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華
【摘要】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要想“玩”出花樣,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除了我們都知道的學情,教學目標要求以外,還有就是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不僅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透徹了解,還包括對教材以外的文本解讀。這幾乎決定了一節(jié)語文課的質量。
【關鍵詞】文本細讀;多樣化解讀;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隨著語文學科領域的改革創(chuàng)新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我國學科教學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更加關注,以及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更加注重發(fā)揮該學科對增加學生文化底蘊的功能影響。介于此,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也更有進一步的要求。更加注重教師對教材文本的深層次地解讀和講授。
一、關于“文本解讀”概念
那么何為“文本細讀”?文本細讀源于20世紀西方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語義學,這一流派將語義分析作為文學批評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細讀是語義學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和顯著特征。文本解讀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提法,事實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種抽象的、普適的文本解讀方法。文本解讀總是具體的、實證的,諸如文體論式解讀、社會學解讀、文化學解讀、接受美學解讀等等。
二、“文本解讀”的劃分
王崧舟老師曾說過,文本細讀可以劃分為教師對文本的“原生解讀”,這屬于“最初體驗”,更多的教師是站在一個普通閱讀者的立場來自然閱讀,這里還包括王榮生老師所說的“生活體驗”的成分。這就要求在第一次閱讀某一篇文本的時候,要拋開一些關于教學目標、學情等相關外在因素,而是一種純粹地原生閱讀,當產生個人的生命感觸之后,要結合學情、教學目標等從文本內容、形式和背景語境來分析學生有可能產生的疑點,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但這里是必須要說的一點就是,閱讀文本的時候,要將其放到它原生的語境中,就像解讀一個漢字一樣,根據我們漢語與印尼語系的不同性質差異,解讀一篇文本也是一樣,都有其獨特個性的語境。正如給學生講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確實“我”與“父親”間情感的變化以及父愛的偉大。有一個教案是這樣安排這節(jié)課的。通過分析單元目標和教材編選,其中教材分析是:“文章以平淡的語言表現深沉的父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資料、圖片、聲音等形式,讓學生用心感受、體驗、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品味平淡而飽含感情的語言。”理所當然將體會感悟父愛作為這節(jié)課的目標。教學目標設置為:“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會感恩;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庇谑牵@一節(jié)課就成了一節(jié)感悟父愛的課。全然將作者的用心扔掉。文本平淡的語言,“我”當時內心的獨白,還有就是我為什么會有那些感觸呢?作為教師,在真正的課堂授課中是不能將自己的體驗強加給學生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記得王崧舟老師著名的課堂實錄《草船借箭》里,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王老師問下邊的學生“同學們,王老師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系課文,想想諸葛亮此處在‘笑誰?為什么而‘笑?”這里被許多研究學者拿來評析,認為此處是“巧問妙點,深化探究”。我認為這一處的提問的確有助于學生對諸葛亮人物形象有進一步的分析了解,有助于深化探究性閱讀。王老師很好的實現了探究性閱讀的目標以及師生對話,但從發(fā)揮閱讀的主體性來講,王老師應該通過引導啟發(f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課文的行文思路、內容和結構的特點,并且讓他們自己探究出此處的“笑”。這種解讀充滿個性化,也會不自覺地發(fā)生獨特的“創(chuàng)生解讀”。王榮生老師曾評價鄭桂華老師的課猶如“行云流水,家常般的課堂”。相比較而言,王崧舟老師在提倡“棲息在詩意的大地上”之時,不免有些功利性,學生好像在默默地被教師牽著走。
除了教師對“文本”的原生解讀和師生的“創(chuàng)生解讀”以外,還有就是教師對自己的解讀。老師也是寶貴的課程文本資源。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反思能力。大部分教師一般都是這樣,上完一節(jié)課就是這堂課的完整結束,教案這時候只是成了心中的虛妄而已。寫在最后的教學反思被拋在了腦后。我們要重視反思,包括對整堂課的流程、教學內容的轉換、對文本的解讀和創(chuàng)生以及對學生的引導等等。好老師更多地是通過一堂課來讓自己成長。
三、結語
孫紹振老師曾說“百年來,中國語言文學教育的文本解讀長期無效,其理論根源乃在文藝理論中缺乏創(chuàng)作論。”因為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將“文本解讀”等同于“解析教材”,全然忽略了閱讀的語境和對象。縱觀目前老師們對“文本解讀”的研究,比較贊同這樣一種說法,“回歸文本創(chuàng)作的歷史語境,這是方向”,“在還原比較中揭示文本隱含的矛盾、在矛盾分析中闡釋文本隱秘的價值?!边@邊是“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崧舟.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