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摘要:本文對英語教學中學困生語音意識薄弱,以至于不會讀,單詞記不住,英語學習嚴重落后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通過在課堂內、外利用英語詩歌作為朗讀材料加強朗讀訓練的行動研究方案來解決英語學困生語音意識薄弱的問題,以期達到提高學生語音意識從而改變這些學生學習狀況的目的。經過初步研究,筆者發(fā)現朗讀詩歌的訓練對改變學生語音面貌有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學困生;英語詩;語音意識;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一、 引言
2014學年第一學期筆者新接高二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分別是理科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班。開學不久筆者就發(fā)現在第三層次的班級上課,學生課堂沉默現象普遍,課堂朗讀也很難調動,半數以上的同學要經常重新聽寫,學生落后面打。這些學生離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高中生畢業(yè)英語要達到七級能力水平”這一要求甚遠。按照這個目標高中生在畢業(yè)時在口語方面應該要達到以下水平: 1.能在日常交際中對一般的詢問和要求做出恰當的反應; 2.能根據熟悉的話題,稍做準備后,有條理地做簡短的發(fā)言; 3.能就一般性話題進行討論; 4.能根據話題要求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5.能用恰當的語調和節(jié)奏表達意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然而,在筆者任教的這個班級里能積極參與到“speaking or talking”的學生屈指可數,很大一部分學生始終保持沉默。即使是發(fā)言的同學也是結結巴巴,錯誤百出,詞匯的使用相當有限。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普遍的課堂沉默現象以及這些學生英語學習上的困難,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有效地提高這些學生的英語水平,是筆者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一困境筆者決定嘗試行動研究的方法,采用“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確定問題、尋求對策——制定行動計劃——實施行動計劃——效果反饋”的研究模式,找出并分析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并采取行動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二.研究過程
1. 發(fā)現問題
要想提高這些學生的英語水平,首先要了解學生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難,并找到突破口。為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用以了解該班學生英語學習上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以及設問意圖如下:
Problem 1: How do you find your English study? 通過該問題筆者旨在了解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的整體自我評價。
Problem 2: What difficulty do you have in your English study?該問題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英語學習上存在的困難。
Problem 3: Why are you unwilling to get involved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like reading aloud, read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speaking and talking? 該問題的目的在于了解造成學生課堂沉默現象的主要因素。
Problem 4:How do you memorize the new words? What do you think has caused your difficulty in memorizing the new words? 該設問旨在了解造成學生記單詞困難的原因。
Problem 5: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pronunciation? 該設問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英語語音自我評價。
通過對學生回答的整合、分析,筆者發(fā)現該班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沉默,不愿開口朗讀、回答問題、參與課堂討論以及學生普遍記不住單詞,要經常重新聽寫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學生很多單詞都不會讀,怕讀錯,其次是學生的詞匯量小不知道該怎么用英語來表達自己。再次學生語言基礎薄弱,聽不懂老師的提問。此外,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整體自我評價和英語語音自我評價普遍較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自我意識低通常會造成焦慮,焦慮會導致表現差,表現差會給人帶來沮喪感,沮喪反過來又會增加焦慮,最終學生對英語學習會失去信心和興趣。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這些學困生的問題根源在于他們的語音意識薄弱,語音水平較低。要解決這些學生英語學習上的問題,突破口在于提高他們的語音意識。如何來提高學生的語音意識成了筆者要研究的問題。
2.明確研究問題確定對策
