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教育新思維:地方教育與地方感

2017-10-20 21:37洪如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9期
關鍵詞:教育學建構意義

[摘要]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論,說明“地方”概念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探討“地方”概念的意義;第三部分說明以“地方”為出發(fā)點,如何形成新的教育觀點、思維與探索教育實踐的可能。

[關鍵詞] 地方 地方教育學 地方感 地方性

為何以“地方”為起點

為何以“地方”為重新思考和檢視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基礎呢?“地方”不就是個平凡無奇的日常用語嗎?正如許多研究者(Casey,1998,2001;Greenwood,2003,2010;Hung&Stables,2011;Malpas, 1999;Relph,1976;Smith&Sobel,2010)所說,“地方”是個貌似平凡實則涵義豐富的語詞,因為人不是生存在空洞的宇宙之中,而是存在于某種地理因素、環(huán)境元素、空間架構之中,因此,從多元的語用脈絡中,我們可以找到有助于人們重新理解環(huán)境的“地方”。

“地方”概念之探討

在此,我們檢視幾位重要思想家關于“地方”的定義。加拿大學者David Greenwood(2003)將“地方”分為五向度:知覺、社會學、意識形態(tài)、政治、生態(tài)。人們對于“地方”的理解包括上述五個相互影響的面向,“知覺”面向偏向于個體與地方的關系,個人感受某個地方,通過身體各種感官如眼、耳、鼻、舌、身與地方互動、理解,并建構該地的意義;而其他四個面向則傾向于從群體角度看待人與地方的關系,包括某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習俗、宗教、傳統(tǒng)等因素。這些復雜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相互融合,成為在特定地方的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地方”的意義涵攝復雜多元因素與復雜面向,也揭示出人與地方相互建構、相互依賴的關系。Greenwood提及的第五個生態(tài)面向更具特殊意義,但是這一面向最常被忽略。地方的生態(tài)面向意味著,理解“地方”應納入自然生態(tài)因素,并將非人類的存在納入考慮,包括生存在同一地方的動植物生態(tài)系統(tǒng)與自然環(huán)境因素。

美國哲學家Edward Casey(2001,684)曾指出:“沒有地方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也沒有地方”,這個洞見相當重要?!白晕摇钡奶剿饕幌蚴墙逃龑W者、人文學者與哲學家的重要課題,但是探討“自我”通常集中在文化、道德、倫理或藝術向度,忽略了空間或環(huán)境因素。我們通常認為,“自我”只跟“人”有關,即與其他人的互動影響“自我”的內(nèi)涵,但是生活的環(huán)境或空間,則可能與“自我”無關。Casey指出,前述觀點是有缺失的,環(huán)境、空間或地方是自我生存不可或缺的向度,每個個體都必定生存在某個場域之中,這個場域的空間或地理因素會在無意之間滲透、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個體,進而影響個人的自我建構與認同?!拔沂钦l”這個問題其實隱含著一個重要問題,即“我在哪里”(Hung&Stables,2011)。Casey(2001)認為,“自我”其實是“地理我”(geographical self)。人與環(huán)境的長期互動產(chǎn)生“慣性”(habitus),而“慣性”是“自我”與“地方”交會互動的中介,具體是指生活于特定地方的人們經(jīng)過長期實踐產(chǎn)生的一種行動傾向與習慣,居民“內(nèi)化了地方上的特性”而產(chǎn)生慣性。Casey通過Bourdieu的“慣性”概念來說明,“地方”是人們自我的一部分,當人們的自我在時空中不斷更新改進,也不斷與地方互動之時,會將地方環(huán)境的各種因素融入自我。

加拿大人文地理學者Edward Relph(1976)則提出一個相當具有意義的概念——“地方感”(sense of place),當人們與地方有真實、深刻、長久的互動,人們在這樣的互動關系中,對地方產(chǎn)生出深沉豐厚的情感與思想,包括認同與歸屬,那么,這個地方對于人們而言就是一個具有深度真誠(authentic)“地方性”(placefulness)之處。

綜合各種觀點,筆者認為,所謂“地方”并不是任意的場地或空間,而是對個體具有獨特意義的所在。某個地方對于某人具有特殊意義,是因為個體與這個地方有深刻的、真實的互動。對于個體而言,當一處地方讓個體產(chǎn)生歸屬感、安全感、依附感、參與交融等情感,這個地方對個體而言就具有了“地方性”(sense of place,placefulness)。這樣的地方才叫做“地方”,并對于個體而言具有豐富的“屬真性”(authenticity)。總結(jié)來說,本文所說的“地方”意指“有地方感的地方”(a placeful place)(洪如玉,2016,86)。

正如上文所述,“地方”不是泛指一般的地方、場所,也不是Lefebvre(1991)說的抽象空間,而是指對于個人“具有獨特意義的所在”,如家、學校、童年游憩的綠地、某個公園、某個湖泊或山脈等。這棟建筑、這片綠地之所以能被稱為“地方”,是因為此地對于個人具有特別的意義,這種特別的意義在于個人的“重要生命經(jīng)驗”(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就發(fā)生在這個場域。

