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陽斌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浩若星河,博大精深,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和審美等產生的影響無處不在。當然,它也是我們閱讀寫作的“富礦”,存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智慧。一些看似簡單的現(xiàn)象,實質上已經沉淀為民族文化心理與共識。比如,古詩創(chuàng)作領域中一種慣用表現(xiàn)形式——互文,它就不再單純是一種修辭手法了,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源遠流長的思維方式、表達技巧、審美觀念,在詩歌吟誦、文章創(chuàng)作、交流溝通中,彰顯出鮮活的生命力。
一、“互文”是一種“表達文化”
對于《木蘭詩》里的詩句“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古詩句,它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互文,指上下句互相隱含詞語,兩相映襯,文義呼應。上下句要連起來理解,上句中是“思”,下句就用“憶”互補,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木蘭在想什么呢?”“木蘭沒有想什么”。如此簡單的意思,卻要拉長表達的過程,增強表達的節(jié)奏,為何?為了傳遞木蘭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留戀以及在決定要不要去代父親打仗時的憂傷、哀愁的復雜心情。
又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句中“將軍”與“壯士”互補,意為“將軍和壯士征戰(zhàn)十年,身經百戰(zhàn)后歸來”。用互文這個修辭手法,有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激烈、冷酷、漫長的作用,暗襯木蘭的英勇頑強。
再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前句中“秦”與“漢”互補,意為“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耀著秦漢時期的關隘”。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種表達方法呢?
因為需要,因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需要、內容表現(xiàn)的需要、情感表達的需要。
詩歌創(chuàng)作的需要:詩歌傳唱時需要合適的節(jié)奏和韻律。這符合民族審美心理,追求對仗、工整、上下句的平衡與和諧。
內容表現(xiàn)的需要:詩歌字數(shù)有限,需要在有限的詩句里表現(xiàn)更加豐富的內容。
情感表達的需要:互文能夠營造表達的氛圍,幫助作者抒發(fā)含蓄、深沉、纏綿的感情。
互文在《詩經》中初露端倪,與“賦”極為相似。“賦”,鋪排陳列,對同一件事(感情)多角度、反復陳述和表現(xiàn),以收到重章疊唱、反復詠嘆的效果。
比如《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均有互文特色,重章疊唱,渲染烘托,委婉地抒發(fā)了內心的愛慕之情。
由此看來,互文是古漢語中運用比較早、古詩里比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從形式上看,還包括“上下互補”“當句互補”等。
這種方式,說通俗一點,就是為了達到表達目的,一意成對說,一意鋪開說,短話拉長說,直話婉曲說,平話立體說,體現(xiàn)了古人創(chuàng)作的文化心理。在長期的運用中,圍繞互文形成了一個關乎閱讀、寫作、鑒賞的龐大體系,涵蓋了修辭手法、藝術手法、詩文做法、閱讀技法、思維模式、審美觀念等方方面面,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