為了進一步明確研究問題筆者參考了一些口語測試的形式,設計了一份英語口語測試卷,即前測卷,在開展行動研究前對筆者所教的班的學生進行了口語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確切的語音水平。測試表明該班學生在語音上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1)在音標的發(fā)音和辨識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只有不到35%的學生能夠較好的辨認這些音標,即使在這些同學當中也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存在著發(fā)音不到位的現象。2)不懂發(fā)音規(guī)則。在測試過程中遇到沒教過的生詞,沒有一個學生能按發(fā)音規(guī)則將這些單詞正確地讀出。3)不能有節(jié)奏地,流利地朗讀句子。91%左右的學生對重讀、弱讀、連讀、語調等無概念,80%的學生不會正確地斷句。
針對上述發(fā)現的問題,筆者閱讀了一些關于提高學生英語語音意識的的相關文獻,其中Jomsky說的一句話“在沒有外語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學習外語,是讀在前,說在后”給了筆者一個靈感來解決該問題(轉引自孟越,2011)。在借鑒和綜合了《朗讀手冊》、《薛瑞萍班級日志》中提到的利用朗讀來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做法,筆者依據本班學生的現實情況和高二的教學任務決定通過讓學生朗讀英語詩歌的方法來實現提高學生語音意識的目的,以期改善這些學困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3. 制定行動計劃
在確定了對策以后,筆者決定將每節(jié)課的前5分鐘作為朗讀訓練時間,在班級里開展了“日有所誦”的活動。這樣的活動一方面保證了訓練時間,同時落實了語音學習的目標。為了保證學習活動的開展,筆者細化了學習目標使該研究落到實處。經過再三考慮筆者制定了以下的行動研究方案。endprint
4. 研究方案的實施
4.1問卷調查及結果分析
由于是新接的班級筆者對該班的學生了解不足,因此筆者參考了網絡上的幾分問卷,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便了解學生對朗讀的看法、他們的朗讀習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1位參與調查的學生中37位學生認為英語朗讀很重要;35位學生表示很希望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約6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朗讀水平處于結結巴巴的狀態(tài),只有約22%的學生認為自己能較流利的把文章朗讀出來,這一結果與口語的前測成績是相互呼應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利用現有資源來練習朗讀的情況差,只有1位學生自己經常模仿錄音帶,練習朗讀;53% 的學生表示只在課堂上朗讀英語,而且時間都在15分鐘以下,所有學生都表示只朗讀教材上的課文,并且有83.2%的學生認為教材讀起來艱澀,乏味。綜上所訴,筆者認為這些學生的朗讀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赡苁且驗楦咧猩鷮W業(yè)負擔重,而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應付考試,課堂上更多的側重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朗讀,留給學生讀的時間也不多。
4.2. 確定朗讀訓練的材料
基于朗讀可細致分析判斷學生的語音掌握情況,筆者再次分析了朗讀部分的測試成績,結果顯示學生的朗讀水平普遍偏弱,急需加強。筆者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并分析了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課文,覺得這些對于朗讀訓練并不是很好。正如薛瑞平在“瑯瑯書聲 朗朗乾坤”中指出的朗讀的材料一定要是和兒童生活、兒童趣味密切相關的( 2010)。高中生的學習特點雖然不同于小學生,但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是一樣的。該班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嚴重落后,教材的篇幅太長,內容枯燥,語言不夠生動,缺乏節(jié)奏,這些都使學生朗讀課文時,把握不好節(jié)奏,無法做到朗朗上口。因此筆者決定模仿親近母語兒童閱讀研究中心的做法,結合本班學生的困境,首先讓學生朗讀一些韻腳簡單的短小的英語兒童詩,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實現語音上的突破;其次筆者選擇了帶有音頻的篇幅較長的詩歌作為學生的模仿誦讀材料,以便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朗讀的技巧如連讀、重讀、弱讀以及意群。與那些為了教某些英語語法而將某些英語詞匯、句型硬編入課本的教材相比,詩歌的趣味性及可讀性更有吸引力可以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而且讀的方法也可以更靈活,跟讀、范讀、齊讀等都可以采用。(劉文云,2011)
4.3 朗讀訓練
4.3.1第一階段,朗讀兒童詩學習音標,提高學生的因素意識
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要達到交際的目的,除了要有相當的詞匯量、豐富的語言知識外,還必須有正確的語音和語調(李軍,1989.)??梢娨獙W好英語,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說英語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正確的發(fā)音。音標的學習更是基礎中的基礎,是提升學生語音意識,突破語音上的障礙的關鍵。筆者所教班級語音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發(fā)音不正確,音標的基礎從一開始就沒有打好。如果進入高中還忽略這個問題,不學音標,不糾音,不正音,一味跟著老師認讀,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筆者認為這時如果采用節(jié)奏感強,容易上口的韻律小詩來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筆者決定在四個星期內每節(jié)課前五分鐘讓學生朗讀一首小詩以便學生掌握音標,并且通過對韻腳的觀察來了解發(fā)音規(guī)則。以下是筆者收集的部分可以用在元音音標訓練上的小詩:
/i:/
ABCDE/What do you want to be?/A man working on the sea,/And as busy as a bee.
/e/
She has a dog,/Its her pet./When the dog is on her bed,/She is in a net.
/?/
It is a cat,/Sitting on a mat,/Wearing a hat,/And watching a rat.
