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柳萍
一、我的疑惑
證明“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方法一:
作直線L,使L平行于三角形的邊BC,(如圖1)
因為∠4+∠1+∠5=平角,
所以∠4+∠1+∠5=180°,(平角等于180°)
因為∠2=∠4,∠3=∠5;(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所以∠1+∠2+∠3=180°。(等量代換)
方法二:
延長三角形的邊BA到點D,作直線L,使L平行于BC,(如圖2)
因為∠1+∠4+∠5=平角,
所以∠1+∠4+∠5=180°,(平角等于180°)
因為∠2=∠4,(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3=∠5;(兩條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所以∠1+∠2+∠3=180°。(等量代換)
小學生還不具備這種“證明”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在小學階段,得到“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這一結論的教學過程一般是這樣的,先讓學生畫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或接近180°,再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撕一斯、拼一拼,得到三角形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剛好是一個平角,然后就得出結論。
每次聽其他老師上這堂課或者自己教學這個內容時,心中不免忐忑,這樣的教學科學嗎?通過對幾個具體的三角形折騰一番就得出結論,能讓學生信服嗎?有沒有既適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使學生更加信服的方法呢?我在教學中做了新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二、我的嘗試
前面的步驟和原來的基本相同,在讓學生通過畫一畫、算一算、撕一撕、折一折等活動得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這個結論后,我增加了下面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師: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
沉默了一會兒后,平時最愛“較勁”的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生1: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
師:有想法,誰能回答?
生2:因為三角形的三個角都能拼成一個平角呀!
生1:為什么三角形的三個角都能拼成一個平角呢?
生:哈哈……
一陣哄笑過后,大家陷入了沉默……
師: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么三角形有大有小,有長有短,而內角和都是180°呢?
……
我拿出了課前制作的教具。
師:這是用兩根木棒和一根橡皮筋做成的三角形(如圖3),誰能利用它說明為什么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于180°?
我故意拉了拉兩根木棒的兩邊,使大家看清楚兩根木棒沒有釘死,是可以活動的。
有人舉起了手。
師:請到上面邊演示邊說明。
生:這個三角形有三個角,可以把上面這個角叫作角1,下邊兩個角分別叫作角2和角3,如果角1變大,角2和角3就會變小,角1繼續(xù)變大,角2和角3就會繼續(xù)變小,角1越來越接近180°,角2和角3就越來越接近0°,角1等于180°時,角2和角3就變成了0°,不管怎么變,它們的和都是180°。
隨著他的演示和說明,學生的眼神漸漸變得明亮。
師:大家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
生齊:有道理……
師:掌聲!
教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上臺的同學自信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師:是啊,三角形其中一個角的度數(shù)發(fā)生了變化,必然會引起別的角的度數(shù)也隨著發(fā)生變化,而三個角度數(shù)的和總是不變的,請看大屏幕。
我讓學生觀看了幾組三角形的動態(tài)變化圖,然后再問。
師:你們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生1:三角形的一個角變大,另外一個角或者兩個角就會變小。
生2:三角形的一個角變小,另外一個角或者兩個角就會變大。
生3:三角形的一個角變大,與這個角相對的邊也會變長。
……
師:同學們的觀察非常仔細,講得很有道理,其實三角形不單有“內角和等于180°”這個神奇的規(guī)律,還有許多知識等著我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呢!
……
三、我的反思
局限于小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在小學階段很多數(shù)學知識無法進行嚴密的論證,只能通過分析具體的例子,遵循從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用歸納總結的方法來獲得結論,但是,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忘記,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數(shù)學教學的根本,在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多問為什么”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由膚淺走向深入,從表象走向實質,使學生不滿足于底層次的“發(fā)現(xiàn)”止步不前,更不能讓學生徘徊在抽象思維的門外沾沾自喜,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了解學生的需求,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欲,在“具體”與“抽象”的夾縫中前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