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時期直隸運河區(qū)域水神信仰述略

2017-07-10 07:36:20胡夢飛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水神廟宇運河

胡夢飛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山東聊城252059)

明清時期直隸運河區(qū)域水神信仰述略

胡夢飛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山東聊城252059)

明清時期直隸運河區(qū)域是水神信仰較為盛行的區(qū)域,除傳統(tǒng)的龍神外,還包括海神和河神等。水神信仰與所在區(qū)域的地理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關(guān)系,各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是造成信仰多樣性和差異性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水神信仰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對區(qū)域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崇祀水神成為應(yīng)對水旱災害重要手段的同時,在促進官民互動、強化地域認同方面亦發(fā)揮了顯著作用。水神信仰的盛行在加重沿岸社會迷信風氣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廟會風俗。運河的流經(jīng)雖然對區(qū)域社會信仰文化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但地域文化傳統(tǒng)所發(fā)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二者共同推動了水神信仰的形成和傳播。

明清;直隸;運河區(qū)域;水神信仰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跨越今京、津、冀、魯、蘇、浙、豫、皖等六省二市,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從時間上看,大運河歷史悠久,自戰(zhàn)國時期“邗溝”的開挖,到隋唐時期大運河的發(fā)展,再到元明清時期大運河的繁榮,綿延2 000多年;從空間上看,大運河溝通南北,縱貫1 500多公里,將王朝的政治中心與東南財賦之區(qū)聯(lián)系起來,至今,部分河段仍被作為北煤南運的重要通道,在南水北調(diào)工程中,大運河也繼續(xù)發(fā)揮著作用。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營造了新的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環(huán)境,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運河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給我們留下了燦爛輝煌的運河文化。中國運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南北地域跨度大、時間積累長、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區(qū)域文化。隨著2014年6月,大運河成功申遺,有關(guān)運河文化的研究逐漸成為學界和社會各界研究的熱點。京津冀位于運河北段,以往學界有關(guān)這一地區(qū)運河文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對天津、通州等少數(shù)幾個城市的考察,對于其他運河城市如滄州、東光、故城等則長期缺乏關(guān)注,有關(guān)運河區(qū)域信仰文化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有鑒于此,本文選擇以京津冀所在的直隸運河區(qū)域作為考察區(qū)域,以水神信仰為研究對象,力求在彌補區(qū)域社會史研究不足的同時,為運河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開發(fā)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水神廟宇的構(gòu)成及分布

中國是河流、湖泊縱橫密布的國家,水既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也經(jīng)常給先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自古以來,關(guān)于水神信仰就極為盛行。從遠古時期煉石補天的女媧、治水有功的大禹,到傳說中的各地龍王、河神、湖神,再到明清時期官方崇祀的金龍四大王、天妃、各種大王和將軍等,中國古代有關(guān)水神的記載越來越豐富,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明清時期京津冀地區(qū)俱屬直隸(明代稱北直隸)省管轄,同屬燕趙文化區(qū),社會風俗和文化傳統(tǒng)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運河漕運的現(xiàn)實需要以及當?shù)靥厥獾牡乩憝h(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使得運河流經(jīng)區(qū)域的水神信仰極為盛行。①本文所指的直隸運河區(qū)域特指清代運河流經(jīng)的通州、天津、靜海、青縣、興濟、滄州、南皮、交河、東光、景州、吳橋、故城等地。按照其職能和屬性,我們可以將其簡要分為海神、河神、龍神三類。

