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銘?張嬈?陳嘉馨?李慧
摘要: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為了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共享,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在國家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基礎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又投入巨資在各高校打造資源共享課實時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不出校門就能學習其他高校的課程提供了便捷的條件。這些工作的完成都為各高校間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建設;應用研究
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是指在各所專業(yè)互補性高等院校之間借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搭建的教學管理平臺,充分運用高質量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本校不出校門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學其它院校的相關課程,嚴格依據開課院校的考核要求進行學習并修得學分、經相關學校審核后給予認可的一種全新的教與學的管理模式??缧P拮x與學分互認項目的開展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協作院校的優(yōu)勢教學資源的應有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優(yōu)勢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運用他校的課程彌補本校課程,這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學到在本校無法學到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另一方面,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使得教師通過交流和互訪,學到先進的教學方法,為開展院校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提供便利條件。
一、實施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意義
一所高校的優(yōu)勢教學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各高校間的合作就成為了彌補這種缺陷的一個必然選擇。每所高校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優(yōu)勢專業(yè)和優(yōu)勢課程,將這些優(yōu)勢課程的資源運用在在線學習平臺對其他院校的學生開放,這不僅能夠解決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而且也避免了相同課程重復建設的問題,這也是實施跨校修讀、學分互認、真正做到優(yōu)勢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這一項目的真正意義所在。
當然,在我們實施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學分如何互認。學分是用來計算學生學習份量的一種單位。一般情況下,學分應根據學生學習某一門課程的時間和難度折合為一定的分值,當學生按規(guī)定要求學完該門課程的全部內容并通過考試達到要求,就獲得了相應的學分。實施學分互認項目,選學修讀協議中約定的其它高校課程的學生,在學完協作院校課程之后,只要通過了協作院校的該門庫存的考試,當然就獲得了該門課程的學分,而且這個學分在協作院校之間是相互認可的。因此,實施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打破了過去各高校間的各自獨立、自成一體的封閉狀態(tài),為學生跨校選課提供了方便而快捷的途徑。
二、高校間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實施模式與辦法
(一)高校間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實施模式
就目前已開展的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來看,其具體的實施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模式是課程建設方將優(yōu)勢課程資源建設完成,由使用方高校根據本校學生的選課意愿和要求確定所選課程,然后與課程建設方的相關任課教師共同組建教學指導團隊,共同完成課程的全部教學過程。課程使用方需要安排專門的導學教師輔助課堂講授課程內容,包括結合課程建設方完成的視頻授課內容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帶領同學討論課程中的某些重要內容,布置和批改學生作業(yè),檢查學生的視頻觀看進度以及適時解答學生的問題等。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平時成績—由網上教學管理平臺根據學生觀看視頻課程的時間長短、線上提交作業(yè)情況以及參與線上課程討論等內容而產生;另一個是期末成績—采用閉卷答題方式,由課程建設方根據該門課程的考試大綱確定期末閉卷考試題,選課學生答題后評定卷面成績。這兩個部分的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折合形成最終的總成績,由課程建設方和使用方共同認定成績和學分。
第二種模式比較簡單,具體做法就是課程建設方高校將優(yōu)勢課程資源開發(fā)完成后置于網絡平臺,課程使用方高校的學生直接通過教學管理平臺實現在線觀看、在線修讀和在線考核,全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統(tǒng)統(tǒng)在網上平臺中完成。選課學生的學習成績由課程建設方出具,課程使用方予以認定。
(二)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的實施辦法
在課程開始前,課程的建設方與使用方的相關人員及時取得聯系,按照所選課程內容及雙方實際情況,商討確定教學進度安排、教學內容、考核方式、成績構成等教學過程各要素,并共同制定所選課程的教學大綱,準備教學材料,熟悉在線學習平臺使用方法,做好課程開課準備工作。開課后,由課程使用單位組織本單位學生進行選課并具體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面對面的交互與交流大大減少,采用Email、QQ、微信等各種實時的、非實時的、網上的、網下的形式,建立起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信任并保證聯系上的暢通性,保持教學支持系統(tǒng)暢通無阻,隨時進行解答疑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適時布置課后作業(yè),通過作業(yè)的完成和單元測試督促學生學習,幫助學生牢牢掌握知識點,并借此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課程導學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平臺跟蹤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作業(yè)完成以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考核、考試情況,及時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組織授課教師到課程使用單位進行面授,及時了解學生的總體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學習,并考察跨校修讀項目實施的效果,然后針對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完善。
認真布置期末考試的命題工作,并嚴格控制命題質量。試題的題型豐富,難易度、題量適中,側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的應用—以《基礎會計》為例
