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馳
【摘要】小學古詩教學一直都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的能力也都需要培養(yǎng),因此對于古詩這類難度較大的內容不能夠很好的理解和分析。為提高小學教學中古詩教學的教學質量并提高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能力。本文將對小學古詩教學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述,使古詩教學中充滿詩情畫意。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充滿詩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6-0074-01
古詩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掌握一定教學方法,以此來幫助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對于小學生來說,把古詩教學變得更加具有詩意無疑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本文將對如何讓小學古詩教學充滿詩意這個話題展開分析和討論。
一、教師引領:教師要有詩般情懷
對語文課堂的最高贊美應當是:“就像一首詩!”詩是語文課堂的生命,是語文課堂的本體。而詩歌教學更應該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這個特點,老師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中所起到的作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閱讀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詩意。同時老師還要要做到使自身充滿詩意,創(chuàng)建一個蘊含詩意的課堂。作為教師,在對古詩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善于挖掘文章中的詩意,通過合適的表達方式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融情入景:把學生“代入”詩境
1.通過古詩詞中的景物描寫將學生代入詩境
古詩教學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要對詩句背后的所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意蘊進行分析。那么,就需要老師能夠抓住詩詞之中的景象,將學生從課堂帶入到詩境之中。老師要能夠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通過適當?shù)穆?lián)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寫出了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就需要通過文章中的景物描寫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景象當中,通過就情景的描述,把文章中所包含的情緒具體化的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仿佛能夠感受作者正在山中漫步,又仿佛能夠看到作者心中的感嘆。
2.通過對同類古詩詞的聯(lián)系將學生代入詩境
古詩的表達形式與普通的文章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對于情感的描寫和表達也較為委婉和含蓄,通常都會通過一定的手法來比喻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因此,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就尤為的困難。老師在古詩教學中可以通過對中心思想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較為相似的文章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對古詩詞的已經(jīng)進行分析和想象。例如朱熹的《春日》一詩,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訪”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叭f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這首詩對于情感的表達方式較為委婉,因此在教學中也更加的困難。老師可以通過同類古詩詞的比對,使學生通過聯(lián)想而而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之中。
3.通過對古詩詞中人物的背景分析將學生代入詩境
一些作者的詩詞中并不會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而是通過一些相似的景象和事件進行影射,以此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作于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xù)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老師可以通過對古詩詞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和敘述,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體會作者當時那種喜悅的心情,進而將學生代入到詩詞的意境之中。
4.通過對古詩詞角色的體驗將學生代入詩境
古詩詞的寫作一般是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或書法心中的苦悶。老師可以在學生完成詩詞賞析后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讀,讓學生以作者或詩詞中任務的身份對詩詞進行朗讀。如《登鸛雀樓》中,學生能夠通過想象體會到作者登樓后所看見的景色,感受到波瀾壯闊的黃河之水。這種如同身臨其境的感受能夠很好提高課堂上的詩意。同時,這也能夠是學生更好的對作者的想法進行理解,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對詩詞的了解更加深刻,從而更好的融入到詩詞的已經(jīng)中體會詩詞中所包含的深意。
三、詩意拓展:啟發(fā)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詩”
語文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美,探尋美。詩歌教學需要學生通過品味感悟去領略詩歌的內涵。生活是美好的,用一個好的心態(tài)曲面對,那么生活將是一首美好的詩篇。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老師要啟發(fā)學生領悟生活中所包含的詩意,使學生的生活中充滿詩意。另外,老師也要領導學生對生活中的詩意進行領悟。
小學生的智力仍在發(fā)育當中,面對各種問題還需要老師和家長的不斷引導。例如楊萬里的《小池》一詩,捕捉了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都是生活中經(jīng)常能見到的,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景物與古詩詞中的描寫進行對比,以此來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與詩意。使學生能夠通過真實的事物對文章中的意境和情景進行聯(lián)想,幫助學生快速正確的理解詩意與詩境。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學也是其中一項。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名傳千古的絕句。作為一個現(xiàn)代的中國人,我們應該不斷地發(fā)揚中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孩子的文學氣息,加強孩子的文化底蘊。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則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本文對古詩教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更是對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學生代入到詩境當中進行了重點的分析。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古詞,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芳芳,安晶.論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2).
[2]胡華琴.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滲透[J].教育科研論壇.2010(07).
[3]李慧.試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jīng)貿.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