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情感表達型交際”功能分析的新視角

2017-12-02 12:22宋成方
關鍵詞:評價理論

〔摘要〕目前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目的在于分析交際過程中表達情感的語言,但是語用和功能方面的分析還比較少見。文章首先對目前已有的研究進行綜述,接著指出人際語用學和評價理論在分析人際關系和情感意義方面具有理論優(yōu)勢,能夠為情感表達型交際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文章最后指出從人際語用學和評價理論相結合的理論視角出發(fā),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研究要通過建立交際者之間關系的分析框架和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概念模型,最終建立一個理論框架,以揭示交際者如何在情感表達型交際過程中建構各種關系。

〔關鍵詞〕情感表達型交際;人際語用學;評價理論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7)05-0036-07

引 言

“情感像涌流一樣環(huán)繞著言語交際,滲透到人類和動物的各種活動之中”(Stankiewicz[1]);Arndt & Janney[2]指出在這些滲透著情感的交際活動中,情感有時候是無意識的、自然的流露,有時候則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表達,并把前者稱為“情感流露型交際”(emotional communication),把后者稱為“情感表達型交際”(emotive communication)。文章首先梳理語言學界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研究,然后在此基礎上指出情感表達型交際目前存在的問題。繼而,文章介紹可以用來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兩個視角——人際語用學和評價理論,并討論在新的理論視角下如何對情感表達型交際進行功能分析。

一、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提出和相關研究依據交際在(無)意識程度(degrees of (un)consciousness)、(無)理性程度(degrees of (ir)rationality)和符號復雜程度(degrees of semiotic complexity)三個維度上的不同,Arndt & Janney[2]把交際分為三類,情感流露型交際和情感表達型交際是其中的兩類,另外一類是認知型交際(cognitive communication)。在這三者之中,情感流露型交際的意識程度、理性程度和符號復雜程度最低,認知型交際的意識程度、理性程度和符號復雜程度最高,情感表達型交際在這三個維度上則居于兩者之間。

語言學界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關注最早可以追溯到Bréal[3](249)在20世紀之初對語言中主觀成分(subjective element)的論述,Bühler于1934年也指出“表達功能”(Ausdruck)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參考Stankiewicz[1](240, 266);Halliday[4](47-48))。但是語言學早期研究的重點是語言本體的結構、語言形式組合的規(guī)律以及語言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這些比較“客觀”、可以實證的題目;由于涉及到交際者主觀的內心體驗,情感表達型交際一直得不到重視。不過隨著西方文化中后結構主義的興起以及在語言學研究方面,研究對象從句法向語篇的延伸,語料從自編的句子向真實語言的使用、從單個句子到大型語料庫的改變和擴展,以及研究范式從“自主模式”向“非自主模式”的變革,這種現(xiàn)象逐漸成為了研究的重點(Arndt & Janney[5];Hunston & Thompson[6](75);宋成方、李祥云[7])。當然,這些研究很少使用“情感表達型交際”這一術語,并且情感與交際者的主觀看法也往往被放在一起研究。目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涉及到語音、音系、形態(tài)、詞匯、句法、語義和語篇等各個語言層面,并且采取了結構主義語言學、語篇分析、語用學/會話分析、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多個視角。宋成方、李祥云[7]對這些研究有過簡單綜述??傮w而言,這些研究可以分為描寫性分析以及語用和功能分析兩大類。

(一)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描寫性分析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描寫性分析主要從結構主義語言學、語篇分析等視角分析交際過程中的情感在各個語言層面的表達,關注的是情感表達型交際過程中的語言。比如,Stankiewicz[1]對情感在語音層、音系層、形態(tài)層和詞匯層的語言表達手段進行了總結;Kuno[8]分析了句子結構的“移情”(empathy)功能;Hunston & Sinclair[9]和Bednarek[10]基于語料庫分析了評價性詞匯的句法模式;Leech[11]從語義分析入手對言語交際中的情感進行了定義;Martin & White[12](45-52)以及其他從事話語/語篇分析的語言學家對情感進行了分類;Labov[13][362-395]和Hoey[14](81-82)探討了情感在話語/語篇語義結構中的位置;Dressen[15]等人分析了特定話語類別中情感表達的特征;Biber & Finegan[16]則以情感的各種語言表達手段的分布為標準探討了話語類別的劃分。國內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研究與國外的研究狀況類似,也是對情感表達的語言分析占主體地位。潘紅[17]、馬靜[18]、柴同文[19]和苗興偉[20]等人從語用學視角和評價理論分析了一些特定句式對情感意義的表達,黃河[21]分析了體態(tài)語的修辭表達。

