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燕
【摘 要】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加強家校聯(lián)動,整合教育資源,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與學校一起合力育人。
【關鍵詞】九零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聯(lián)動
一、當前大學生特點分析
當前,九零后學生已經(jīng)在我國高校里面占主體,他們一出生就被貼上各種標簽,“玩的酷靠得住”是他們這一代的共同特點。
1.九零后大學生思想情緒易受影響,理想和信仰缺乏
九零后的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理想和信仰,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被外在因素影響。他們上大學前有著較重的課業(yè)負擔,對于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明顯不足,這也是目前大學提倡德育教育的原因。大多數(shù)九零后大學生對于我國歷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及了解都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上,學過考過就忘記了,很多的知識都是一知半解,很難說上是理解深刻,而且他們對我國國情的不關心、不了解、不關注,相反的更過的關注娛樂、體育以及社會新聞。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很多信息都是通過網(wǎng)絡來獲得,九零后對互聯(lián)網(wǎng)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他們花費在虛擬網(wǎng)絡上的時間往往大于他們與身邊家人、朋友、同學相處的時間,對于網(wǎng)絡上的信息難以區(qū)分對錯,思想情緒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引導,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這也是沒有理想信仰支撐的原因。
2.九零后大學生功利心較強,責任感缺失
當科技的力量、市場的強勢集合在一起后,給人們一種緊張、忙碌的壓迫感,趨勢著人們加快腳步,都沒辦法停下來回眸歷史、思考人生,特別是大學和社會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九零后大學生在這個大背景下,過早的接觸到市場法則,往往被社會的陰暗面和不良風氣現(xiàn)象影響著,他們的觀念變得更加現(xiàn)實,更加的急功近利。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意識日趨淡漠,令人堪憂,他們無法自覺的將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的連接在一起,無法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往往在需要承擔社會責任時,一部分九零后大學生會思前想后,最后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他們認為在現(xiàn)實社會里只有想盡辦法爭取自己個人利益得以實現(xiàn)才是硬道理,才是最實際的,所以很多學生為了實踐加分才會參加社團、班級活動;為了考試通過就作弊、學術造假;為了成功競選學生干部就會請客吃飯進行拉票;為了畢業(yè)能找份理想的工作,很早就加入考證大軍,認為多獲一些資格證書會更加實際些。這也是自我責任感的缺失。正因為他們過多的關注自我的成長,往往忽略身邊的人和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特別是對于父母,只懂得一味的索取,不懂得孝順父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對于家庭責任感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缺少實際行動。
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聯(lián)系
人一生受的教育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核心,是強制性、系統(tǒng)性教育;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延伸。
1.家庭教育的內(nèi)涵及現(xiàn)狀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趙忠心在《家庭教育》中指出: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里的長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這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在家庭里,不論是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還是長者對幼者,幼者對長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識施加的影響,都是家庭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心中的影響深遠,所以說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奠基作用,同時家庭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基礎性、長期性、持久性的特點,同時還有局限性的特點。家庭教育主要靠長輩來進行經(jīng)驗教育,但是每個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價值觀念都是不一樣的,所展現(xiàn)出來的家庭教育成果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九零后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寵愛、放任縱容,這往往使學生在個性發(fā)展時容易出現(xiàn)缺陷。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有較高的素質(zhì),那么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就會具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但是從我國來看,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并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絕大多數(shù)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于子女身上,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他們做好人生選擇,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沒有主見,隨波逐流,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容易迷失,容易產(chǎn)生心理疾病,即使這種教育方法不對,但是家長們卻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最應該接受教育的首先是家長,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應該是思想的強加和經(jīng)驗的傳遞,更應該是對子女有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教育,家長應該具備教育學、生理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還要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會與子女進行溝通交流,只有將家庭教育建立在家長與子女的有效溝通上,才能為學校教育提供支持。
2.學校教育的內(nèi)涵及現(xiàn)狀
學校教育是由專業(yè)人員承擔,在專門的機構,進行目的明確、組織嚴密、系統(tǒng)完善、計劃性強的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學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提到“教育”,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確實,學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場所。著名的教育學家麥克爾·拉特認為;“教學效果高效的學校能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社會技能,培養(yǎng)他們社會禮儀,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并且使學生在達到義務教育所規(guī)定年齡之后,仍然能接受教育,以確保獲得就業(yè)所需的技能?!辈煌膶W校具有不同的師資隊伍、不同的教學設施、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所以不同的學校的教育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參差不齊。學校教育具有自覺性、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的特性,然而這些特性的前提是強制性,強制性主要表現(xiàn)在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書育人,這就會容易培育出“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生,所以這就需要家庭教育相結合。九零后處于信息時代,很多知識都會從網(wǎng)上獲得,所以有的家長有的學生認為在家里也可以學習,不再需要學校,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學校教育有著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網(wǎng)絡上雖然有很多的學習資料,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涉獵面很廣,但是由于學的多學的雜很難有所專攻,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在學校接受教育,不僅僅是課堂上知識的獲得,更重要的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來說更為重要的道德、身體、審美、勞動等方面教育將在學校教育過程中被重視。所以社會教育是人一生教育中最核心的教育。