(一)海神信仰

天津、靜海等地由于臨近渤海,因而海神信仰盛行。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記載,海神廟“一在大直沽,康熙三十七年奉敕重建?!辉诤訓|鹽坨,名小圣廟?!辉诙∽止?,明時為蕭公、晏公廟,國朝康熙間鄧懋和改建。一在葛沽,一在后辛莊”[1]28-30。晏公、蕭公俱是水神,興起于江西,明代逐漸擴展到全國,具有保障水上安全的職能。小圣,亦稱“平浪侯”或“平浪元侯”,但不是明初封為“平浪侯”的晏公,而是另有其神。關(guān)于小圣廟的記載,最早見于康熙《天津衛(wèi)志》:“小圣廟,一在城外東南隅,明崇禎五年敕建。一在河東鹽坨,有石牌坊?!盵2]68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記載,河東鹽坨有小圣廟,“小圣,海神也。舊有廟在天津河西,初名靈應(yīng)宮,明崇禎三年,因開運河敕建,廟前石坊額曰海晏錫庥,明潞王題。國朝順治六年移建,康熙間,敕封護國濟運顯應(yīng)平浪元侯,康熙三十三年重修,乾隆間,敕封平浪王”[1]29。《畿輔安瀾志》記載,平浪元侯廟“又名小圣廟,《長蘆鹽法志》:小圣,海神也。舊廟在天津西,始封平浪侯,繼封濟運顯應(yīng)平浪元侯。順治六年,津人移建于此,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又阜財、豐財二場亦俱有廟”[3]170。民國《天津縣新志》記載了小圣神的來歷:“神,滕姓,名經(jīng),年二十三落水成神,故稱小圣,蓋海神也。舊有廟在河西,始封平浪侯,繼封護國濟運顯應(yīng)平浪元侯,商舶往來屢荷顯應(yīng);順治六年復建廟河東,棟宇宏敞,陳廷敬、余泰來皆有碑記,載碑刻志?!盵4]698

隨著小圣信仰的擴展,往來于運河之上的漕軍、運丁亦賦予了其護佑漕運、保障水上安全的職能。通州城南運河岸邊有小圣廟村,至今在當?shù)厝粤鱾髦嘘P(guān)小圣顯佑漕運的傳說?!皳?jù)說很久很久以前,小圣廟是一個地主家的莊園,那時不叫小圣廟,叫王家園,由于這家信奉神仙,在莊園里修了一座供神的廟,后又叫小廟莊。有一次,給皇上運糧的船隊剛到小廟莊附近,突然船隊像觸了礁似地打橫,怎么搖也走不了,有一個船夫看見河里有一個頭上長了一個角,似龍模樣的東西,身上騎著一個稀奇古怪的人。這個消息從前傳到后,船夫和押船的官吏大為吃驚。當時船上運的全是皇糧,誰也不敢耽擱,官吏趕緊派人報告了當?shù)毓俑?,官府馬上找了幾個木匠和泥瓦匠,就按船夫看見的模樣,用木頭當骨,用泥作肉,塑出了古怪人騎獨角龍的形象供到小廟里,還舉行了隆重的燒香上供儀式。從這以后,船隊一路過這兒,就得燒香上供,這個稀奇古怪的人被稱作小圣爺。從此,這個廟開始叫小圣廟,村子也隨著改為小圣廟村了?!盵5]33

在眾多海神中,以祭祀媽祖的天后宮最為盛行,這其中尤以天津最具有代表性?!皻v經(jīng)元明清各朝皇帝的敕封,媽祖實現(xiàn)了由人到神的根本轉(zhuǎn)變,職能日益擴大,完全實現(xiàn)了由元朝時期‘海神’,向清代‘海陸兩棲’的神靈的轉(zhuǎn)化歷程.這些反映在天津天后宮的靈應(yīng)效果上十分鮮明?!盵6]114媽祖與天津城市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是整個天津民間信仰中最受重視的主神,對天津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風民俗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天津的媽祖信仰始于元朝,元朝開辟的海運漕糧使人們與海洋有了更多的接觸。為了保護漕運,祈求安全,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晉封媽祖林默為“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并敕在南北各地沿海漕船經(jīng)過的地方建廟祈禱。元至元年間,天津舊城東門外迤北,舊三岔河口迤南和海河西岸建起了天津第一座廟宇——天妃靈慈宮。泰定三年(1326年),重新勒建,其坐西向東,廟門對著海河,便于人們在船上祭祀祈禱。據(jù)考古學家證明,天后宮為天津市區(qū)內(nèi)歷史最早的古文化遺存,佐證了“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wèi)”之說,也說明了天津媽祖信仰的源遠流長。媽祖信仰鼎盛時期,天津曾在東門外小直沽、陳家溝、丁字沽、咸水沽、賀家口、葛沽、泥沽、東沽、前辛莊、后尖山、秦家莊、城西馬莊、天后行宮如意庵、河東唐家口、蘆北口、大直沽等地共建有16座天后宮(不包括一些廟宇或佛堂中供奉的媽祖神像)。同治《續(xù)天津府志》記載,天津境內(nèi)天后宮“一在東門外,元朝建,明永樂元年重修。一在陳家溝,一在丁字沽,一在鹽水沽,一在賀家口,一在葛沽,一在泥沽,一在東沽,一在前辛莊,一在后尖山,一在秦家莊,一在城西馬莊,一在河東唐家口,一在蘆北口,一在城西如意庵南,一在大直沽”[7]298-299。天津依河傍海,“媽祖作為一位航海佑護神能在天津安家落戶,不僅與漕運水手和閩浙商人長途泛海來津的經(jīng)歷和信仰有淵源,也與天津河海交匯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guān)系”[8]356。媽祖廟宇分布情況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媽祖廟宇主要分布在運河北段的通州、天津、靜海、青縣等地。天津靠近渤海,媽祖信仰因漕糧海運而產(chǎn)生,故其主要扮演海神的角色。靜海距離天津較近,地理環(huán)境和天津類似,故其傳播原因和天津大致相同。通州、青縣均位于運河沿岸,媽祖信仰更多地通過運河由南向北傳播,不排除有福建籍漕軍運丁、商人參與的可能。