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實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極為快捷、直通的學習平臺,學生不用出校門就能學到其它高校的優(yōu)勢課程,對于某些難以理解的課程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反復學習,也給每個同學留下了對某些課程內容進行充分的思考和仔細消化的時間和空間,毫無疑問這必將能夠大大的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的實施,對課程建設方和使用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課程建設方而言,要密切與使用方的聯系與溝通,隨時更新課程資源,對使用方提出的問題及時反饋等;對課程使用方而言,要做好學生學習過程的各項協調工作,適時細致安排學生的導學等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以下以東北財經大學的《基礎會計》課程為例,了解跨校修讀學分互認課程的應用過程。
《基礎會計》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既有特定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又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是學習其他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必備基礎。在遼寧省普通高等學??缧P拮x學分互認政策的指引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迎來了新的契機,在不同大學(大連工業(yè)大學、沈陽工業(yè)大學、渤海大學等)中進行《基礎會計》課程資源的共享,從而使該課程在更廣闊的層面上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在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過程中,《基礎會計》教學應使得選學東北財經大學《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生們在浩如煙海的會計學知識中,不受初學會計所制,不受無實際工作經驗所約,不受未能親臨東財校區(qū)學習《基礎會計》課程所影響,通過跨校修讀課程這種新生的授課方式,接受東北財經大學《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體系和授課方法,領會東北財經大學《基礎會計》課程多年積淀的會計精神,從而實現對深奧的會計知識有明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把握,在初涉會計領域之時,對會計方法和會計概念在廣度和深度上有所見解的教學應用。與傳統(tǒng)的師生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同,《基礎會計》課程的跨校修讀學分互認的具體實施過程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包括課下運用平臺資源學習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課堂運用靈活多樣的研討方式,最終達到實現《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策略與方法如下: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基礎會計》的興趣
興趣是邁向知識殿堂的第一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樣是跨校修讀《基礎會計》教學的關鍵。教師教的興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對于主講教師而言,對《基礎會計》課程內容的把握必須全面、深刻、前瞻而又務實。也就是說,導學《基礎會計》課程,只掌握《基礎會計》課程本身的內容還遠遠達不到要求,還須學習與之有密切聯系的《中級財務會計》、《稅法》、《經濟法》、《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相關知識,為學生興趣的發(fā)展提供拓展的空間。要達到激起學生學習《基礎會計》興趣的目標,需要上好導學的第一堂課,通過這第一堂課讓學生對《基礎會計》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同學們對《基礎會計》課程的好奇心、求知欲,為同學們以后步入會計殿堂打下牢牢地基礎。在隨后的輔導過程中可以增加關于會計職業(yè)、會計準則制定、會計學科體系等方面的內容,如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稅務等課程之間的關系的探討等內容。使學生對會計學科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避免單純學習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枯燥性,從而對會計課程產生濃厚興趣。
(二)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基礎會計》跨校修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功能從 “教”向“導”轉化,教學理念上應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把學習者放在重要的位置,關注學生的需求、感受和體驗。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以“主體”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導學教師需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安排觀看視頻課程內容的時間,適時提醒同學們的學習進程,預約并告知與教師溝通的時間,督促學生參加小組討論。教師還要恰當地設置線上、線下與課程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同學們自主思考、自發(fā)討論和獨立歸納總結,從而提煉知識點;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采取分小組研討等方式,每個學生都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有機會進行思考、發(fā)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通過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互動、聯系與交流
《基礎會計》跨校修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之間面對面的交互與交流大大減少,這樣可能會使有些學生產生學習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產生影響。因此,導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聯系與交流是必需的,可以采用實時的、非實時的,網上的、網下的等各種形式,建立起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信任并保證聯系上的暢通性?,F在常用的Email、QQ、微信等等,都可以使師生間的聯系方便快捷,教學支持系統(tǒng)保持暢通無阻,教師就在身邊,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聯系上教師,解答疑惑。
(四)重視案例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
《基礎會計》課程是學生的第一門會計專業(yè)課程,講授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作為初次接觸會計的同學來講,其中很多會計或經濟上的專門術語比較難于理解。因此,在跨校修讀的學生學習新知識前,可以安排學生閱讀一些經典案例或總結經濟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等方式作為新知識的鋪墊,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新知識的內容?!痘A會計》的教學過程中切記平鋪直敘或照本宣科,而是多以案例、特別是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論,才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
