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備課、互動、教法和評價等方面的反思,找到教與學的平衡點,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探知,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促進知識技能的內化生成。文章就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作探析,旨在闡述合理運用好反思策略,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反思;備課;互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8B-0064-02
何為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教師的標準是什么?上述問題的答案肯定不止一種,但無論是哪種答案,無不與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教學智慧、教學藝術等諸多因素相關。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優(yōu)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是的,從教學過程中深入總結,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回顧,能使得自身在溫故知新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fā)展進步。找出其中的答案,教師不可忽視“反思”在教學應用中的作用和地位,應該將反思教學作為提升自身教學業(yè)務和素養(yǎng)的必修課,作為教學真語文的重要途徑。多反思、勤反思、善反思,讓語文教學成為學生渴望的大餐,不僅是教師的期盼,更是學生聞得清香語文的需要。反思,讓語文更有真材實料;反思,讓教師教學更精益求精。
一、反思備課:讓教師與學生“合拍”
三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是教師備課不可缺少的三要素,也是教師反思的重點。從教學準備入手,反思教師的關注與學生的實際是否能真正形成有機融合,對增強學生整體綜合理解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多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反思教學策略優(yōu)化,能對深化理解感悟起到正面遷移作用。
注重反思備課,能使學生與教師保持高度一致的“步伐”,如在《二泉映月》教學反思中,針對課文表達的內容,可就備課的流程進行反思。教師可反思課前導入是否貼近學生的整體理解感知,是否從學生需要的角度把握好課文的導入。教師可從學生對《二泉映月》的了解中,反思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以往的知識積累形成了一定的融合。通過這樣的反思,能使學生對課文表達有更為直觀的理解,也使學生對教材中的不向命運低頭有更為深刻的感知等等。同時,可結合教師教學中發(fā)現的問題圍繞教學方法完善進行深入反思,多從學生的實際需要中找出發(fā)點。
反思備課,能有效培養(yǎng)教師良好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方法,讓教師將此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予以主動探討。在反思中,不僅要多反思教學資料、教學要素等物質載體的準備,還要多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導入方法,幫助他們從充滿新鮮和好奇的學習環(huán)境中獲得不一樣的感思體驗。
二、反思互動:讓留白與探究“融合”
語文課堂是學生與文本、作者、情境對話的過程,也是互動探知的重要載體。突出問題預設與合作探究反思,能幫助學生在寬松自由和豐富多彩的情境氛圍中獲得更多的深度感知。要融入到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多給他們相應的指導,讓問題更加多彩。
反思互動,便于教師在動態(tài)化展示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生成點,如在《第一次抱母親》教學反思中,針對“第一次”和“抱”,我對學生的互動交流做了反思。針對學生就文章表達主題理解,我反思了問題預設的適度和針對性,反思問題設計是否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原則,是否體現了以學生的差異化發(fā)展為導向。在反思探究中,我以探究形式多樣化和效果的真實性為基準,反思了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組間爭辯等互動方法的有機融合運用,反思了學生是否通過合作討論,真正體味到了第一次抱母親的心情和母親在接受作者第一次擁抱流下眼淚的真實意義,等等。
以問題的導向性注重反思的目標性,讓教學在體現“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獲得更多不一樣的認知。突出互動生成指導,幫助學生在主動查找問題和探究癥結的過程中靈活運用課程知識,則有助于提高課堂有效性。反思問題的創(chuàng)設能否真正體現教材重點和難點,能幫助教師在靈活運用中緊扣重點,活化教學方法。
三、反思策略:讓思維與情感“共生”
培養(yǎng)學生掌握多樣化學習策略,指導他們在綜合運用語言文化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深刻感知,能使得學生思維情感更加豐富。對于反思策略,教師應該多從教學發(fā)現和實踐運用中總結,多從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和開放化入手,幫助學生準確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深入探知,讓言意與情感達到水乳交融。