表1 媽祖廟宇分布情況表

(二)河神信仰

流經(jīng)直隸境內(nèi)的主要是南運河。南運河,又稱御河,原為古老河道,后經(jīng)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見京杭運河、海河),全長509公里。南運河南起山東省臨清市,流經(jīng)德州,再經(jīng)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市、滄縣、青縣入天津市靜海縣,又經(jīng)西青區(qū)楊柳青入紅橋區(qū),流經(jīng)紅橋區(qū)南部,至三岔河口與子牙河會合后入海河。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記載,天津南運河神廟“在芥園,乾隆三十五年,天津道宋宗元建”[1]31。

金龍四大王是明清時期運河沿岸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水神,具有護佑漕運、防洪護堤等職能。運河的流經(jīng),使得直隸運河沿岸地區(qū)成為金龍四大王信仰盛行地區(qū)(詳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直隸運河區(qū)域共有金龍四大王廟16座,運河沿岸各州縣幾乎都有其廟宇的分布。金龍四大王是官方正祀的河神,其信仰之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亦是水上航運的現(xiàn)實需要,另一方面是官方大力倡導和推動的結(jié)果。但是,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雖然金龍四大王信仰帶有強烈的官方色彩,但因其是外來神靈,再加上南運河相對平靜,并無嚴重的水患,故這一區(qū)域的信仰遠不如蘇北、山東等地盛行。

除金龍四大王外,運河沿岸官民還祭祀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衛(wèi)河河神。衛(wèi)河又稱“清河”,發(fā)源于河南衛(wèi)輝府輝縣蘇門山,東流經(jīng)新鄉(xiāng)、汲縣,又東北由浚縣,歷彰德府之內(nèi)黃,合漳河,入魏縣南界,又東經(jīng)大名縣東南,又東北抵府城,又東北入山東館陶縣界,歷武城、恩縣入河間府故城縣南,又東入山東德州界,又東北經(jīng)河間府景州,東歷吳橋、東光、交河、南皮、滄州、青縣,合滹沱河及漳河,又東北經(jīng)靜??h西,又東北經(jīng)天津縣北,又東與白河匯為三岔河。天津以南的南運河主要利用的是衛(wèi)河河道,故運河沿岸的青縣、吳橋、東光、南皮等州縣俱建有祭祀衛(wèi)河河神的廟宇?!剁茌o安瀾志》記載,興濟龍王廟在與濟縣東十里,祀衛(wèi)河神。青縣神河廟在青縣城東衛(wèi)河東岸,祀衛(wèi)河神。[3]170青縣分水龍王廟在青縣岔河口,滹沱河、衛(wèi)河交匯之所。[3]160吳橋縣龍王廟在吳橋縣南門外,亦祀衛(wèi)河神。東光縣河神廟“在東光縣西門外廟近衛(wèi)河口,蓋以祀衛(wèi)河神,春秋仲月上戊致祭”,南皮縣河神廟“在縣之泊頭鎮(zhèn)北,康熙十一年,河水東溢,知縣馬士瓊潔誠致禱,水即西歸,因而創(chuàng)建,亦祀衛(wèi)河神”[3]169。

