐贈。1933年7月,為修筑東北中學門前的道路,王化一與學校師生一起參與挖土和修路,確實是苦干實干的校風使然。當時報刊對東北中學師生事跡予以登載,社會上傳為佳話。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抗日愛國思想,喚起更多人的救亡意識,王化一叮囑校方經常組織反日游行活動。東北中學常常由老師們帶隊,學生們跟隨其后,一路沿著西長安街,經過天安門,途中高喊“抗日救國”“收復失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唱著救亡歌曲[16]。這些活動喚起了北平各階層民眾的抗日救亡意識,對于全民族抗日救亡大潮的興起也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受這種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東北中學學生報國心切,許多人投考軍?;蛲渡砜谷諔?zhàn)場。如“八一三”淞滬戰(zhàn)場上的空中英雄閻海文,在衡陽上空空戰(zhàn)失利、不當俘虜而投湖自殺的王化普等,他們在抗日戰(zhàn)場上用鮮血譜寫了最華麗的樂章,成為東北中學的驕傲。
三、將東北中學培養(yǎng)成義勇軍干部的教育基地
東北中學是一所特殊的流亡學校。由于東北被日本占領,不甘屈辱的東北人民紛紛揭竿而起,組織抗日義勇軍與日軍作戰(zhàn)。王化一等東北流亡人士組建的救國會成立后,便積極支援、組織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zhàn)。擔任東北中學校長的王化一同時兼任救國會的軍事部長,故在忙于東北中學的校務之時,還負責組建和指導義勇軍抗戰(zhàn)。在東北抗戰(zhàn)過程中,他意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故要求東北中學進行軍事化管理,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王化一在對東北中學學生的訓話中多次提到軍訓對于收復東北失地的重要性,成立東北中學的目的除了對東北流亡學生進行救濟和教育外,同時也是為了“訓練東北義勇軍骨干”[17]。在這個宗旨下,學校軍事管理十分嚴格。全校按班級編為中隊、分隊、班,每日作息都以軍號為令。在校期間,男女同學著裝一樣,全部短發(fā),身穿灰色制服,扎裹腿,戴軍帽,儼然與東北軍人一樣。為嚴肅校紀,學校還設立童子軍服務站,檢查學生服裝是否整齊及合于規(guī)定,?;占凹o章是否按規(guī)定之位置佩戴[18]等。學校專門從東北講武堂請來4-5名軍事教官,教授《步兵操典》《射擊教程》《陣中勤務》等軍事教程,有制式訓練、戰(zhàn)斗訓練、步兵操典、陣中要務令、野外演習等,野外操練都是真槍實彈教練。所有學生各配有三八式步槍一支,并分發(fā)槍支彈藥。張學良將軍先后撥給東北中學七九步槍600余支,重機槍6挺,輕機槍11挺,手槍若干支,子彈10余萬發(fā)[19]。長城抗戰(zhàn)前,救國會委員們和東北中學學生赴安定門外練習打靶[20],真槍實彈地進行演習。放暑假時,東北中學加緊軍事訓練,學術科任務量增加一倍,還進行實彈射擊和戰(zhàn)斗教練。如1934年的暑假訓練,由中央陸軍第二師派軍官到東北中學進行軍訓。主要科目有野外演習、步兵操典、實彈射擊、防毒常識、筑城教范、防空概要等,制定《暑期軍事訓練對臨時懲罰法》,違者受戒尺或軍棍[21]。這種嚴格的軍事訓練為學生后來參加抗戰(zhàn)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東北中學的軍訓成績是顯著的。在北平舉行的各中等學校軍事檢閱中,東北中學學生的入場異常整齊,取得冠軍的成績毫無懸念。雖然檢閱官白雄遠卻以東北中學遲到、違反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為由,將本屬于東北中學的第一名錦旗轉與他校,但王化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據理力爭,提出質問,最后白雄遠自知理虧,登報賠禮道歉[22]。這是東北中學軍訓成績的一個驗證。
東北中學的軍事化訓練為抗日義勇軍培養(yǎng)了大批骨干。1932年7月31日,王化一從東北中學學生中挑選7人隨救國會軍事部副部長彭小秋出關抗日[23],這是學校輸送學生去東北義勇軍中直接作戰(zhàn)。為了給東北義勇軍培訓通訊人員,1932年10月,東北中學舉辦無線電快速訓練班,由天津電臺臺長陳先舟選派該臺的報務人員和機械人員擔任教師。經過了3個月培訓,考試合格人員在總臺實習滿一個月后,分配到各地義勇軍中。如金恕元、張培華分配到李海清部義勇軍,姬羽翹,富金琛分配到抗日鐵血團,呂純義、李春華……分配到其他各部義勇軍中。[24]。
但是,東北中學的教育救亡理念和軍事化管理引來日方的警覺和敵視。他們認為東北中學存有槍械彈藥,是“義勇軍干部培訓班基地”[25]。長城抗戰(zhàn)時,飛機不斷對學校進行騷擾,東北中學岌岌可危。為免遭意外,王化一與校方商討避難辦法,擬將學校移到河北易縣。直到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后,東北中學才復課。東北中學的軍事訓練也險些與日方發(fā)生沖突。1934年東北中學和東北大學赴八達嶺、居庸關一帶,準備進行聯(lián)合軍演。日方得知后,荷槍實彈也要進行軍事演習。在這種情勢下,東北中學校方為避免沖突,被迫撤回,取消軍事演習。在國破家亡之時,東北中學師生已經將這種憤恨蘊藏心間,抗日救亡思想更加篤定。
東北中學是一所流亡學校,打回東北老家去是其宗旨,這種抗日救國理念和苦干的校風被國民黨CC派所關注。國民黨CC派鼓動東北中學學生,以反對軍訓和修筑勞動為借口進行鬧事,其實質是破壞東北中學,爭奪東北中學的領導權。1932年春,一部分東北中學學生被國民黨CC派分子拉走成立了知行中學。1933年5月4日,王化一與國民黨CC派臧啟芳、齊世英談合作問題,因不能開誠布公,無果。1933年7月12日,王化一在東北中學內取締國民黨操縱之讀書會,分別與該會學生談話,指出校外擬利用學生破壞學校,告誡他們不要參與黨派斗爭,努力讀書。1934年,齊世英拉走了一部分東北中山學生,另創(chuàng)建了“東北中山中學”,與東北中學競爭。后來,CC派向蔣介石匯報,誣稱東北中學是為張學良培植勢力創(chuàng)辦的,是黃埔第二,目的在于反蔣。蔣則派戴笠進行調查。王化一和戴笠接觸后,兩人交談融洽,完全消除了戴笠對東北中學師生的警戒之心,認為東北中學無可指責,還把他的兒子送到東北中學讀書。但是,蔣介石對于東北大學與東北中學這兩所流亡學校,仍然擔心成為東北人“反蔣抗日”的基地。為了籠絡他們,蔣介石曾電召王化一和東北大學代理校長王卓然到廬山進行拉攏,但他們絲毫不為所動,對其婉拒,令蔣介石十分惱火。
