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章+馮宇希
(桂林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授課方式、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在研究生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有著重要影響,而普通授課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抽象和邏輯思維及實踐的能力。本文以環(huán)境毒理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改革為闡述對象,重點分析:(1)以研究生為主導的實踐教學體系;(2)從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分組開放式教學模式轉變的可行性;(3)分組開放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
關鍵詞:研究生;教學改革;分組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毒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226-02
一、前言
當前的研究生教學模式存在與本科模式雷同、課程內容選擇隨意、結課考核不合理等諸多缺點。由于研究生教學模式既涉及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又關乎到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程度和研究深度。因此,國內外許多大學都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比如:從單一傳統(tǒng)授課式轉變?yōu)橛懻撌?、圓桌式及案例式等靈活多變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教學模式向教師和學生雙方為主體的“師生互導”的雙向教學模式。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本文對該教學模式進行了總結、提煉、修訂和完善,使之能更廣泛應用于其他專業(yè)的研究生教學工作中。本文討論的分組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包括:讓教學從理論傳授轉變?yōu)閷嵺`認知;讓課題從他選轉變?yōu)樽赃x;讓傳統(tǒng)授課模式轉變?yōu)殚_放式教學;讓考核方式更多元、公正和公平。重點考慮了:(1)從傳統(tǒng)模式轉變?yōu)殚_放式教學的過程中,如何保留課程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2)如何提高研究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3)如何改善開放式教學中結課考評環(huán)節(jié)的虛假性;(4)如何利用階段性考核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認知程度。本文以環(huán)境毒理學課程為開放式教學模式的范例,重點分析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可能性、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改革
《環(huán)境毒理學》是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一門重要的課程。內容豐富、邏輯嚴謹和方法科學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突出學科特色,展示研究成果,更能啟發(fā)研究生對該課程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作者將該課程分為八個專題講授:(1)污染物在環(huán)境中的遷移和轉化;(2)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遷移和轉化;(3)生物富集和放大;(4)污染物的生物毒害作用及機理;(5)污染物的毒性學評價;(6)生物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抗性;(7)環(huán)境毒理學在生物修復技術中的應用;(8)環(huán)境毒理學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每個專題教學內容的選擇首先要采取“突出重點、兼顧其他”的原則,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目前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上存在的滯后性、隨意性、無學科突出特點等問題,同時要考慮如何讓教學內容更好地服務于研究生的科研和今后的實際工作。這要求主講教師應在自身研究背景的基礎上,更多的關注教材的選擇和教學內容的設計,最大程度上給予研究生幫助。本文作者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有毒污染物的植物修復技術,因此在課程內容上重點突出污染物與植物之間的作用機制,把植物毒理學及試驗方法選擇作為實踐教學和科研的重點內容,重點講授:(1)環(huán)境毒理學基本知識;(2)植物對污染物的吸收、遷移、富集和轉化的特征和規(guī)律;(3)植物對外源污染物脅迫的響應機制;(4)污染物在植物生長介質中環(huán)境行為;(5)污染物植物修復技術的應用特點。作者在《環(huán)境毒理學》的教材選擇上參考了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cotoxicology》、王煥校主編的《污染生態(tài)學》和沈德中主編的《環(huán)境污染的生物修復》等書籍,同時兼顧本學科領域權威期刊,如《Environmental Health & Perspectiv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和《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 Chemistry》等,將期刊中與課程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作者的實驗設計思路和寫作技巧講授給學生。這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實驗設計、數(shù)據(jù)分析和撰寫論文的能力。
三、分組開放式授課模式的應用
1.課題選擇與學習。研究生教育應避免本科教育的弊端,授課過程中應多考慮建立研究生對該課程興趣和對科研的熱情和自信心。教師提前布置討論題是哈佛大學常采用的教學方法,該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啟發(fā)和補充為輔,課后學生通過可能的途徑查閱文獻資料、獲取信息、形成個人見解和看法。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本文作者采用的具體做法:統(tǒng)計學習《環(huán)境毒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shù),按平均4人一組進行課題分配,若選課人數(shù)有20人,教師可擬定5—6個子課題供學生選擇,學生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擬定相關課題,與教師進行討論后確定。這種選擇模式體現(xiàn)了以學生研究興趣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2.授課模式。大多高等院校對于研究生的教育首先考慮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忽略了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應該受到的啟發(fā)式和研究性的教育。國外大學常用的“seminar—科研式教學”能夠把科研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是歐美專家學者常用的一種學術交流方式。這種模式可以挖掘和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口頭表達能力,培訓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谝龑?、研究性、討論性的自我導向學習理論成為改革授課模式研究的重點,作者在“seminar模式”框架下補充和完善了《環(huán)境毒理學》的教學模式。
根據(jù)課程進展安排情況,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課題進展匯報,歐美高校將這種定期匯報學習成果的方法稱為持續(xù)性評估(CA,continues assessment)。根據(jù)本學科特點,我們將CA的形式設置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撰寫文獻綜述,了解相關研究的背景知識和研究動態(tài);(2)設計不同的毒理學試驗方案;(3)階段性小測試;(4)觀測和收集脅迫植物的樣本,進行參數(shù)的分析和比對;(5)小組研究報告展示;(6)綜合成績評估。這種連續(xù)評估不僅能考察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增強了學生在一個開放、和睦的學術氛圍中的良性競爭意識,真正做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互相促進和提升。
3.等權重的考核模式。國內的結課考試常以試卷或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生對該門課程的熟悉度和認知水平,但不能保證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真實性。我們在分組開放式教學工作中采用了等權重的個人—分組考核模式。出勤率、個人CA、自我評估及小組成員匿名互評和監(jiān)督、小組成果展示這四個評估環(huán)節(jié)分別占考核總評的25%??己嗽u分環(huán)節(jié)要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演講表現(xiàn)、展示內容的新穎性和結構的完整性,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應答能力;同時小組研究報告中需明確小組成員負責的試驗工作和撰寫的文字部分,以便給評閱老師提供合理的評判依據(jù)。該評分模式較為有效地改變了小組成員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能夠調動研究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使整個評估過程透明、公開和公平。
四、結語
分組開放式教學模式綜合了多種教學模式,較好地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結合過程中學科特色的丟失及學生“重視理論學習,輕視綜合素質提高”等問題。教師在采用該模式時,應考慮自身研究背景、學科特征及學?,F(xiàn)有教育資源等因素,發(fā)現(xiàn)和優(yōu)化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找到一個具有學科特點、區(qū)域特色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上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熱情,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工作態(tài)度和團隊意識。
參考文獻:
[1]郝明君,研究生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9.
[2]劉長仲,張新虎,賀春貴,等.植物保護專業(yè)昆蟲學科教學體系探索[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3):341-344.
[3]華衛(wèi)紅,馬東堂.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0,(4):60-62.
[4]朗勇.A seminar-discussion-based approach toward linguistics[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3(4):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