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晴
【摘要】中國現(xiàn)在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并不是一個發(fā)達的強國。所以我們需要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們作為大國的影響力。對外宣傳作為一個國家對外傳播和塑造國家形象的窗口,對提升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quán)意義重大。而外宣翻譯則在對外宣傳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筆者基于跨文化交際這樣的視角,在大量參考了相關(guān)文獻的基礎(chǔ)上,本文重點從語言文化、社會文化、以及物質(zhì)文化這三方面著手,重點分析譯者在外宣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取向問題以及應(yīng)該采取的原則。
【關(guān)鍵詞】外宣翻譯 跨文化交際 翻譯原則
一、引言
外宣翻譯曾有不同的翻譯名稱,如: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C-E Translation of Propaganda, Translation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等。但本人認為“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這樣的翻譯名稱在感情色彩、詞匯意義等方面表述更到位。
Nida認為,翻譯即文化。Nord, Lefevere和Shaw等人對翻譯與文化的關(guān)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在這方面頗有成就。他們曾用“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以及“跨文化合作”(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等詞語替代“翻譯”。學術(shù)界也已經(jīng)公認,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轉(zhuǎn)換,而且是相對復(fù)雜的文化轉(zhuǎn)換
(如:戴曉東)。外宣翻譯必須做到嚴謹、準確,因為外宣翻譯的受眾群體是“foreigners” (外國人),這樣就必須處理好跨文化因素。在處理外宣翻譯問題時,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需要充分考慮中外差異和外國讀者。黃友義曾提到“外宣三貼近”原則:1.貼近中國發(fā)展過程的實際;2.貼近國外讀者對中國信息的需求;3.貼近國外讀者的思維方式與習慣。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進行外宣翻譯時,運用這三個翻譯原則就可以很好地指導(dǎo)我們的外宣翻譯。
二、語言文化
語言受文化的影響,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承者,同時又反映著文化。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決定了語言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中文有這么一句習語:愛屋及烏,如果將其直譯成“l(fā)ove my house, love my crow”,外國人怎么也不會明白。但是如果將英語的“l(fā)ove me, love my dog” 這一習語借用過來,就非常清楚。在外宣翻譯中,只找到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的對應(yīng)詞是遠遠不夠的。這些詞匯的對等不能只體現(xiàn)在表面,而更多的是文化內(nèi)涵的對等。
鑒于文化與語言的共性,源語言和目的語有時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能夠達到高度統(tǒng)一,同時通過這樣的方法建構(gòu)成語義對接,促使目的語受眾能夠在審美和意境上達到與源語言聽眾類似的聯(lián)想,即外宣翻譯的最佳狀態(tài)。但是在語言與文化的發(fā)展進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慣用表達方式,同時他們擁有特定的一些含義。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遵循“外宣三貼近”原則。例如:
1.漢語中,當形容xxx很窮時,我們常會說:“xxx窮得就像個乞丐”,然而在英語中就會變成:“xxx窮得就像教堂里的老鼠”。
2.在漢語中,“赴湯蹈火”和“洗心革面”與英語中的“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和 “turn over a new leaf”基本相同。
在譯者翻譯的過程中,一些翻譯將中國文化的對應(yīng)性移植以及語碼轉(zhuǎn)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這些內(nèi)含的情感色彩與文化信息和源語言所期望達到的效果相近。一些翻譯采用的是在音譯后再加注釋的方法,例如:“下?!眡iahai (risk ones job to run a business)。另外一些翻譯是將英語的表達方式借用到漢語中,即遵循歸化譯法,例如:漢語的“大腕、大款”英譯為a big shot, a big potato, the top notch, a big cheese等。
三、社會文化
總體來講,社會文化是一個大范疇,包括價值觀、風俗習慣、制度法規(guī)等。市場經(jīng)濟和政治經(jīng)濟在我國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巨大變革,即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外宣翻譯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例如:
1.清末“門戶開放”的譯法是:the open-door policy。而改革開放與之不同,表達方式有:Chinese economic reform;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2.外國人可能不太了解中國的歷史,也就無法體會中國的歷史變遷及經(jīng)濟發(fā)展?,F(xiàn)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體現(xiàn)改革進程的詞陸續(xù)出現(xiàn)在報端媒體上,例如:“可持續(xù)城鎮(zhèn)化”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深化農(nóng)村改革”(intensify the rural reform)等。Sustainable, intensify很到位地體現(xiàn)了我國改革的進程。再比如對于海峽兩岸關(guān)系,人們經(jīng)常會說“和平統(tǒng)一”這個詞,“統(tǒng)一”按字面意思應(yīng)該翻譯為“unification”。實際上臺灣問題是中國歷史遺留的問題,我們對外宣傳這個問題時真正想表達的是中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應(yīng)該翻譯為“reunification”,同理 “和平統(tǒng)一”就翻譯為“peaceful reunification”,突出了我國在外交事務(wù)中的觀點和立場,同時考慮到國外讀者的理解程度,增強了對外宣傳的效果。
3.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詞語,這些新詞語的翻譯多數(shù)采用直譯,同時彰顯了中國的特色。例如:聯(lián)合股份公司(jointed-stock company)、集體企業(yè)(collectively-owned enterprise)、技術(shù)密集型企業(yè)(tech-intensive firms)、工業(yè)園區(qū)(Industry Park)等。