讓策略反思成為教師的教學常態(tài)和習慣,更能使得教學富有針對性,如在《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教學中,我對自己的教學策略方法運用進行了反思。首先,圍繞學生課文整體理解感知,我從課文朗讀、重點短語、佳句欣賞等方面進行了反思,對學生閱讀導入、識記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優(yōu)化組合,讓學生在主動摘錄篩選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遵從學生的不同意見和觀點,可引導學生對各自的理解感知進行綜合表述,幫助他們在深入協(xié)作交流中體驗情感。在反思教學方法中,針對棒打情節(jié)、內心情感、精神價值等方面進行深入反思,根據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圍繞獨立探知引導、合作探究鼓勵和表達交流推進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總結,讓學生在仔細品味的過程中找到了不一樣的感觸。
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多反思策略方法引導,從預設驅動、互動協(xié)作和讀寫結合等方面,注重多給學生自我嘗試和運用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深入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實踐,更能使得語文課堂富有人情味。圍繞資源、交際運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策略指導,能幫助學生從教材文本的解讀中獲得深度感知,并能使之轉化為主動實踐的過程。突出教學策略指導,能使學生在靈活自如的運用中掌握相應的方法,滿足他們多樣化的發(fā)展需要。
四、反思評價:讓激勵與自信“交融”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注重形成評價運用,從學生學習認知過程中發(fā)現其認知需求、情感態(tài)度、互動交流等綜合表現,有針對性地調整、完善教學策略,這是教師教學發(fā)展的需要。突出過程和激勵性,讓學生在備受關注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在深入交流的過程中主動、靈活地運用語文知識,定能激活學生學習的動力與激情。endprint
反思評價以是否真正滿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為出發(fā)點,更使得課堂教學有現實意義。在學習《誰的本領大》中,圍繞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和語言技巧運用,我對教學評價作了認真反思。在反思過程評價中,著重圍繞學生能否準確流利朗讀課文、能否運用相關詞匯進行表達,從學生的課堂真實表現中捕捉自身教學的問題和不足。
根據學生的表現,從情感態(tài)度、合作探知和素養(yǎng)提升中發(fā)現其閃光點和進步來肯定學生,從他們的精彩表現中不斷活化教學策略。在肯定學生的進步時,多從教學策略優(yōu)化中反思評價,讓教學的過程與內容形成有機融合。重視評價反思,能使學生在主動跟進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深刻體驗,讓他們能重塑信心,主動融入到課堂探究過程中。
以評價的多樣化、過程性和激勵性為切入點,注重從總結反思中發(fā)現教學的得失,讓教學評價更有深度和廣度。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多從過程中發(fā)現學生的不足和精彩,讓教學評價成為推動課堂教學的有力助手。反思多從尊重和信任學生入手,多給他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使他們在不斷豐富思維情感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有意義的學習內容。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然途徑,更是提升教學業(yè)務技能的重要渠道。重溫反思的重要性,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有針性的探知感悟中獲得更多豐富的知識。圍繞課前準備、課中調整和總結交流,注重教學結構優(yōu)化和思維方法指導,讓學生在主動跟進教師教學中學到更多,定能培養(yǎng)他們學習語文的定性和活力。越是注重反思方法,越能給學生提供更為真實、活潑、開放的語文教學,這樣的語文課堂必然是真實而充滿活力的。
參考文獻:
[1]喬平.小學語文教師反思性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
[2]郭小艷.“反思性教學”的思考[J].教育,2017,(12).
[3]周偉.反思得真知——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J].作文成功之路,2015,(11).
[4]陳小霞.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的思考[J].小學生,2016,(3).
[5]邢秀鳳.回歸語文教學本色的課堂對話策略及實施[J].教育研究,2013,(3).
[6]羅先慧,李云文,孫建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與重點——基于2012年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的統(tǒng)計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3,(7).
[7]莫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4).endprint
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