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
摘要:在全球化語境中,《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斬獲多項奧斯卡獎雖無可厚非,但反觀其奧斯卡獲獎歷程,則不難發(fā)覺這一電影文本背后所蘊含的后殖民理論權力話語典型性與豐富的后殖民理論意涵。因此,通過對該文本進行細部分析,以進一步挖掘其深蘊的后殖民理論思想,以及在全球化語境中原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文化霸權。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東方學;文化霸權主義;文化身份
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后殖民主義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在2008年一經上映便吸引了諸多眼球,并在2008—2009年斬獲了諸多大大小小電影節(jié)獎項,可謂名噪一時。電影成功的同時也使其導演丹尼·博伊爾又一次榮登西方主流電影界的名譽殿堂,作為一個英國人,執(zhí)導一部以印度異域文化為主體的“草根奮斗史”,其在話語權上仿佛要比他人或他國的導演更具發(fā)言權。而這一占據(jù)主導性的話語權使這部電影除了歌舞元素外,皆刻上了“西方”的烙印,無處不彰顯著其鮮明的“后殖民”色彩。因此,《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成功寓意著一種以印度傳統(tǒng)文化為外衣,敘寫貧民窟草根奮斗為內涵,來取悅西方媒體與精英階層,以此博得主流的認可。但其實質上是西方借助現(xiàn)代化,來完成對“自我”形象的贊許與認同,如果沒有前宗主國直接的歷史“破壞”,現(xiàn)今的印度不可能獲得民族的覺醒、解放與獨立。故而,在這部影片中不難看出導演對印度社會現(xiàn)狀再現(xiàn)的同時,表現(xiàn)出的對西方主要國家的歌功頌德。
此外,這部由英國導演執(zhí)導的電影作品在其本質上仍反映了印度對前宗主國的依附心理,并且這一依附心理在全球化語境下已由單純具體的殖民依附,轉化為復雜多元的文化依附。因此,在面對全球,主要是以西方為主的電影市場,《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成功正是對殖民主體的文化依附后所獲得的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霸權主義的壓制摧殘下,受殖者力圖改寫被西方他者化了的自我,清除文化殖民時無意識的依附。在全球化語境的今天,印度社會發(fā)展的各層面無一不依附西方,只在程度與形式上略有區(qū)別而已。
綜觀之,這樣一部帶有濃厚“后殖民”色彩的勵志電影的國際性成功,正是符合后殖民話語中文化霸權主義與文化依附心理的。對印度自身文化的現(xiàn)代化建構的成果仍需在得到西方的認同與贊許后,才能獲得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需的民族獨立與民族自豪感,甚至文化自信。事實上,在高雅的審美趣味背后隱藏著更為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與支配欲望,“高雅文化所散布的殖民思想常常具有更強的滲透力,”①因此,《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之獲獎帶有濃厚的西方高雅文化對原殖民地的支配欲望,表現(xiàn)出全球化語境中新的殖民思想——文化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主義。
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后殖民元素分析
影片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西方的視角,宣揚了西方所謂的民主與人權。通過與制造主人公賈馬爾諸多磨難的狠心的印度人形象的對比,在影片中塑造了給予賈馬爾保護與幫助的西方形象,比如,在影片中當賈馬爾被出租車司機毆打時,參觀泰姬陵的美國游客在適時保護賈馬爾時說“well,here is a bit of the real America,son”后拿出美鈔給了司機。在美國游客眼中美國的民主是可以用美鈔購買,甚至可作保障,而在印度則充滿了暴力搶劫等犯罪行為。真實的印度社會現(xiàn)狀在美國游客與印度司機“善惡”的對比中可見一斑,但正是因為美國游客代表了整個西方“善人”形象,才使得西方社會將目光大量投入在這個貧窮落后又充滿暴力犯罪毫無人權可言的印度社會中,同時借助本片向西方傳達出一個全是“惡人、罪犯”的東方國家形象,一個只有在西方善意解救下才會免遭苦難的東方民族形象。這便是后殖民時代中,西方對“無聲的他者”的文化發(fā)言權的閹割與剝奪,將同樣出現(xiàn)在西方本土的社會陰暗面在東方社會中擴大化、夸張化,成為西方批判東方人權與民主問題的參照物,并且大肆宣揚與完善西方的民主人權。
印度司機的沉默與無力辯駁正是印度在西方面前的形象縮影,他在霸權的強勢中已喪失回應能力,因此他的消極與退避,成就了西方在東方人面前的目擊者與審判者形象,而東方在面對西方的文化霸權時,因政治軍事的弱勢而被西方剝奪話語權,并自覺不自覺的產生文化依附心理,力求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獲得如西方社會的巨大成功與躋身政治經濟大國后西方國家的認同。在文化霸權控制下成為“失語者”的印度,在除卻自身具有的東方神秘主義元素外,它所展現(xiàn)的只是后殖民時代中因宗教問題導致的印巴分治問題,因戰(zhàn)爭失去父母而成為乞討集團生財工具的流浪兒問題,黑幫與犯罪,疾病與貧窮,仇殺暴力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通過對影片《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后殖民性分析,未嘗不可對全球化語境中的多元文化與文化霸權間的關系提出新的理解與啟示。
注釋:
①《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下),胡經之,王岳川,李衍柱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版,第614頁
參考文獻:
[1]胡經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版.
[2]楊乃橋,樂黛云.比較文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版.
[3]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2版.
[4]王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批判——愛德華·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剖析[D].北京大學學報,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