表2 金龍四大王廟宇分布情況表

(三)龍神信仰

中國的龍崇拜產(chǎn)生于原始社會,就龍崇拜的性質(zhì)而言,是一種靈物崇拜?!褒埻酢边@一稱謂的出現(xiàn),還與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封禪有關(guān)。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龍王”的稱謂,其后,統(tǒng)治者的封禪則進一步強化了龍王在民眾中的影響。唐宋之際,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佛教中的龍王被眾人周知。直隸運河區(qū)域地處華北腹地,水旱災害頻繁發(fā)生,故龍神信仰極為盛行。表3是筆者對龍神廟宇所作的簡要統(tǒng)計。

由表3可以看出,直隸運河區(qū)域共有龍神廟宇41座,是當?shù)貜R宇數(shù)量最多也最為盛行的水神??紤]到眾多民間龍神廟宇因為規(guī)模較小等原因,未被列入地方志中,故實際數(shù)量遠遠大于此數(shù)。龍神廟宇不但數(shù)量眾多。而且分布地域極為廣泛,運河沿岸各州縣幾乎都有分布。由于龍王具有治水、祈雨、防洪護堤等功能,水旱災害的頻發(fā),使得龍神信仰在民間極為盛行。龍神信仰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佛教文化與龍神信仰也有著密切關(guān)系,這些亦是導致信仰盛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廟宇的名稱千差萬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仰的地域性和差異性。

表3 直隸運河區(qū)域龍神廟宇分布情況表

二、水神信仰與地方社會秩序

水旱災害的發(fā)生會對正常的社會秩序構(gòu)成一定的沖擊,嚴重者甚至會引起民變或動亂。水旱災害發(fā)生后,地方官員通過祭祀水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安定人心、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通過修建水神廟宇,地方官員可以擴大和地方社會的交流互動,形成一種和諧的官民關(guān)系,有利于加強地方官員對地方社會的治理和控制。

天津有河神廟、大王廟,光緒十三年(1887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津郡河神廟、風神廟、大王廟,每遇水旱偏災,經(jīng)官紳前往祈禱,輒著靈應(yīng)。上年夏秋,迭次大雨,天津為全省諸水匯歸,各河異常盛漲,又有海潮頂托,沿堤節(jié)節(jié)出險,幾于人力難施,幸賴神靈佑護,水勢旋漲旋落,風亦不大,并時見大王化身,得以分投設(shè)法搶辦,轉(zhuǎn)危為安?!盵9]

滄州仵龍?zhí)谬埻鯊R,宋代建,元至元年間重修。明景泰年間,天旱不雨,“黎庶惶惶,民心尤切”,滄州知州宋訥多次赴廟中求雨,皆得靈驗,于是鐫石作文以記之。其《龍井靈異記》載:“余自正統(tǒng)丙寅歲,受命是邦,厥守茲土。越戊辰夏,亢陽為虐,雨澤愆期,黎庶惶惶,躬率耆老詣神祠禱,蓋緣香火年疏,人心日怠,以致廟宇傾敗,井池淤塞,三四慨嘆,遂致誠焚香,與神約誓,若果獲甘霖以濟吾民,其靈祠圣井我當理之。自癸卯而告甲辰,乙巳,洪雨大澍。踰明年己巳,天時復旱,四野愁嘆,余又至祠下懇叩,胥酬前愿,疏滌其井,甃砌磚石,水深丈余,趨事赴工者數(shù)百人,不日成之,以牲牢告厥功?!辆疤└?,又遭旱災,民心憂切,余再祠禱,巡撫都御史蕭公亦赴廟行禮公拜,未幾三靈雨霶霈,百里均霑,交慶豐稔。……余恐后來君子將謂妄談疑信,故鐫石記之?!盵1]38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天旱不雨,知州李僡再次赴仵龍?zhí)闷碛?。因禱雨有驗,重修神祠并龍井。邑人宋友梅《重修滄州仵龍?zhí)脧R碑記》記載:“新滄城東南五十余里有池曰仵清,堂曰仵龍,為古靈異境。歲亢旱,守土者虔誠祈禱,輒有奇應(yīng)。歷宋元以及有明,鐫石記事,炳如日星。迨至道光乙未夏,天久不雨,禾稼將槁,民方以為憂,州主華蔭李公知龍井之異,曉諭斯民,共往祈禱。斯時誠意胥興,及李公取水回署,云行雨施,民賴以蘇。越數(shù)日,擇吉報謝。李公集士民而諭之曰,余素不妄黷鬼神,所歷諸境必禁淫祀,其有實惠及民者,又未嘗不心焉敬之。若茲神具靈異。廟缺修葺,是素不奉而急則求,非所以竭吾誠也。吾將捐廉以為率,爾士民其共勷乃事。于是,縉紳士庶勇于赴公,各議捐資,募工度費。乙未秋起,丙申春告成,并龍井重修?!瓘蛷谋娬埩⑺幫跎裣窦疤饺偕裣裼趦膳愕?,斯欲廣民之祈禱,實欲民之守護也。”[1]38

