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闡述影視資源融入該課程的教學優(yōu)勢,提出通過課前精心篩選和技術加工、課堂精心組織以及課外充分利用影視資源等措施將影視資源有效應用在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
【關鍵詞】影視資源 高職高專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C-0120-03
當前,視覺文化不僅震撼著人類的視覺神經,也豐富著現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對視覺文化時代審美變異所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以圖像為基本構成元素的影視資源已廣泛運用于各課程的多媒體教學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也不例外。如何在視覺文化背景下,針對當下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在多媒體教學中與時俱進并合理有效運用影視資源,已成為該課程教學改革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目前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職高專院校語言文化教育類開設的一門基礎課,是語文教育(小教方向)的主干必修課程。近年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和我國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高專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其中包括學科地位被削弱、課時壓縮、生源質量下降、教材不配套、學生學習不樂觀等問題,嚴重阻礙課程的健康發(fā)展?!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120年)》要求:“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教育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和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并指出要“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這就要求各高校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還有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針對目前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困境,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影視資料應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
二、影視資源在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本文的影視資源泛指電影、電視劇以及各類電視節(jié)目的相關視頻資料,特指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現當代作家的訪談節(jié)目、傳記片和相關作品的解讀視頻等。影視資源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有其獨特作用。
(一)優(yōu)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它可以使學生學習變得積極主動。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普遍存在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滿堂灌”的方式來傳遞教學內容,這種拘泥于“告知式講授,接受式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體性、主動性得不到體現,學生常常感到乏味枯燥,加上對文本的生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課堂現象。心理學家特雷奇勒(Treicher)通過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影視資源融入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多媒體教學中,是視覺、聽覺的有效結合,它將文字、圖片、影像及其聲音有效結合起來,以直觀、深刻、豐富的畫面感代替?zhèn)鹘y(tǒng)的文字描述,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感官功能。在課堂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動感的畫面將歷史場景和原貌生動呈現在學生面前,將其與文本講解有效結合,能夠避免抽象空洞的文字展示,也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審美閱讀興趣。目前,各高職高專院校開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文學史與作品選兩大部分。對于學生而言,由于年代久遠和時代變遷,他們對那時期的歷史有一種無法逾越的隔閡感,對作品更是難以形成共鳴。而影視的藝術性恰恰是契合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特別是年輕一代。研究表明,“‘形象文化(電影)要比‘文本文化(小說)更能迎合青年人的口味”。因此,充分利用影視資源,不僅達到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也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要我看”變?yōu)椤拔乙础?,?chuàng)設出良好的樂學情境。
(二)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F今影視資源題材豐富,一些名家名作(小說、話?。┐蠖嘁驯慌臄z成影視作品,如《阿Q正傳》《子夜》《雷雨》《青春之歌》《圍城》《紅高粱》《長恨歌》《白鹿原》等,還有如《百家講壇》《藝術人生》《子午書簡》《文化大百科》《品讀》等講座式節(jié)目、訪談節(jié)目、傳記篇或文化類電視欄目都有對于作家人生故事、作品進行詳細解讀,教師可篩選剪輯后利用相關影視資源作為課堂輔助內容,或課外作為教學補充。不僅可以彌補教材缺陷、課時壓縮、學生閱讀量不足等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
(三)突破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影視具有視聽兼?zhèn)?、聲形并茂等特點。在課堂上利用影視資源的直觀性、形象性、可視性等優(yōu)勢較為真實再現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情景,彌補語言和文字抽象化的缺陷,化難為簡,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時代文化特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對重難點的突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授曹禺的《雷雨》時,為了讓學生通過戲劇語言更好揣摩人物心理變化和把握人物復雜的個性,播放話劇《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認前對話片段。對話中,周樸園多次問及魯侍萍的真實姓名時的用詞和語氣各有變化:“你,你貴姓;(呻吟)無錫是個好地方;(抬起頭來)你姓什么;(突然立起)你是誰;(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這些詞和語氣通過視頻中演員的表情、語言、動作等方面鮮活生動的演繹,把周樸園從“疑慮—懷念—驚愕—緊張—慌張”的心理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學生自然很快理解周樸園性格的復雜性,有效解決了教學重難點。