這一類小詩具有有趣,易懂,易上口等特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更容易接受,學生讀起來興致勃勃。一旦他們會讀這一類小詩了他們也就把這些詩里含有的音素掌握了,同時他們也可以學到一些發(fā)音規(guī)則,如: /i:/通常與元音字母 “e” 以及字母組合 “ee”, “ea”相對應。有了這些認知體驗學生就會形成一定的因素意識,而因素意識是單詞認讀能力形成的一個重要指標(Blachman,1984)
4.3.2 第二階段,朗讀詩歌學習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語音意識
學生是否能流利地朗讀英語取決于學生是否正確掌握了語言的節(jié)奏。英語是按單詞和句子的重音來分節(jié)奏的。“韻律”是英文詩歌的靈魂,同時詩歌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些特征使詩歌成為學習和體驗朗讀技巧的最好材料之一。在該階段筆者找來帶有音頻的英語詩歌,首先利用兩個早自修的時間和學生一起欣賞了四首詩歌,向學生介紹重讀、連讀、弱讀、停頓以及升、降調等朗讀技巧和標注方法,為該階段的朗讀訓練做好鋪墊。以 Wordsworth著名的The Daffodils為例: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
該詩是典型的弱強節(jié)奏。經過反復的聽以后學生很容易感受到重讀和弱讀,并把重讀標注出來。跟讀之后,大聲朗誦,學生對于語言的節(jié)奏一定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再如泰戈爾的Sympathy:
If I were only a little puppy, not your baby, mother dear, would you say "No" to me if I tried to eat from your dish?endprint
Would you drive me off, saying to me, "Get away, you naughty little puppy?"
Then go, mother, go! I will never come to you when you call me, and never let you feed me any more….
該詩中有問有答,語調變化明顯,同時該詩中有多處需要連讀的地方,通過對該詩的欣賞、學習,學生很容易感受到升調和降調的變化,并把它們標注出來,同時學生也很容易感受到連讀。通過反復大聲朗誦這一類詩,學生對于朗讀的技巧一定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和鞏固這些朗讀技巧,該階段第二個活動就是利用每節(jié)課的前十分鐘通過聽、跟讀的活動學習誦讀一首詩歌,并讓學生課后反復誦讀,第二天展示,并給予互評。該階段的朗讀訓練持續(xù)四周。以下案例是一節(jié)課上朗讀訓練的設計。
朗讀材料: Paper Boats (Rabindranath Tagore)
Day by day I float my paper boats one by one down the running stream.
In big black letters I write my name on them and the name of the village where I live.
I hope that someone in some strange land will find them and know who I am.
I load my little boats with shiuli flowers from our garden, and hope that these blooms of the dawn will be carried safely to land in the night.
I launch my paper boats and look up into the sky and see the little clouds setting their white bulging sails.
I know not what playmate of mine in the sky sends them down the air to race with my boats!
When night comes I bury my face in my arms and dream that my paper boats float on and on under the midnight stars.
The fairies of sleep are sailing in them, and the lading is their baskets full of dreams.
朗讀訓練:
1) 聽錄音并標注出重讀、連讀、升調、降調以及停頓。
2)聽并跟讀,注意模仿語音語調。
3)大聲誦讀三遍,
4.3.3 第三階段,優(yōu)秀學生范讀,提升學生語音自我評價水平
該階段與上述兩個階段不同。該階段的目的主要在于自主學習和成果展示。在該階段中老師不再提供固定的朗讀材料,而是讓學生利用網絡在周末準備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歌自己進行朗讀訓練,熟讀后在周一的課堂上展示,通過教師,學生評價選出優(yōu)秀的朗讀者和學生喜歡的詩歌。利用晚讀時間讓這些優(yōu)秀學生范讀,并對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由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去選擇和準備朗讀材料,該階段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在該階段學生選的詩五花八門,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朗讀材料,激發(fā)了學生對英語詩歌學習的熱情。尤其是一些與友情、愛情相關的詩歌和一些幽默詩倍受學生的喜愛。同時在這些優(yōu)秀學生的示范和帶動下,沒有了老師的指點和監(jiān)督,學生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中放得更開,也更愿意開口讀了。
作為活動的觀察者,筆者發(fā)現范讀學生朗讀時語音語調到位,情感飽滿、自信,有些還甚至給詩歌朗誦配了音樂,更好的烘托了氣氛;跟讀學生絕大部分很投入,這些學生跟讀3-5遍一般就能比較到位地誦讀了;只有7位同學在3-5遍的跟讀后依然存在困難(短詩除外)。同研究前學生課堂上朗讀單詞、課文的情況相比,學生在該階段的朗讀熱情明顯要高。在誦讀一些學生特別感興趣的詩歌,如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筆者感到學生已經不是單純地進行朗讀訓練,而是在進行一次情感上的體驗。
5.行動研究的反饋與效果
