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摘 要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歷史實證也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便是從史料實證的內(nèi)涵、史料實證的重要性和史料實證的應用三個方面來介紹的,以便在歷史實踐教育教學中提高對實證主義的重視。
關鍵詞 史料實證 素養(yǎng)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61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LIU 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Historical evidence" refers to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obtaining authentic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rigorous examination, and tries hard to reproduce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positivism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re quality of histor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content of historical evidenc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n three aspects, so as to improve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ism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Keywords historical evidence; accomplishment; history teaching
1 史料實證的內(nèi)涵
當今,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教育改革的熱點。在我國,根據(jù)教育實際情況及遵循學生發(fā)展的特點,提出了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即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歷史學科中,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最具歷史學科的特色。想要研究史料實證,必須先從史料入手,史料是研究史料實證的基礎。
1.1 史料的定義
對于史料的定義,不同背景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梁啟超曾這樣定義,“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傳留至今日者也”,很明顯,這個定義過于強調(diào)歷史遺跡、痕跡是史料;中國歷史大詞典中關于史料的定義:“史料是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該定義強調(diào)史料是一種資料,是研究歷史的資料。筆者認為對史料的定義應該綜合、具體。因此,筆者更傾向于張連生先生在《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文章中所給定義,即“史料是能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特定歷史事實原貌的材料”,此種定義既包括反映事物原貌的文字史料,也包括歷史遺跡。
1.2 史料實證的定義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jù)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它重視史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強調(diào)在歷史研究時,要廣泛收集資料,辨別其真?zhèn)?,對其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解讀,最后能歸納概括出其背后所蘊含的規(guī)律。因此,史料實證既是研究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能力。在歷史的實際教育教學中更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篩選、使用史料的能力,從而教會學生進行史料實證,做到“史由證來,論從史出”,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掌握良好的歷史學習方法。
2 史料實證的重要性
2.1 國外歷史教育中的“史料實證”
在美國,《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辨別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或資料來源,并評價其可信度,能區(qū)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能運用歷史圖表等闡明歷史敘述中所隱含的信息,運用史料支持歷史解釋,構(gòu)建理由充分的論點。在英國,《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精選和組織不同類型的資料,多方面考察,運用資料回答歷史問題,能獨立、批判地運用資料開展研究,得出合理的結(jié)論。在日本,《高中地理歷史科學習指導要領》也強調(diào)以客觀公正的資料為基礎來正確的理解歷史,培養(yǎng)學生通過全方面的考察形成公正的判斷能力。上述國家有關歷史課程標準的敘述表明:“史料實證”正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在未來的發(fā)展中,也必然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手段。
2.2 國內(nèi)歷史教育中的“史料實證”
在中國,史料實證最開始傳入是在19世紀下半葉,中國遭到近代西方國家的侵略,面對敵強我弱、積貧積弱的局面,中國人總結(jié)失敗的教訓,認識到要想改變眼前的現(xiàn)狀必須要向西方學習,學習他們的實證科學,于是實證主義思潮在中國開始傳播開來。之后,“史料實證”在嚴復、梁啟超、胡適、王國維、顧頡剛、傅斯年等人的推崇下發(fā)展開來,經(jīng)過了近兩個世紀的發(fā)展,如今史料實證已越來越得到歷史學家們和歷史教師們的重視,是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依據(jù)。在去年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中,歷史學科更是將“史料實證”單獨提出來作為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見其地位之高。
3 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實踐中的應用
在歷史課堂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以史料為基本的素材,通過對史料的辨別、解讀和運用來正確地解讀信息,同時對觀點進行論證,以培養(yǎng)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endprint
3.1 辨別史料,判斷研究價值