(二)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語用和功能分析

從語用學/會話分析、功能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角度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語用和功能分析目前還比較缺乏。已有研究把情感表達型交際看作活動,重點分析交際過程的結構和語用特征以及影響交際的語境因素。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結構和語用特征分析往往以會話為研究對象,在依據交際意圖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分析會話的話輪組織;Pomerantz[22]和Jefferson[23]對“評估”(assessment)和“抱怨”(complaint)的會話分析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對影響交際的語境因素的分析涉及語境的各個方面,比如交際的時間、地點、交際參與者的社會身份特征(如性別、年齡、種族等)等,而關注最多的是交際參與者之間的關系(Hymes[24](60-61);Halliday[4])。這些分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研究認為人際關系決定或者影響交際行為,Manes & Wolfson[25](116)從語用學視角對在美國文化中恭維雙方之間的權勢關系與“恭維”(compliment)言語行為之間關系的分析、Tannen[26]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以Brown & Gilman[27]的人際關系二維模式為基礎對一些情感的分析以及Balswick & Avertt[28]等人對性別對交際過程中情感表達影響的分析都屬于這一類別。另一類研究則認為人際關系與交際過程是雙向體現(xiàn)關系:交際過程中言語的選擇體現(xiàn)言語交際參與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又動態(tài)地建構他們之間的關系。Martin & White[12]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下提出的評價理論即屬于這一類別。Martin[29][30]以該理論為指導,分析了情感與人際關系親密維度之間的關系。宋成方、李祥云[7]認為這兩種觀點體現(xiàn)的是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不同。國內目前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研究大多是在評價理論框架下進行的,王振華[31]、楊信彰[32]、李戰(zhàn)子[33]、張德祿和劉世鑄[34]等人對評價理論的框架及其應用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劉世鑄[35]、苗興偉[20]、Chen[36]和Song[37]從句法、多模態(tài)分析和符號學角度發(fā)展了評價理論。國內雖然也有研究者,如李祥云[38],同樣從評價理論視角探討情感意義與人際關系之間的關系,但是此類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人際維度的分析還比較少見。endprint

二、 人際語用學理論和評價理論與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注意到情感表達型交際與交際雙方之間的關系密切相關,而人際語用學把分析語言與關系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的重點,評價理論以情感意義及其功能作為研究的中心,二者必然能夠為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一) 人際關系與人際語用學

社會學研究指出,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系統(tǒng)之中,維護“關系”(relationship)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Linton[39](113))?!瓣P系”的維護是在交際過程中完成的,Enfield[40]指出考慮到“關系”在社會組織中的重要地位,它應該成為語用學的關鍵點。人際語用學(Interpersonal Pragmatics)作為語用學研究的一個新視角,應運而生,強調分析言語交際中的人際維度,探索交際者如何通過語言動態(tài)地塑造和建構關系(Locher & Graham[41];Haugh, Kádár & Mills[42];Locher[43];冉永平、劉平[44])。人際語用學的提出和發(fā)展既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也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把人際關系看作語境因素的研究表明情感交際與人際關系之間確實存在著關系,這為從人際語用學視角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提供了依據。ODriscoll[45]指出人際語用學與傳統(tǒng)語用學以及其他語言學研究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其他研究旨在理解語言的本質,而人際語用學的最終目的是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參照,目前語言學界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研究,無論是占主體地位的對情感表達型交際中情感表達的描寫性分析,還是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語用和功能分析,其取向都是語言的,都是為了揭示語言的運作機制。我們不否認對情感表達型交際的語用和功能分析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這些研究有兩方面的不足。第一,這些研究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范式,即把人際關系看作是給定的語境因素,參照別人對人際關系的概念分析,或者去分析人際關系如何影響語言選擇,或者去分析語言選擇如何建構人際關系;而這樣的做法只會造成對人際關系理解的簡單化,既不利于對相關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也不能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際關系提供幫助。第二,這些研究往往是對單個情感或者某個情感類別的分析。但是情感的描寫性研究表明情感有多個類別,每個類別又有多個成員,因而這些研究還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

但就第一點而言,人際語用學的一些研究已經就如何分析人際關系做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如SpencerOatey[46],也因而可以為分析情感表達型的功能分析提供參照。至于第二點,雖然Haugh, Kádár & Mills[42],從人際語用學出發(fā),已經明確指出交際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是人際語用學的三個關注點之一,Langlotz & Locher[47]也對情感在關系管理中的角色進行了探討,但是他們都只是提出一些綱領性的論述,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評價理論則在分析情感方面提出了系統(tǒng)的框架。