雖然祈雨未必應(yīng)驗,但面對旱災侵襲,官方和民間祈雨活動仍長盛不衰?!叭绻矛F(xiàn)代心理學解釋,祈雨禳災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療法,它對穩(wěn)定民眾的焦慮情緒,多多少少會起一點作用?!盵10]史書中關(guān)于祈雨得雨的記載可謂不乏其例,而祈雨不應(yīng)的事例卻極為少見。這當然不能否定官方有隱惡溢美、歌功頌德的因素。但從另一方面看,也反應(yīng)了民眾思想意識中對祈雨這一禮俗的認可?!肮俜降钠碛甓Y儀與民間的求雨習俗,雖然就禳災的效果來說并無實際意義,但就其穩(wěn)定民心、鞏固皇權(quán)的社會政治功能而言,則有著相當大的作用與意義,這一點是不能否定的?!盵10]

水神信仰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神靈“顯佑”之后,地方官員往往通過重修廟宇以酬神報功。天津城東門外閘口有龍神廟,雍正三年(1725年)春,天旱不雨,長蘆鹽政莽鵠立與當?shù)毓賳T齊赴廟中祈禱,因禱雨有應(yīng),于是聯(lián)合眾鹽商對廟宇進行重修。其《重修龍王廟記》載:“(莽鵠立)詢知鹽關(guān)之南有龍神祠,為靈昭昭,子亟聞于元戎、徐公兩觀察。年公、段公及同城文武群僚庶士即于是月二十有七日庚子,以禋以祀,虔告于神,而眾商亦從予禱焉。厥明辛丑二十有八日,尚烈日炎風,迨至未刻,雷起兌方,霖雨如注,自申至夜分方止,四野霑足。及入五月,長雷涔涔,又日以相繼。前之喜雨至是愁霖,向之憂旱,至是,而苦澇矣,予復憂之。六月初壬申,予再禱以求晴,越朝,果薫風自南,云斂日霽。于是,津之眾商觀神之靈且速如此,皆曰神惠宜報也。……予忻從其議,即首為捐金,元戎、觀察諸公皆樂助以成眾商之志?!盵1]28通過奏請朝廷敕頒發(fā)匾額亦是酬謝神靈的重要手段。北運河河西務(wù)有河神廟,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稱:“北運河河西務(wù)汛河神廟素著靈應(yīng),歷年大汛,水勢異漲,往往高過堤壩,人力難施,官民詣廟禱求,神即現(xiàn)身,河水頓落,危堤化險為平,沿河各村胥免昏墊之苦,實能捍災御患。據(jù)紳民呈由廳詳?shù)?,轉(zhuǎn)請頒賜匾額前來。伏應(yīng)仰懇天恩俯準頒賜北運河河西務(wù)汛河神廟匾額一方,由臣轉(zhuǎn)交,敬謹摹勘懸掛,以答神庥?!盵11]

通過祭祀水神、修建廟宇等活動,地方官員也可以擴大與地方社會的交流,形成一種和諧的官民關(guān)系。東光縣馬頭鎮(zhèn)河東有金龍四大王廟,咸豐二年(1852年),知縣李宗城《重修河神廟記》記載:“余于辛亥秋來守此土,邑有河神廟在西門外河口,守令春秋致祭。余敬謹膽拜,見其廟宇傾頹,神像剝落,惻然有重修之志??贾T邑乘,凡創(chuàng)修年歲及重修幾次闕如也。廟之后殿為呂祖祠,舊有碑文而字跡磨減不復存,其存者康熙六年,數(shù)字迄今己一百八十余年矣。夫河神專司水利,呵護生靈,任其廟貌不修,可乎?爰偕紳商同議重修,其時,河廳任君爾會,與余有同志,旋卸篆,未竟其功,后任余君承恩,踵而行之,余為倡捐俸銀若干,而官紳富戶踴躍贊成,鳩工庇材,不數(shù)月而廟貌新焉?!盵12]116