朗讀訓練結束后,筆者對全班學生進行了第二次口語測試。測試結果表明與前測相比該班學生在語音上主要有以下幾點進步:1)在音標的發(fā)音和辨識度上從以前的約35%的學生能夠較好的辨認這些音標上升到了73%,只有兩位同學在音標認讀上還存在較大的困難。2)41位學生中有22位學生能根據給出的音標正確的拼讀單詞,在測試過程中遇到沒教過的生詞,在不給出音標的情況下,19位學生能按發(fā)音規(guī)則將大部分單詞正確地讀出,其中有3位同學完全讀正確,可見這些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發(fā)音規(guī)則。3)在朗讀句子時27位同學得分在良及良以上,他們能較好地做到有節(jié)奏地,流利地朗讀句子,對重讀、弱讀、連讀、語調及停頓等基本朗讀技巧也把握得比較到位,約46%的學生能正確地斷句與研究前的20%相比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到本研究結束為止,筆者的行動研究進行了8個星期的課堂內操作,和兩個星期的課堂外操作。通過對學生的第二次問卷調查結合后測結果,筆者發(fā)現這次行動研究對該班學生的語音意識和英語學習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endprint
1)朗讀詩歌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語音意識。后測中學生的表現上充分地肯定了這一點。訪談中學生對自己英語整體水平的評價雖然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學生對自己語音水平的自我評價有了明顯地提高,部分學生在調查中表示在音標的發(fā)音以及發(fā)音規(guī)則比接受訓練前有了明顯的進步,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朗讀英語詩歌對學生英語語音意識起到了一定的訓練作用。
2)朗讀詩歌的訓練提高了學生課堂內外其他朗讀活動的參與度。筆者發(fā)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朗讀訓練,早自修、課堂內學生朗讀的聲音比以前大了,在朗讀的過程中一些以前讀課文時不張嘴、不發(fā)聲的學生也參與到朗讀中來了,課文朗讀時學生朗讀的流利程度有了改善,只有極個別的學習習慣很差的學生依然保持沉默。在調查中大部分同學表示這次的朗讀訓練對他們的學習有用,并表示要繼續(xù)堅持每天朗讀。
3)朗讀詩歌的訓練促進了學生拼讀能力的發(fā)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朗讀訓練后,單詞重新聽寫的人數越來越少了,由開始的半數以上下降到了固定的10個左右。這讓筆者想起了二十世紀末,本世紀初美國歷史上出現的一場讀寫危機。單詞拼寫能力低是當時美國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最終導致了學生讀寫能力低下(文亞光 2010)。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開展了一項 Reading First 的運動,旨在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音意識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可見我們的行動研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我們還不能斷定,我們利用英語詩歌進行的朗讀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但是它提高了學生的拼讀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三.結論與反思
在本次行動研究過程中,筆者制定了可行的研究計劃,通過一次訪談,兩次問卷調查,前、后測以及課堂觀察等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數據,達到了利用朗讀英語詩歌來促進學生英語語音意識的發(fā)展的目的,為解決學困生英語學習中的問題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整個研究過程筆者和學生都獲益匪淺。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學生的語音面貌得到了改變。發(fā)聲朗讀的好處在于聲音是文字的來處,通過朗讀可以打通思維超越解釋直接達到朦朧而深刻、完整的體悟(薛瑞萍 2009)。到了高中老師和學生往往對朗讀不太重視。通過研究學生在這方面得到了彌補,以前初學階段沒落實的語音訓練得以再次機會??梢哉f朗讀是會話的基本練習,沒有朗讀習慣的人是很難學成會話的。當然要解決該班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光靠朗讀詩歌的訓練是不夠的,但是作為一個突破口,這次行動研究是有價值的。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靠課堂訓練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學生課后大量的自主練習。從筆者自身的角度來講,筆者用科學的方法解決了教學中的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的自主發(fā)展能力提高了,同時掌握了一項專業(yè)技能,今后可以更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不是單憑經驗主義和主觀判斷來解決問題。當然作為筆者第一次進行該類型的教學研究活動,其中難免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參考書目:
1. Blachman, B.A. 1984. Relationship of Rapid Naming Ability and Language Analysis Skills to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Reading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4):610-622
2. 顧雪梁 1998 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訓練,[M] 杭州大學出版社
3. Jim Trelease 2009 《朗讀手冊》、沙永玲,麥奇美,[M]南海出版社
4. 李軍 1989 英語朗讀會話技巧 [M] 北京: 石油大學出版社
5. 劉文云 兒童文學作品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11
6. 孟越 淺議中學英語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79, 2011,cnki.net/magazine/Article/KDZK201179081.htm,
7. 秦稀廉 英語短詩精選 [M] 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8. 文亞光 國外語音意識訓練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啟示 [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10.07:31-35
9. 薛瑞萍 薛瑞萍班級日志書聲瑯瑯的三年級,[M] 長春出版社,2010.
10. 薛瑞萍 薛瑞萍班級日志教六年級的日子,[M] 長春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