基于“地方”之新教育學思考

清楚了“地方”的基本意涵,接下來進一步思考的就是“地方教育學”的意義。“地方”包括人為或人造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如上述Greenwood將地方分為五個向度,涵攝了個體的知覺,群體的社會文化、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脈絡,還有自然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人與地方的多面向互動,人的自我認同在此過程中逐漸建構發(fā)展,而人們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影響、改變、改造地方或?qū)Φ胤竭M行保存、保育。在此,筆者想探討兩種環(huán)境的地方教育學的實踐,一是人造環(huán)境,二是自然環(huán)境。

人一般生活在人為環(huán)境之中,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接觸真正大自然的機會少之又少。如果我們同意Casey(2001)所言,地方會影響甚至形塑人的自我,那么,人為環(huán)境也會在無形中形塑了人的自我。Relph(1976)曾經(jīng)指出,現(xiàn)代建筑景觀所產(chǎn)生的“乏地性”的地方,包括下列五種特色:1.“導向他方的地方”(other-directed places)。受旅游文化影響、為迎合觀光客需求的建筑物或區(qū)域規(guī)劃,這些建筑與當?shù)氐淖匀簧鷳B(tài)或人文環(huán)境全然脫節(jié),只是一味追逐時尚流行;2.“迪斯尼化”(disneyfication)。一種讓人們脫離現(xiàn)實的人造、奇幻、想象的樂園化空間,如迪斯尼樂園等;3.“博物館化”(museumisation)。一種刻意仿古的歷史性建筑規(guī)劃;4.“未來化”(futurisation)。地方的未來化可說是迪斯尼化的一種,與上述博物館化恰好相反,博物館化關注過去,未來化則充滿各種對未來的想象、對科技發(fā)展或太空探險的美好愿景;5.“郊托邦”(subtopia)?!敖纪邪睢笔侵脯F(xiàn)代都市郊區(qū)地區(qū)的空間,它混合了他方導向、商業(yè)化與迪斯尼化的特征。Relph之所以提出“郊托邦”,是因為在北美地區(qū),大多數(shù)中產(chǎn)白領階級居住的高級社區(qū)建在都市的郊區(qū),形成一個不同于都市中心的區(qū)域。當然,這不一定適用于其他國家(洪如玉,2013)。這些受到現(xiàn)代科技影響所構筑出的新型地景,可能有趣,但是卻缺乏生命力。人們可能會想去一探究竟?jié)M足好奇心,但卻很難對其產(chǎn)生認同或歸屬感。換言之,這種地方不會被當作“家”。endprint

我們把焦點轉(zhuǎn)向自然環(huán)境的“地方”?,F(xiàn)代人可以在都市中的公園或保留地、郊區(qū)、鄉(xiāng)間的溪流、農(nóng)田與林地等處,接觸到自然的“地方”,動植物等非人類生命的孕育與成長,代表著地方的自然因子,與其互動也能培養(yǎng)出居民對于自然地方的地方感與認同感。然而我們面臨的事實是,自然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而且多數(shù)人對于環(huán)境問題仍抱有消極的、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如南美洲雨林被大量砍伐,北極冰層融化、鄉(xiāng)間麻雀與溪流中魚蝦的大量減少等,人們對于身處周遭地方中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視而不見。然而,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關切,應源自對周遭地方的敏銳感受與真誠關懷,這正是培養(yǎng)“地方感”,也是地方教育學的基本目標。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三點地方教育學的具體建議:

1.關于人格培養(yǎng)與自我認同?;谇笆隹芍暗胤健笔侨烁衽c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地方特有的語言、文化、習俗、傳統(tǒng)、記憶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個人成長經(jīng)驗,因此“地方”也可說是某種潛在課程。有時,潛在課程對于人格與自我認同培養(yǎng)的影響力甚至大于顯性課程。如人格教育或道德教育非常重視某些重要的普遍價值或德目,如大方、尊重、公平、孝道、勇敢、慈善、正義等美德,但“地方”才是落實并促成價值或德性內(nèi)化于人格的真實脈絡,如果學生在教科書里學到諸多價值或德行,與真實生活情境的經(jīng)驗不相符,學生學到的價值或德行就可能淪為口號,無法產(chǎn)生真實的教育意義。再如教師期待培養(yǎng)學生尊重大自然的素養(yǎng),但是學生的地方經(jīng)驗卻是充斥污染或廢棄物、山林濫砍而無人聞問的環(huán)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教育對于學生就無法產(chǎn)生深刻作用。因此,如何建構一個讓價值或德性得以落實的地方,在人格教育上意義重大。