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家庭教育再好,沒有學校教育做理論支撐也僅僅只是家長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同樣的,學校教育再好,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說二者缺一不可。學校教育的地位決定了其在所有教育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但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特別是目前強調(diào)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那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應該互相支持和配合,共同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支撐。
三、家校聯(lián)動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針對九零后大學生的特點,在高校中搭建家校聯(lián)動平臺目的是通過學校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1.家長和輔導員保持聯(lián)系,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增強工作的針對性。
美國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在《對家長參與的再思考》中曾指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涵義不固定的概念,人們最普遍看法是,家長積極地參與學校主辦的活動,如家長會議等。這種理念包含兩要點:(1)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從財力、精力、感情給予支持;(2)家長在支持過程中是積極的并要有實際行動。從第一點來看,我國大部分家長都可以做到財力上的支持,對于第二點中有積極的實際行動上,大部分家長是做不到的,受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家長仍然認為學校教育是獨立的,“家庭配合學?!钡挠^念仍然比較牢固,并沒有明確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當承擔的責任。九零后學生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喜歡彰顯個性,希望獨立卻經(jīng)濟上要依賴父母,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卻又容易受社會不良思想誤導等等,這給高校教育管理帶來新的壓力,特別是新生入學后,通過查閱檔案來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和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性格特點往往是片面的,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聯(lián)系,更容易獲得全面詳細的一手資料,了解到學生的綜合信息,方便輔導員有針對性的做工作,因材施教。對于家長來說,加強和高校輔導員的聯(lián)系,互通信息,可以及時了解到子女在校期間的學生、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可以增進與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可以有針對性的給以鼓勵和支持。
2.家長直接參與高校工作,有利于形成統(tǒng)一的育人理念,加強學生的全面管理。
家長對自己子女大學生活的了解往往較少,有的家長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把育人的任務完全交給學校,很多家長對子女進入大學生活后就采取放養(yǎng)的形式,往往會根據(jù)期末學校寄送的成績單來片面的評價子女的大學生活。特別是獨生子女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主力軍,家長溺愛子女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造成許多新入學的大學生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這看似是學生的問題,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家長和家庭,可見,轉變家長對子女的培養(yǎng)意識勢在必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理念能夠極大促進行動的開展?;诖耍o導員有必要在合適的時機與家長進行正面溝通,運用自身掌握的科學的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子女培養(yǎng)意識,形成統(tǒng)一的育人理念,共同分析子女的生活、學習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yǎng)方案,幫助其全面發(fā)展,促使其成長、成才、成功。
3.“學?!彝ァ本o密結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育人。
按照教育部24號令的要求,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比例應該達到1:200,可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和高中班主任的工作相差甚遠,再加上高校的擴招,輔導員帶班數(shù)量優(yōu)勢增加,在時間和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就很難有所保證,因此,高校輔導員責任重大。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對九零后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大學生家庭社會地位的差異和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萬別,同時家庭教育受地域、知識體系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其在大學階段的權威性有所下降,然而,高校教育的正規(guī)化和制度化也容易導致模式僵化和機械化,在實際工作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缺乏與社會和家庭的互動,因此,家庭教育需與高校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各要素間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互為補充形成合力,搭建家校聯(lián)動培養(yǎng)模式,發(fā)揮“學校一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共同制定學生的教育計劃、教育內(nèi)容、教育策略等,最大程度地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四、結語
九零后學生的獨特性,再加上每個家庭的家庭背景、家長受教育程度、家長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導致教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差異,家校聯(lián)動是實現(xiàn)家庭、學校教育間聯(lián)系的公共平臺,是為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前提保障。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學建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相信通過家校共聯(lián)動,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家庭與學校合力,各有專攻,共同促進學生良好人格品質(zhì)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