(四)提升文學綜合能力,培養(yǎng)實踐人才。王衛(wèi)平在《師范大學文學課教學的困惑、問題與出路》中提到,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在于使學生獲得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影視資源在提升學生文學綜合能力方面有著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
第一,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語言文化教育類專業(yè)學生而言,聽說讀寫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目標之一。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語言準確生動、連貫流暢,結合圖像的表現能照顧到觀眾的視聽習慣,相比單純的文字表述也更易刺激學生語言模仿學習的愿望和需求。在引入影視資源時,鼓勵學生學習其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并運用于日常的生活交際及寫作當中,這無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此外,一些經典的朗誦視頻能很好地將作品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通過朗誦者的深情演繹,不僅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作品內容,體會語言的音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而且同樣起到激發(fā)學生去學習模仿用聲的語言技巧甚至創(chuàng)作作品的強烈愿望。endprint
第二,提升思考探究能力。將影視資源融入現當代文學課堂,采用討論法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如“影視作品對小說原著做了哪些改編?利弊在哪?”等,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進而燃起其閱讀原著作品的熱情,最后以師生合作探究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如在觀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時,看到“顛轎”片段時,學生反應較強烈。在此,教師可順勢提出為何反應如此劇烈,是原著文本呈現還是導演塑造,電影做了哪些改編等問題,再引導學生對照原著文本進行解讀分析。此方法不僅達到激發(fā)學生思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標,也為提高其科研水平的奠定良好基礎。
第三,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在詩歌、散文甚至小說中,都有美的語言,美的形象。“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職高專學生由于自身文學修養(yǎng)的有限性,其審美情感的主觀色彩較為濃厚,難以對審美對象深沉內斂的美產生情感溝通。因此,教師利用影視資源,通過聲音、圖像的有效配合,給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審美條件,調動學生豐富的內心情感,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感知美乃至挖掘潛藏誠摯深厚的美,使其深入到美的意境中,“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營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并使學生在形象感知基礎上思考、分析和評價,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
三、影視資源在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有效”在漢語詞典中指的是“能實現預期目標”。對于教學而言,主要有三大內涵:“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本文的有效應用是指將影視資源融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教學后,學生樂學、好學且主動學,并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課前:合理利用影視資源。具體如下:
1.精心篩選影視資源。面對數量繁多、形式各異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影視資料,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特點,精心選擇與本節(jié)知識內容相關、學生喜聞樂見的且有利于課程目標達成的相關影視題材和類型,并對原著文本和影視資源進行仔細對比、分析篩選,盡可能“在篩選影視資源時,選擇的作品既要在一個時代、一個流派、一種體裁上被公認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與實際教學密切關聯(lián)且與原著精神風貌大體一致”。如老舍的話劇《茶館》先后被改編成了話劇、電影和電視。四個不同時代創(chuàng)作的話劇版《茶館》,和電影版的《茶館》在劇情安排、語言對白等方面都是忠于原著的,而電視劇版的《茶館》雖留住原著的魂,但因劇集需要,則增加原著中一些沒有的人或事。因此,在講述老舍的話劇《茶館》時,則可選擇畫面質量較好的、時代感接近的、有學生熟悉的演員陣容及其標準字幕的1999年版話劇《茶館》作為此作品的影視資源。此外,若一些現當代文學作品如散文或詩歌因體裁問題而無法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教師則可選擇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訪談節(jié)目、解讀作品的視頻片段或文化科普宣傳資料引入課堂,作為加強學生對作家作品或背景知識理解的一種有效補充。例如在講授舒婷的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可以選擇重慶衛(wèi)視《品讀》欄目關于此作品的解讀片段應用在教學中。
2.技術加工影視資源。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影視資源融入多媒體課件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經濟性原則。為使影視資源經濟、有效地應用于現當代文學課堂,必須提高教師計算機相關操作技術,特別是強化視頻下載、剪輯、合并和課件操作技術。如教師要學會靈活利用BT、迅雷、維棠等軟件下載網絡影視資源,用暴風影音、WMV、視頻編輯專家或Adobe Premiere Pro CS6等軟件對視頻進行剪切或合并后生成短小精悍的影視資料,并將之熟練運用到WPS演示課件或PPT課件的相應部位進行課堂展示,以保證教學過程中自如而有節(jié)奏地進行,避免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例如在講授茹志鵑的《百合花》藝術特征時,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細節(jié)描寫,尤其數那條灑滿百合花的被子。因此,在學生找出文中關于“借被”“縫衣”“獻被”三個細節(jié)描寫后,教師再將課前已剪輯好電影中關于這三處精彩片段,通過課件播放并配對上小說原著文字描寫,不僅學生更好把握此細節(jié)中彰顯出來的新媳婦性格特征,也深刻體會了文中蘊含的軍民魚水情。