4.對于“龍”這個意象,中西方的理解是很不同的。如“以外貿(mào)企業(yè)為龍頭”的翻譯。在翻譯時,首先要考慮西方人心目中的“龍”,他們會認為這是個怪獸,是兇惡的象征;其次,西方人不知道中國耍龍燈的風俗,也就不知道龍頭的作用。因此如果翻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就會造成理解障礙。這樣可以改譯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這樣就不容易造成理解困難的問題。
5.在《紅樓夢》對賈寶玉的寓所“怡紅院”的英譯處理上,楊憲益夫婦將之譯為“Happy Red Court”。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紅色有著喜慶、富貴等內(nèi)涵,所以楊氏夫婦在翻譯時“happy”和“red”這兩個詞用進來。
總之,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要貼近中國發(fā)展過程的實際、貼近國外讀者對我國信息的需求、貼近讀者的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
四、物質(zhì)文化
人類生活在一個物質(zhì)的世界中。物質(zhì)文化,它處在文化的表層,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物質(zhì)文化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予以表現(xiàn)的,它包括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即包含男女服飾、吃喝用度、生活用品、建筑風格、交通工具等。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使國人形成自己獨有的物質(zhì)文化。
中國的飲食頗受歡迎,翻譯美食同樣會遇到問題。如“干炒牛河”這道菜,用到的原料有嫩牛肉片炒制的河粉,河粉是以大米加工制成的薄米粉條。所以牛河是由嫩牛肉和粉條這兩種原料制成的,如果被直譯成“cow river”,對于就餐者來說,看了翻譯可能還是不明白這到底是一道什么菜。還有“干炒”,是中國烹飪方法的一種,如果將烹飪方式翻譯出來,就餐者就能對該菜名有進一步的了解。所以最終這道菜可以翻譯為“stir-fried rice-noodle with beef”。
再舉一個實例:
原文: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譯文:We have to free our minds, adopt a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method, keep abreast of the times, work diligently with a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spirit,and firmly take the road of Chinese socialism.
這是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四字句,翻譯成英語時,若刻意地保留原文的四字結(jié)構(gòu),就會產(chǎn)生主次不分,句子結(jié)構(gòu)混亂的現(xiàn)象。同時也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以及目標讀者的思維習慣,使得目標讀者難以準確理解,很難達到外宣的最終目的。該譯文沒有拘泥于四字結(jié)構(gòu),而是根據(jù)“外宣三貼近”原則,達到與原文相似的效果。
五、結(jié)語
在中國,外宣翻譯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許多方面依然不盡如人意。外宣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對外宣傳中國,讓外國人很好地了解中國?!拔覀儾豢傻凸劳鈬x者或聽眾的智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國人對我國的了解水平”。本文從跨文化交際這一視角探討了中國外宣翻譯的一些特點,以期能給外宣翻譯研究者一些新的啟示,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同時,譯者在翻譯時,也不必拘泥于字對字的翻譯,而應(yīng)該有一種主體意識與全球化意識,明確外宣翻譯的實質(zhì),即能夠傳播中國的主流思想和文化,促進其他國家對中國主流文化與思想觀念的認識與理解,甚至能夠達到欣賞的程度?;谶@樣的出發(fā)點,外宣翻譯需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進行。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但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應(yīng)充分考慮國外受眾,權(quán)衡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盡量縮小因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理解偏差。堅持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做好外宣翻譯,除了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外,特別需要譯員對西方文化和風俗有真正的了解,應(yīng)該認識到對東西文化上的差異導(dǎo)致東西方人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以至于在中文翻譯成英文后,很難忠實地傳達出中文的表達目的,甚至會引起無關(guān)的聯(lián)想和猜忌。在跨文化視角下,進行外宣翻譯時,譯員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運用“外宣三貼近”原則,跨越文化鴻溝,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讓真實的中國通過準確的表達真正為世界所認識。
參考文獻:
[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a sourcebook[M].Routledge,1992.
[2]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e und übersetzen[M].Tübngen, 2003.
[4]Shaw,R.Daniel.Kandiya:Samo Ceremonialism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5]戴曉東.跨文化交際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6]段連城.對外傳播學初探[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78.
[7]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
[8]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9]劉敬國,何剛強.翻譯通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10]劉雅峰.譯有所為,譯者何為?[J/OL](Nov.25,2013),available at http://www.doc88.com/p-949593313247.html.
[11]王佐良.翻譯中的文化比較.文化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