2.關于課程規(guī)劃。課程編制與編纂教科書也應注意“地方”蘊含的各種文史民俗與生態(tài)自然元素,不同區(qū)域、環(huán)境的課程除傳授共同的基本知識之外,還應具有特殊性。教科書編定主要是部定課綱,適用于全國學生,缺乏對地方的各種元素的具體描述。在部定課程的架構下,融入地方的特殊文化特色與自然生態(tài)議題,將課程編制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這不但符合學生的具體生活經(jīng)驗,也更有助于地方文化傳承與培養(yǎng)學生關懷周遭自然生態(tài)的態(tài)度。

3.關于學校具體環(huán)境規(guī)劃與建設。地方教育學主張,學校規(guī)劃的具體實踐可與戶外教育、服務學習、社區(qū)教育、環(huán)境教育連結(jié)。學校并非孤立于社會的單位,而是社區(qū)的一部分,因此應與地方、社區(qū)結(jié)合。所以,學校教育不應該僅僅限于教室與校舍里,學校建筑以外從校園到社區(qū)都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就此而言,學生到社區(qū)進行戶外教育、服務學習,或到學校外的自然野地進行環(huán)境教育,都可視為地方教育學的實踐。在建筑與環(huán)境規(guī)劃上,學校應擺脫圍墻的局限。學校與地方是一體的,圍墻將學校與地方分割開來,以往學校在規(guī)劃過程中常為了安全因素而筑起高墻,事實上,這反而可能造成學校教育與社會的隔離,忽略學生具體真實經(jīng)驗的缺陷。

最后,當人們能夠理解并感受自身與身處的自然環(huán)境(包括一般環(huán)境中的自然元素)之間的關系,人通過與周遭的互動,也會深刻地融入自我并形塑自身的未來以及后代子孫的未來,人們對周遭環(huán)境就會更重視、更在意、更有感觸,也更能激發(fā)出守護與保育身處環(huán)境的熱誠與期待。如,我們一般最為在意的地方應該是自己的家園、家鄉(xiāng),“家”通常是最具“真誠地方性”之處。如果我們能夠培養(yǎng)守護家園的情感、知識與行動,并將此種感受與理解轉(zhuǎn)移或擴大到其他地方,“地方”不僅止于自己的原生家園,也可能將新地方建構為家園。因此,無論是人為環(huán)境或自然環(huán)境,倘若該處對我們而言具有真誠地方感,我們對其有認同與歸屬,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成為“家”。將街道、都會、公園、鄉(xiāng)野、山林、海港視為家,就可能促使人們將愛家、護家、持家的感受與實踐施展于不同地方。Greenwood(2010)曾指出,守候地方就包括重視與保護地方上的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與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換言之,地方教育學的目標是重新深度檢視自己身處之處,重新理解自己與地方的關系與意義,了解地方特色,尊重地方文化與自然生態(tài),在此基礎上可建構具有人文生態(tài)關懷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編輯 李剛剛

參考文獻:

[1]洪如玉.“地方”概念之探究及其在教育之啟示[J].臺灣:人文社會學報,2013,9(4):257-279.

[2]洪如玉.從地方教育學觀點探討跨議題融入之課程與教學[J].臺灣:課程與教學,2016,19(2):83-102.

[3]Casey, E.The fate of place: a philosophical history[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4]Casey, E. Between geography and philosophy: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in the place-world[J] Annu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1,91(4):68-693.

[5]Greenwood, D. A. Foundations of place: a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place-conscious education[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3,40(3):619-654.

[6]Greenwood, D. Place-based education: Ground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in geographical diversity[M]. // Smith, G. A. & Sobel, D. (Eds.), 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schools, New York, NY: Routledge,2010:137-154.

[7]Hung, R. & Stables, A.Lost in space, located in place? Geo-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chool[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11,43(2):193-203.

[8]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Blackwell: Oxford,1991.

[9]Malpas, J. Place and experience: A philosophical topograph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0]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UK: Pion,1976.

[11]Seamon, D. Lived bodies, place, and phenomenology: Implicaitons for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J].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environment, 2013,4(2):143-166.

[12]Smith, G. A. & Sobel, D.Place- and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n schools[M]. New York, NY: Routledge,2010.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育學建構意義
究教育學之理,解教育學之惑
——《教育學原理研究》評介
實踐—反思教育學文叢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建構游戲玩不夠
教育學是什么科學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例談
詩里有你
辉南县| 视频| 时尚| 杂多县| 青海省| 徐闻县| 宝鸡市| 分宜县| 涟源市| 托克逊县| 广德县| 确山县| 吴忠市| 砚山县| 广汉市| 英德市| 周口市| 大安市| 新乐市| 仁寿县| 信阳市| 青浦区| 繁峙县| 宜良县| 海阳市| 科技| 义马市| 西城区| 上饶市| 波密县| 宣化县| 镇安县| 彩票| 巴林左旗| 信宜市| 陇川县| 大庆市| 济阳县| 新昌县| 阿瓦提县|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