(二)課堂:精心組織影視資源。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經過篩選后的影視資源需要精心組織并巧妙設計在教學過程中。
1.導入新課:巧妙引入,激發(fā)興趣。導課是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它是安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并及時指向相關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好的導入設計和運用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影視資源以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及豐富的畫面感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感官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影視資源,通過精心設計導入課堂,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的有效進行。例如講授王安憶的《長恨歌》前,播放電影版《長恨歌》的預告片。不到2分鐘的時間,便緊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對探究作品的強烈欲望,促進學生的書本閱讀。
2.授課過程:因勢利導,突破重難點。新授是上課的主體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通過提問、講解與學生的思考、討論、探究有機結合,抓住教學的重難點進行教學的過程。例如講授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時,學生對于余永澤這一人物形象認識不一,觀看電影的學生認為余永澤是一個自私自利、追名逐利、庸俗猥瑣的偽君子,而閱讀小說原著的學生則認為余永澤不算太壞,一切情有可原。影視和文本的差異性使學生在質疑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這時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電影中余永澤趕走盧嘉川以致其被捕片段,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對照小說原著進行對比解讀,特別強調林道靜回家后追問盧嘉川去向時,小說中余永澤的語言描寫。學生自然會帶著問題仔細觀看電影片段并對照小說原著描寫進行對比。此舉不僅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文本的動機,而且還起到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
3.授課結尾:梳理知識,系統(tǒng)總結。授課結尾即結課,它是在完成某項教學任務后,對教學內容的進行總結歸納與升華的教學行為。授課結尾,雖然只占一堂課的3-5分鐘,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學中常發(fā)現學生在授課結尾階段注意力已分散,而教師往往草草收場處之,極大影響教學效率。這時,巧妙利用影視資源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再次轉移到課堂中,將課堂上所學知識聚集起來進行歸納、小結,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飛躍,增強對所學內容的記憶。例如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緒論部分后,播放一小片段《中國現代文學概況》視頻,簡短的3分鐘視頻,不僅梳理了所學知識,達到系統(tǒng)總結、為下節(jié)課做鋪墊的作用,而且集中了學生注意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endprint
(三)課外:充分利用影視資源。為有效節(jié)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鼓勵學生課外充分利用影視資源。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深入,教師可利用網絡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一些與現當代文學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源,如完整的原著影視、經典影視片段、歷史文化、科普宣傳資料、作家訪談節(jié)目和傳記片等,對應教材相關內容進行科學合理分類,建立系統(tǒng)的影視資料庫,并在校園網進行資源共享,以供學生課外及時便捷、有效地觀看、點評,有效輔助高職高專現當代文學教學需要,從而實現課程優(yōu)化的教學改革目標。
在進行某內容教學前,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已建立的影視資料庫或網絡上自行觀看相關視頻,并仔細閱讀原著文本。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在觀看前提示學生需注意的細節(jié)及其與原著文本的差別,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問題,有的放矢,以減少學生觀看的盲目性。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緊密聯(lián)系自己所觀看的影視內容及其結合課堂討論的結果,撰寫相關影視評論文章、讀后感或課程論文等,這樣既能使課堂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深化和反饋,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例如,在講授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之前,教師先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行觀看電影《人生》并仔細閱讀小說原著,對比其在人物語言、故事情節(jié)乃至內涵的詮釋上不同之處,著重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并注意小說原著中獨特的語言描寫和深刻的社會內涵等問題展開思考、討論和分析。然后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小說《人生》的讀后感。
總之,視覺文化背景下,在高職高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融入影視資源是教學改革的有效嘗試,但若使用不當則會適得其反,需注意以文本講解為主、影視教學為輔,忌以畫面取代原作并嚴格控制使用頻率和具體時長等??傊?,應持辯證態(tài)度,揚長補短,以期真正提高教學質量,達成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予霞.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影像文化[J].集美大學學報,2010(4)
[2]王衛(wèi)平.師范大學文學課教學的困惑、問題與出路[J].北京大學學報,2003(5)
[3]高芳艷.論影視資源在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8)
【作者簡介】趙芝華(1983— ),女,壯族,廣西天等人,碩士,南寧地區(qū)教育學院文化傳播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及職業(yè)教育研究。
(責編 王 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