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雅
在我從教的十幾年中,在大量的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教學“設計”,匠心獨特,為聽課教師所期冀;同時發(fā)現(xiàn)有些課,存在情境引入華而不實;一味遷就學生;合作交流,過度注重形式;與多媒體整合,卻舍本逐末等誤區(qū).
一、過度鋪墊,降低難度
教學中,為了追求“順暢”,在學生回答問題或板演之前,教師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難題,教師也有自己的招數(shù)——能引導學生按自己所設計好的途徑去解決.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暴露,學生缺少了糾錯的重要思維過程.而本來知識的生成教學中,總是結合新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嘗試,大膽探索,利用已學知識概念解決新問題,這樣在學習的開端學生總是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才是正常的一個認知過程),教師再帶學生進行錯誤辨析,一部分學生馬上會恍然大悟,即使沒有,全體學生也會馬上陷入積極思考,學生便學會了從問題的反面去思考,總結經驗教訓,很快從錯誤中走出來,師生再共同分析總結,增強學生的辨錯能力,加深了對數(shù)學概念、法則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中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對待錯誤和失敗,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不是怎樣想方設法去避免,而是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典型錯誤思路的分析,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例如,在上海二期課改教材高一數(shù)學上冊“其他不等式解法”第一課時“解分式不等式”中,教師首先呈現(xiàn)給學生幾個問題:(1)解形如ax+bcx+d>0的分式不等式,怎么解?(2)能不能直接去分母?為什么?(3)如果去分母應該注意什么?(4)這樣能否求解?(5)不以去分母為出發(fā)點,如何解這個不等式?(6)不等式分子、分母的符號應該有什么關系?(7)這些關系如何推導?
評析:應該說教師“用心良苦”,為防止學生將解方程中的去分母方法“遷移”到“解分式不等式”中來,教師在學生“出錯”之前進行“預防”,給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本質上是一系列的“提醒”或“告訴”,殊不知“錯誤”本身也是一種教學資源.
二、重結果輕過程
過程性是對一系列數(shù)學思維活動過程的概括,是指數(shù)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和形成過程,數(shù)學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和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1]數(shù)學過程性教學可以理解為重視過程性的教學,是一個重視暴露思維過程、重視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課改以來,既“重過程”也“重結果”已被廣大教師所言說,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尤其是生源薄弱的學校,很多教師除了在公開課上做做樣子外,實際教學中,仍然不重過程,甚至沒有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是教會學生“記住”公式、定理,怎么去用這個公式、定理.
例如,三角公式cos(α+β)的推導,費時較長,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如果一帶而過,學生雖牢記公式,遇到問題“已知點A(2,1),求將OA逆時針旋轉60度后A′的坐標”時,學生恐怕連意思都弄不清楚.
評析:正確的思維來源于對定理、公式的透徹理解,所以在定理、公式的教學中,要注重它的形成過程、充分暴露思維過程,引導學生深刻地領悟定理和公式的本質特征,并在定理、公式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師生一起總結提煉蘊含其中的思想方法.例如,上述問題,就可以令OA與x軸正半軸的夾角為α,OA與OA′的夾角為β,則本題的核心就是由α,β求cos(α+β).
又如,在“圓錐曲線”這一章復習時,我給學生呈現(xiàn)了如下問題:已知橢圓的中心在原點O,焦點在坐標軸上,直線y=x+1與該橢圓相交于P,Q,OP⊥OQ,|PQ|=102,求橢圓的方程.對教師而言,上述問題并不難,但對學生來說,卻有很多障礙,例如,橢圓的方程如何設,有些教師直截了當告訴學生:設橢圓的方程為Ax2+By2=1(A>0,B>0,A≠B).但學生的想法卻是:因為題目沒有明確橢圓焦點位置,所以需要分類討論,設橢圓的方程為x2a2+y2b2=1或x2b2+y2a2=1.為什么能把兩種情況合并在一起呢?如果不去解釋,學生就囫圇吞棗.實際上,無論焦點在x抽上的橢圓還是焦點在y軸上的橢圓,它們本質上都是橢圓,它們的幾何性質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知道,解析幾何就是用代數(shù)方法研究幾何問題,因此,它們的方程可以用同一種形式來表示也就不足為怪了.
著名教育家馬明先生說過:“數(shù)學教學的本質是思維過程,更確切地說是展示和發(fā)展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易于參與并且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提供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經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
三、“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中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提倡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但對如何開展合作交流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要求,因此,部分教師認為多組織合作學習,可避免直接把結果呈現(xiàn)給學生,以體現(xiàn)過程教學或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從而出現(xiàn)了重合作學習形式、輕獨立思考過程的誤區(qū).公開課上,常常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名學生立刻圍成一團,教室里討論聲頓時鵲起.待幾分鐘后,再聽教師的一聲擊掌,于是討論戛然而止.然后,就是小組中的學優(yōu)生“代表”其他學生優(yōu)先發(fā)言,至于其他人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常?!芭愎幼x書”.至于小組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小組成員是否經歷了獨立思考?是否真正發(fā)表了意見?這一切均被忽略.
例如,正余弦函數(shù)單調性的課例中,在[0,2π]內y=sinx的單增區(qū)間有兩個,教師提出問題:能否把一個周期的區(qū)間換一個地方來看看,使得遞增區(qū)間變?yōu)橐粋€?學生還未來得及獨立思考,任課教師馬上讓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同時又擔心學生合作學習得不到預設的結論而延誤教學進程,稍后教師直接給出思路,致使合作學習過程流于形式.
評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應該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但由于有些評課標準把上課是否有討論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因而,合作學習就理解成了討論時的聲音的大小、時間的長短、次數(shù)的多少、氣氛的冷熱.
四、追求解題技巧,忽視通法通解
數(shù)學中的“巧解”有時會掩蓋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現(xiàn)在在數(shù)學教學中,對于某一個問題的解決,思路越來越多,方法越來越巧,教師會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巧妙構思,以期產生教學上的捷徑,其實這是教學上的一大誤區(qū).“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實用的范圍一般都比較特殊和窄小,換一條件或變一個簡單的結論,也就會使之完全喪失解題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種解題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導性,要想從根本解決問題,理應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對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應的訓練,從而沖淡和掩蓋了對基本方法的滲透.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上看,當他們對于一道題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個巧解后,就對較為復雜的基本方法產生厭倦心理,也就從根本上阻礙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擺正巧解與基本思想方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從基本思路出發(fā),加強對基本思想方法的啟迪和訓練,在基本方法已熟練的基礎上再向學生適當介紹巧解的特殊思路,這樣才能避開這一誤區(qū).
思考2:若問題所給的數(shù)據(jù)發(fā)生變化,即∠CAD不是特殊角時,又該如何處理?較為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在Rt△ACD中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出d,接下去的過程與(1)相同.
思考3:如果二次曲線發(fā)生變化,把圓變成橢圓或雙曲線或拋物線,上述方法都不適用,于是進一步思考更為一般的解法,將圓C與l的方程聯(lián)立消去y,得到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弦長公式及韋達定理建立關于a的方程,求得a=2-1.這便是本題最為一般的解法,雖然解題過程不是最簡單的,但因其解法的一般性,帶來廣泛的適用性,成為一種解題模式.
【參考文獻】
[1]徐新明.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核心:過程性、問題性、主體性[J].基礎教育參考,2011(2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