王化一在九一八事變后的艱難的歲月中,宣傳抗日救亡教育,嚴格軍事訓練,可謂兢兢業(yè)業(yè),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為維持東北中學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王化一在1936年的“二一九”(因進步學生們不滿意校方克扣伙食,進而與國社黨同學發(fā)生沖突,校方開除11名同學,遭到進步同學的反對。1936年2月19日夜,數百名學生離校下山去武漢請愿,要求改革校務,被稱為“二一九”學潮。)學潮中受牽連,辭去了校長職務,故一些東北中學學生對其多有一些批駁之詞。如一些學生回憶中談到王化一在東北中學中實施法西斯化管理,是鐵血主義的軍事訓練,從而反對王化一擔任校長;也有學生回憶中說王化一校風反動,對學生采取禁錮思想,不許學生閱讀抗日救國書報[26]等等。而從王化一在九一八事變后從事的東北救亡運動經歷來看,他是東北救亡運動的一個重要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不可能在學校內反對抗日救亡,實施嚴格的軍事訓練也是國破家亡的背景下為復土還鄉(xiāng)而采取的特殊舉措。其實,他的救亡理念影響著東北中學學生,為東北復土還鄉(xiāng)、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也為東北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所以應該對王化一有一個公允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1年9月25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2]王化一啟事[N].北平晨報,1931-10-18.
[3]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1年11月23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4]張連清.東中點滴回憶[M]//李劍白主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38.
[5]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2年1月26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5]本校二十、二十一年度收支報告表[J].東北中學???934,(2).
[6]關輝.回憶東北中學[M]//《文史資料存稿(24).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558.
[7]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5年5月4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8]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5年10月9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9]胡家駿.我所知道的國立東北中學[M].順城文史資料,1989,(2):42.
[10]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5年9月25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11]王駒,邵宇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11.
[11]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1年12月18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12]王化一日記》未刊稿),1933年5月18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13]涂成文.憶東北中學[J].遼寧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遼寧省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內部資料),1984:162.
[14]梁)塵.一點感想[M]//李劍白主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34.
[15]東北校史編輯組.東北中學簡史[M]//李劍白主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2.
[16]參見《東北中學???934年第2期.
[17]東北校史編輯組.東北中學簡史[M]//李劍白主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2.
[18]王化一日記,1932年2月4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19]參見《東北中學???934年第8、9、10合刊.
[20]涂成文.憶東北中學[J].遼寧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遼寧省文史研究館.文史資料(內部資料),1984:166.
[21]《王化一日記》,1932年7月31日.
[22]姬羽翹.回憶快速訓練班[M]//王駒、邵宇春.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54.
[23]《王化一日記》,1932年5月12日,遼寧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所資料室存.
[24]關山復.憶北平東北中學的成立[M]//李劍白主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