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克武
品德與社會課活動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讓學生感知相關的道德常識。在活動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形成個人道德意識,由此達到教學目的。那么,如何讓品德與社會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課前準備活動
1.搜集資料。筆者在教學《科學技術造福人類》這課時,首先布置學生查閱搜集有關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發(fā)展、改善人們生活的資料,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搜索,列舉出電腦、網絡、手機、高鐵等改變人們生活的事物。通過這項活動,大家深入了解了一些嶄新的現(xiàn)代科技,知道了科技的強大威力,更加激發(fā)起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為有效開展教學做好鋪墊。
2.參觀訪問。在教學《心系家鄉(xiāng)》這課時,筆者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家鄉(xiāng)的變化,欣賞家鄉(xiāng)美麗的自然風光,了解家鄉(xiāng)的物產資源、風俗傳統(tǒng)及古今名人,使學生在活動中更加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并樹立為家鄉(xiāng)建設做貢獻的思想。
3.社會調查。在上《交通法規(guī)記心中》一文前,筆者讓學生去調查訪問交警大隊的警察,了解近幾年來發(fā)生的一系列交通事故,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懂得了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重要性。通過調查,還使學生認識了一些交通安全設施,如交通信號燈、行人護欄、機動車道等等,使大家增強了交通意識,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課堂學習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上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獲得道德認識、情感、行為的發(fā)展。
1.導疑——質疑問難。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必須鼓勵學生從質疑開始。” 筆者在上《相信科學不迷信》一課時,引導學生質疑:“既然封建迷信是騙人的東西,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并舉例讓學生去體會。學生通過分析后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相信封建迷信的人都缺乏科學理念”,有的說“搞封建迷信的人往往都去迎合人們的心理,故弄玄虛使人神魂顛倒”……通過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質疑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2.導悟——自主感悟。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自主感悟、思考、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比較高層次的道德認識。
如在教學《愛惜自己的名譽》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被課文中人力車夫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質所感動。然而,也有學生提出疑問:“人力車夫這么貧苦,他需要錢,為什么就不能留下錢呢?”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思考:“一個人的人格和金錢哪個重要?”學生經過思考,悟出了車夫留下這筆錢表面上能緩解家中暫時的困難,但是他丟掉的是自己的名譽。
3.導義——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也是品德與社會課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要讓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互助中深入理解教材,從而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觀念。
如在教學《團結合作》一課時,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已經明白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這時教師可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思考、交流、爭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升了對團結合作的認識,懂得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4.導行——行為訓練。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币虼耍诮虒W中,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提高道德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如在教學《向殘疾人獻愛心》時,教師讓學生蒙上眼睛寫字,用一只手系鞋帶,讓學生親身體會殘疾人的不便,從而使他們對殘疾人產生同情,進而產生幫助殘疾人的動機,并為實施幫助行動打下基礎。
三、課后實踐活動
課后實踐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道德理念,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課后實踐活動務必與班隊活動、學科教學內容以及家庭道德教育緊密結合,營造學生道德活動的大環(huán)境,增強道德教育的正能量。
如教學《遵守公共秩序》一文后,開展“爭做文明好少年”的班隊活動,要求學生自找差距,自訂措施,改掉身上不文明的行為,做到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
又如在教學《向殘疾人獻愛心》一文后,讓學生主動與我校聾啞班、弱智班學生一起玩耍,給他們溫暖和關愛,使他們能與正常的健康人一樣快樂地生活,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中進行活動教學能改變以知識為本、教室為中心、灌輸唯上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過程真正與學生的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過程統(tǒng)一起來,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洪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