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史料的真實與否直接關系到歷史真實情景的還原與否。想要無限的接近歷史的真相,那么就要保證歷史史料的真實,要注意辨別史料的真?zhèn)?。那么,要如何辨別史料才能讓它更接近歷史的本原面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首先,要確定史料是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史料按照價值的不同,可以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材料或直接史料,是指直接真實反映歷史面貌的信息,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例如遺跡遺物等;二手史料也稱為間接史料,如回憶錄、后人的記載等,需要考據(jù)佐證的史料,指經(jīng)過后人對一手史料的運用所作出的解釋、詮釋及研究。例如,清末的百日維新運動中,康有為、梁啟超的奏章是有時間標注的,所以我們能從中確定該史料的時間,進而可以確定該史料是一手史料,更具有權(quán)威性和說服力;而后人對這一歷史事件進行說明解釋,例如歷史教科書中對百日維新的過程、結(jié)果進行敘述,是在一手史料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概括,會受到時代大環(huán)境的要求與影響,不免又雜入敘述人的個人情感色彩,不能直接反映出真實的歷史原貌,所以屬于二手史料,二手史料也具有史料的價值,但是使用時要慎重。
其次,要確定史料的作者和與所研究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了解史料的作者是誰,及其與所研究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辨別史料的可信程度有很大的幫助。一般來講,距離所研究歷史事實越接近的史料作者越容易獲得別人不容易獲得的資料。例如,裕德齡公主長期在慈禧太后身邊伺候,所以,她留下的關于對慈禧太后的回憶就為后世研究慈禧太后提供了許多的信息,她的著作《慈禧私生活回憶錄——我在太后身邊的兩年》便是歷史學家研究慈禧的重要參考資料。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若作者與研究對象太過于接近,往往會牽涉到許多利益關系,從而影響史料的真實情況。例如清末的百日維新運動失敗,康有為等人逃到海外,將失敗的原因都歸于慈禧太后,在對慈禧太后的描述上自然會多一些敵意與扭曲。注意到這些,才能辨別出史料的真?zhèn)巍?/p>
3.2 解讀史料,分析歷史問題
解讀史料,筆者認為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即解讀什么;怎么解讀和為什么解讀。首先“解讀什么”不是簡單的閱讀和翻譯史料,而是在閱讀和翻譯的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知識進一步整合理解史料,能對史料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識。
其次,要知道怎樣解讀史料,大多數(shù)人多少都接觸過一些歷史知識,或是因為興趣聽過歷史故事,或是了解歷史上的大事件,但這還僅僅只是基礎,要通過歷史事件看到其背后的真正意義,這就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理性去分析??梢酝ㄟ^信息提取、要點概括、批判理解這三個步驟來解讀史料。信息提取,是指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要注意提取相關信息,比如史料中的時間、地點等,要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要點概括,是指在信息提取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再次篩選,也可以說是提取有效信息,這有利于直奔史料的主題;批判理解,在解決歷史問題時,向來強調(diào)批判性思維,要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這就要求要堅持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最后,要知道為什么解讀,胡適曾說過“為學術而學術”,強調(diào)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教育,不應該過于功利化。我們閱讀史料總是會有一定的目的,或是以史為鑒,或是以史明智明德,但都不是單純地閱讀史料,如若只是單純地識記、機械地背誦,便失去了讀史的本意,也不是學習的本意。
3.3 運用史料,論證歷史觀點
歷史學科教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它的間接性。歷史具有一去不復返性,不能進行直接的原狀式的展現(xiàn),也不能進行直接的接觸等,所以需要我們運用大量的古人及前人有意或無意留下的史料來盡可能地還原歷史,只有經(jīng)過證實了的歷史知識才是具有意義的。我們依據(jù)我們已有的相關知識,通過分辨和篩選、解讀和理解可信度較高的歷史史料,然后把史料作為證據(jù),對歷史結(jié)論、歷史評價等進行實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練就學習歷史重視證據(jù)看重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例如,同是對商鞅的評價,但是不同的人對其評價卻是大不相同。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
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商鞅的負面評價多一些,認為商鞅天性刻薄、少恩,認為他當初游說秦孝公是憑借著虛飾的浮說,而不是他自身的資質(zhì)。懲罰、刑罰他人足以證明其少恩、刻薄,并且他所著著作與他本身的作為大相類似??梢姡抉R遷對商鞅的評價并不高。但對觀點的論證需要特別注意證據(jù)是否充分,僅憑司馬遷一人的說法和觀點還不足以證明,在論證歷史問題時,需要選擇不同的史料來對觀點進行論證。
材料二:
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詠商鞅詩》
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對商鞅的正面評價,認為商鞅很講信用,重信譽輕金錢,所以能很好的管理百姓,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國方略,可見王安石對商鞅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上述兩則不同的史料是對同一歷史人物所進行的評價,但觀點卻完全相反。想要辨別其中觀點,就需要對史料進行論證,加深認識,使得論證更具有邏輯性,得到自己的認識。
“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學生歷史學習應該具備基本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也是歷史研究的必備品質(zhì)。除了本文提到的史料實證的內(nèi)涵、重要性、應用外,史料實證的培養(yǎng)策略也應該得到歷史學家和歷史教師們的重視,尤其是歷史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對學生運用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 趙亞夫.國外歷史課程標準評價[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朱天琦.高中學生文字史料解讀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4] 王巧琴.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教學研究,2016.
[5]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