水神信仰還是地域群體相互凝結(jié)的橋梁。所有的神靈都是起源于某一特定的區(qū)域,然后再由區(qū)域擴展到全國,金龍四大王、天妃、黃大王等水神同樣如此。此外,地理環(huán)境、歷史文化的差異,也造就了數(shù)量眾多的區(qū)域性水神。信仰起源地的民眾自然視這些神靈為自己的鄉(xiāng)土神靈,如福建的媽祖、河南的黃大王、浙江的張相公(張夏)、江西的晏公和蕭公等。當在異地他鄉(xiāng)遇到這種神靈時,自然會有一種心理上的親近感?!懊耖g信仰是各地強化其社區(qū)傳統(tǒng)或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產(chǎn)物,一旦各種社會集團,如地緣集團、血緣集團,職業(yè)集團、性別集團等等,都需要強化各自的凝聚力,為促進地域內(nèi)不同群體的整合,往往會在本地的民間信仰上下功夫?!盵13]294來自同一區(qū)域的不同社會群體通過共同修建水神廟宇,祭祀共同的鄉(xiāng)土神靈無疑可以起到擴大社會交往、增強社會凝聚力的的作用。水神廟宇的修建和神靈祭祀活動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客居地社會產(chǎn)生影響,從而促進不同區(qū)域間的文化交流。

通州有祭祀靜安公張夏的張相公廟,為明萬歷年間浙江商人所建。乾隆《通州志》記載通州張相公廟:“在州治南,明萬歷間浙商建,考神本浙江蕭山人,入水為神。萬歷時,有浙人經(jīng)商于此,獲神佑遂立廟,山陰王思任撰記,國朝康熙五年薛理修?!盵14]325-326江西運丁同樣把鄉(xiāng)土神靈許真君帶到了通州。通州許真君廟,即江西漕運會館,在州城內(nèi)羅家橋,乾隆三十年(1765年),知州萬延蘭率江西各幫運丁公建。[14]326

三、水神信仰與地方社會風俗

頻發(fā)的水旱災害使得運河沿線官員和民眾對水神的崇拜趨之如騖,但是,神靈畢竟是不存在的,幻想依靠神靈解決現(xiàn)實中的災害和困難,本身就是一種迷信行為。中國古代社會迷信思想盛行,官方和民間對水神的崇祀無形之中加重了社會的迷信風氣。

同治九年(1871年),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天津發(fā)生水災。清人薛福成在其《庸庵筆記》中記載了當?shù)睾由瘛包h將軍”顯靈事件:“歲辛未,畿輔大水,一日天津吏民黨將軍見于河干,請郡守縣令往迎之,縣令讓以坐轎不肯入,郡守乃以坐轎讓之,送入大王廟中。既而,大王、將軍陸續(xù)踵至,津民連日焚香、演劇以侑之。已逾兩月,李公謂屬吏曰:‘今值饑饉之年,物力艱貴,與其耗之演劇,不如賑濟饑民,’欲將大王、將軍送之河干。正在商議,外間尚未知也,一優(yōu)人忽自廟中戲臺跳至臺下,大言曰:‘我黨得住也,李少與我有舊,本是一會之入,戊辰之役,我為岀力不少,滅賊成功,得有今日,乃既不為我請封,今者演劇為樂復欲驅(qū)我,何太無情誼也?!援叄瑑?yōu)人偃臥于地,良久乃醒,問以前事,茫然不知,于是,屬吏力請李公聽其演劇。凡三閱月,而大王、將軍乃漸去,津民復相與醵錢,重修大王廟,煥然一新。”[15]687-688

晚清著名小說家吳趼人在《我佛山人筆記》中記載了他在天津所看到的當?shù)厮畮煿俦┓睢敖瘕埶拇笸酢敝拢骸埃ü饩w)辛卯(1891年)入都,出天津,訪友于水師營。見營兵肅隊,奏軍樂,樂止,寂然無嘩,問:何故?曰:供金龍四大王也,大王昨日來,今供于演武廳。問:可觀乎?曰:可!第宜肅穆耳。導至廳,廳外立披執(zhí)者七八人,植立屏息,目不少瞬,若木偶然。登廳,則黃幔高懸,巨燭二,香焚爐中,掀幔以進,得方幾一,上設(shè)漆盤,盤中一小蛇踞焉。審之,無異常蛇,惟其首方,如蘄州產(chǎn)?!瓡r李文忠督直隸,委員來拈香,神輒附于營卒,數(shù)其無禮,文忠聞之,乃親至謝過云,此其百索而不可解者!”[16]17