(五)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基礎會計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痘A會計》跨校修讀教學中,導學教師應積極把握在線學生的心理,利用網絡教學,為學生在線展示各種發(fā)票、單據等原始憑證,收款、付款、轉賬等專用記賬憑證,通用記賬憑證,各種各樣的賬簿以及報表等,豐富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感官上的體驗,既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基礎會計》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使得基礎會計的學習不再枯燥,變得具體而生動形象,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六)提倡實驗教學,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會計專業(yè)課程都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應用型,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也更應該強調實踐環(huán)節(jié)?;诖?,我們在實施《基礎會計》跨校修讀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始終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求課程導學教師務必處理好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書本知識和實踐動手之間的關系。對此,可以充分利用網上實驗室的功能,使學生在模擬的會計環(huán)境中,增強對從課堂課本中所學到的會計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和領會。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企業(yè)實習基地的建立,拓寬學生社會實踐渠道,使選學《基礎會計》課程的同學能夠在真實的會計環(huán)境中,感受和從事會計工作,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從而避免了學會計眼高手低的弊端。
(七)適時布置線上、線下作業(yè)
會計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僅靠書本的學習是不行的,必須結合合理的作業(yè)布置,才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在《基礎會計》跨校修讀教學中,通過作業(yè)的完成和單元測試既可以督促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牢牢掌握知識點,并借此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可以成為跨校修讀教學效果評價的一種及時的反饋機制。導學教師應充分運用總結分析、點評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及平時測試結果,讓學生及時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督促學生改進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并提供恰當的幫助。
四、跨校修讀課程建設和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zhàn)略主題,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通過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的方式,盤活現有高等教育資源存量,挖掘我省高等教育資源的潛力,推進我校《基礎會計》課程建設深入發(fā)展,發(fā)揮培養(yǎng)會計人才主渠道、主陣地的最大作用,鞏固并提高我?!痘A會計》課程的建設水平,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會計專業(yè)與其他專業(yè)全面發(fā)展的管理人才。跨校修讀學分課程建設和應用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第一,注重合理安排教學管理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有兩項工作要做好:一是做好課程選擇,要清晰的明確本校學生要選擇的具體課程內容,要考慮學生的愿望要求。二是授課內容的及時更新,高等學校的教育應始終走在學術領域的前沿,因此,課程的使用方與課程的建設方應共同關注課程內容的更新。
第二,教材選用上的差異。課程使用方在選課過程中必須注意課程建設方在建設中所依托的教材,雙方應盡可能在選用教材方面達成一致。
第三,關于期末考核。按照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實施的相關要求,為避免試題泄露,雙方應安排在同一時間進行期末筆試并使用同一套試題,由建設方統(tǒng)一出題,但在實踐中雙方由于不同高校教務管理的差異,往往導致雙方在考試安排進度上的不同步,需要雙方的良好溝通與協調。
第四,關于課程平臺建設??缧P拮x與學分互認對于第三方平臺建設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否則將會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缺課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不能很好地進行監(jiān)督,這就要求平臺的設計更加人性化,做到既方便教學管理,又能夠隨時進行技術更新。
五、跨校修讀、互認學分課程的未來發(fā)展
通過啟動跨校修讀學分互認項目,使高校在校學生有機會不出校門而修讀到本校未能開設而又感興趣的課程,拓展其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yǎng)及文化品位。在跨校修讀學分項目進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相信通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chuàng)新,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更好地實現精品資源公開課的跨校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我國各高校間實施跨校修讀與學分互認項目,已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在線跨校修讀學分,突破了地域、校際限制,實現了校際間專業(yè)優(yōu)勢互補,激活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互用與共享;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受地域限制的局限性,使得全國各高等院校之間的優(yōu)勢課程資源的互補與共享成為可能,這是順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所做出的積極有益的嘗試,也必將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紀常鯤,馮文艷,紀常虹.“‘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讀學分的研究與實踐—以遼寧省大學生跨校修讀學分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
[2]楊天明,楊天舒.“基于‘互聯網+理念的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調整與完善”[J].現代教育管理,2015.
[3]吳爽.“高校資源共享背景下的跨校修讀學分互認”[J].理論觀察,2015.
[4]羅菲.“對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項目的思考—以‘財務管理課程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5]劉眉.“高校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學分互認制度探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中國內部控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