水神信仰對社會風俗影響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形成了眾多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廟會。廟會多由祭祀神靈而產(chǎn)生,有廟才有會?!皬R會及其娛神活動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少有的全民性活動之一,也就是說,不同階級、階層和等級的人,不同職業(yè)、性別、民族、地域的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參加這類活動?!盵13]123明清時期直隸運河區(qū)域水神廟宇眾多,故出現(xiàn)了眾多與水神有關(guān)的廟會。這些廟會的舉行在擴大社會交往、促進商品貿(mào)易的同時,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shù)孛癖姷木裎幕枨蟆?/p>

天津城東門外有天后宮,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娘娘的誕辰,每年這個時候,天津都會舉行“皇會”①有關(guān)天津皇會研究成果有尚潔《天津皇會》,中國俗文化叢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侯杰、李凈昉《天后信仰與地方社會秩序的建構(gòu)——以天津皇會為中心的考察》,載《歷史教學》2005年第3期;曹琳《天津皇會初探》,載《神州民俗》2007年第8期;姚旸《論皇會與清代天津民間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以〈天津天后宮行會圖〉為中心的研究》,載《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蒲嬌《國家、個人及民間社會的內(nèi)在秩序:試論天津皇會中各階層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載《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等。。同治《續(xù)天津府志》載,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預演百會,俗呼為皇會,十六日曰送駕,十八日曰接駕,二十、二十二兩日輦駕出巡,先之以雜劇,填塞街巷,連宵達旦,游人如狂,極太平之景象”[7]419。光緒《重修天津府志》載:“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圣誕,預演百會,俗呼為皇會?!旖蚧蕰ⅲ逻h近聞傳,數(shù)百里內(nèi)乘船來者麟集河下,官府嘗出示預禁,以故大會數(shù)年一出,即每年從簡舉行,商民集費,男女肆游,亦屬漫無禁制?!盵1]538天津天后宮建立迄今600余年,香火極盛?!堕L蘆鹽法志》記載,天后宮“在天津東門外小直沽,元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宮于海津鎮(zhèn),即此。歷前明屢加修葺,國朝敕賜天后宮,加封天后圣母,神爽式著,載在祀典,最為一方。凡海舶之遇風險者,禱尤響應(yīng),每歲三月神誕期,城市鄉(xiāng)陬皆詣廟迎賽,旛瞳節(jié)仗,帗舞笙歌,遍街衢,遮道里,以答神庥,老弱歡闐,必誠必敬”[17]426。清人汪沆《津門雜事詩》有“天后宮前舶賈船,相呼郎罷禱神筵”的詩句。清人蔣詩《沽河雜吟》有“劉家巷里如云舶,部禱靈慈天后宮”的詩句。孟韞徽《津門雜詠》說:“三月村莊農(nóng)事忙,忙中一事更難忘,攜兒結(jié)伴舟車載,好向娘娘廟進香。”[18]191由此可見,民間崇祀天后宮的盛況。

由于清代康乾年間天津鹽業(yè)發(fā)達,被譽為鹽業(yè)保護神的小圣廟也榮極一時。先是從河西遷到河東鹽坨附近,因為這里是許多鹽商與鹽業(yè)機構(gòu)的聚集地。將小圣廟遷至此地,一是為了尊神能夠更好地保護鹽坨,另外也是方便綱民們祭祀。由于清代前期天津鹽業(yè)的發(fā)達,人們對小圣廟的祭祀達到了頂峰。沈峻在其《津門迎神歌》云:“復有恬波稱小圣,立廟瀛壖禋祀敬。未聞報賽舉國狂,始信歡虞關(guān)性命?!盵18]151除了重修廟宇外,天津河東的小圣廟還形成了隆重盛大的廟會。清人華鼎元《梓里聯(lián)珠集》載:“每年五月初旬,游人著傾城而至。二月廿一、二、三日有勝會,閨人成集津門,婦女戴七星花,以通草為之?!盵19]82汪沆《津門雜事詩》詠小圣廟:“叢祠金碧俯河流,懾伏天吳駕赤虬。五月新坨人似蟻,船船簫鼓賽元侯?!盵20]40這些都生動地描繪了當年小圣廟會的盛況。

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依賴于地理環(huán)境,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神靈信仰作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深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通過對直隸運河水神信仰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各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傳統(tǒng)是造成信仰多樣性和差異性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運河的流經(jīng)和當?shù)靥厥獾牡乩憝h(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共同造就了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水神信仰,水神信仰反過來又對運河區(qū)域社會產(chǎn)生深刻影響,兩者相伴相生,關(guān)系密切,成為我們觀察區(qū)域社會生態(tài)和民眾心理的重要視角。

[1]徐宗亮,蔡啟盛.光緒重修天津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天津府縣志輯:第1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2]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南開大學地方文獻研究室.天津通志(舊志點校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履泰.畿輔安瀾志[M//故宮珍本叢刊:第245冊.??冢汉D铣霭嫔?,2001.

[4]王守恂,高凌雯.民國天津縣新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天津府縣志輯: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鄭建山.大運河的傳說[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4.

[6]天津市媽祖文化促進會.圣跡與霞光:媽祖學術(shù)論壇集萃與新探:上[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7]蔣玉虹,俞樾.同治續(xù)天津府志[M]//浙江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8]張利民.解讀天津六百年[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9]李鴻章.奏為津郡河神廟風神廟輒著靈應(yīng)請頒賜匾額各一方事[B]//奏折附片:光緒十三年.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號:04-01-15-003-1084).

[10]朱鳳祥.論清代祈雨禳災的禮俗[J].農(nóng)業(yè)考古,2011,(1):305-308.

[11]李鴻章.奏為北運河河西務(wù)汛河神素著靈應(yīng)請旨頒匾事[B]//錄副奏折: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號:03-5546-080).

[12]吳潯源.光緒東光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第4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3]趙世瑜.狂歡與日?!髑逡詠淼膹R會與民間社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14]金梅.乾隆通州志[M]//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

[15]薛福成.庸庵筆記[M]//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 1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6]吳趼人.我佛山人筆記[M]//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860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7]黃掌綸.長蘆鹽法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蔣維錟,劉福鑄.媽祖文獻史料匯編:第1輯[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

[19]華鼎元.梓里聯(lián)珠集[M].張仲,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20]李志強.中國北方俚曲俗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程鐵標)

Comments on Water God Belief in the Zhili Canal Reg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 Meng-fei
(Institute of Canal Research,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252059,Chin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Zhili Canal area was the area where,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dragon belief,sea god and river god belief,the water god belief was quite prevalent.Water god belief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and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As a spiritual culture and social phenomenon,i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gional social life.The worship of water god became a significant mean to deal with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meanwhile,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fficials and citizens,strengthening regional identity.The prevalence of water god belief increased superstitious atmosphere of the coastal society;at the same time,it formed temple fair custom with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flow of the canal and the role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regional culture,jointly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spread of the water god belie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Zhili;canal region;water god belief

K207

A

1673-1972(2017)04-0083-08

2017-05-16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1批面上資助項目“明清時期京杭運河區(qū)域民間信仰研究”(2017M612249);聊城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金龍四大王信仰研究”(321051519)階段性成果

胡夢飛(1985-),男,山東臨沂人,講師,博士,山東大學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明清史和運河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歡
水神廟宇運河
新加坡的廟宇宗祠會館建筑
華人時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44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金橋(2021年6期)2021-07-23 01:27:04
《中國運河志》簡介
探討《聊齋志異》中的水神信仰
如泰運河謠
黃河之聲(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2
承德避暑山莊及外部廟宇防雷設(shè)計實踐與探索
“澳門歷史城區(qū)”的中式廟宇與民宅
大眾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48
習俗成謠:“仙水神藥”事件的建構(gòu)研究
文化縱橫(2015年1期)2015-05-08 09:46:16
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水神”
大眾考古(2014年8期)2014-06-21 07:09:50
驻马店市| 济源市| 澎湖县| 榆树市| 若尔盖县| 武城县| 布尔津县| 宜川县| 定南县| 民丰县| 慈溪市| 高州市| 炉霍县| 民勤县| 平安县| 通辽市| 乌拉特前旗| 全州县| 墨竹工卡县| 三原县| 祁东县| 宁海县| 河曲县| 阿克| 蒙山县| 东源县| 高安市| 宁晋县| 高陵县| 康平县| 都江堰市| 长治市| 睢宁县| 恩施市| 德钦县| 南投县| 如东县| 惠安县| 杭锦旗| 宾川县|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