(二) 情感意義與評價理論

情感一般被認為是個體內部的主觀體驗,但是它其實也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Frijda & Mesquita[48])。評價理論是Martin和他的同事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視角為分析語言的人際意義而提出并逐步完善的一個分析框架,前文已提到,國內有多篇文章對其進行了介紹,如王振華[31]、李戰(zhàn)子[33]等。

評價理論認為語言的人際元功能在語篇語義層(discourse semantics)通過評價語篇語義系統(tǒng)(appraisal)體現(xiàn),而評價系統(tǒng)由三個次系統(tǒng)構成:態(tài)度系統(tǒng)(attitude)、介入系統(tǒng)(engagement)和級差系統(tǒng)(graduation)。情感(affect)則是態(tài)度次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評價(judgement)與鑒賞(appreciation)一起組成態(tài)度次系統(tǒng)。情感本身又可以分為意欲(desire)、高興(happiness)、安全(security)和滿意(satisfaction)(Martin & White[12](45-52))。一般而言,包括情感在內的評價意義非常復雜,很難進行細致描述和分類;評價理論提出的評價系統(tǒng)無疑為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中涉及到的情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

Thompson & Hunston[49](6)指出評價有三個功能:表達說話者/作者的觀點,在表達觀點的同時反映說話者/作者以及他們所屬團體的價值觀念體系;構建和保持說話者/作者與聽話者/讀者之間的關系;組織語篇。情感作為評價的一部分,自然也同樣具有這三個功能。評價理論不僅僅為分析情感本身提供了工具,還為分析情感構建和保持說話者/作者與聽話者/讀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闡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境有三個變量: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這三個變量分別與語言的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語篇元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一一對應(Halliday[4](114-120))。情感作為人際元功能的一部分,因而與語旨存在著一種雙向的實現(xiàn)關系(realization)。前文提到,Martin[29]詳細展示了交際雙方如何通過包括情感在內的評價資源建構雙方的關系。

由此可見,評價理論能夠為系統(tǒng)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中涉及到的情感提供理論支持,也能夠幫助研究者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與交際雙方之間關系之間的關系,只不過評價理論對人際關系的分析不如人際語用學系統(tǒng),因而需要與人際語用學相結合,以便為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提供一個更加完善的框架。

三、新的理論視角下情感表達型

交際功能分析的主要內容宋成方、李祥云[7]指出,就言語交際而言,評價意義與人際關系密不可分,語言學研究應當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無疑會推動這個領域相關研究的發(fā)展。結合人際語用學和評價理論的相關理論論述,本文認為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需要包括下面三個方面的內容。endprint

(一) 建立交際者之間關系的分析框架

傳統(tǒng)語用學關注的是說話人(speakers),這預設著研究者認為言語交際涉及的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說話人要表達的東西是給定的,而聽話人是被動地去解讀說話人傳遞的意圖。但是人際語用學關注的則是參與者(participants),認為參與者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能動性(agency),語言是交際完成的工具(ODriscoll[45])。

這種研究目的和關注點的不同意味著對交際者之間關系需要重新進行審視。首先,就研究范圍而言,交際者不僅僅包括言談的雙方,還應當包括交際活動的其他參與者。其次,就人際關系的性質而言,人際關系不應該再被看作一個累加性(summative)的概念,而應當被看作是一個非累加性質(nonsummative)的現(xiàn)象,因為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是交際參與者之間相對的關系,動態(tài)的“建立關系”(relating)這一術語比靜態(tài)的“關系”(relationship)一詞(Arundale[50][51])應該更能把握人際關系的本質。再次,就人際關系建構所涉及的方面而言,它也不僅僅限于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怎么樣或者是什么這個問題,它至少包括下面6個方面:語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s)、關系網絡(relational networks)、關系氛圍(relational atmosphere)、關系變化(relational dynamics)、建構關系的目標(goals for relating)和關系建構策略(relating strategies)(SpencerOatey[46])。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首先需要建立一個交際者之間關系的分析框架,以揭示不同交際者之間關系建構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以及它們之間如何動態(tài)地相互作用。

(二) 建立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概念模型

情感表達型交際不僅僅是交際者之間情感的交流,它本身是一個復雜且又有自身結構的現(xiàn)象。簡而言之,它包括:情感的誘發(fā)事件、情感本身、情感后續(xù)引發(fā)的想法或者行為反應(White[52])。更具體一些分析,情感表達型交際實際上既包括完整的情感過程(emotion process),還包括情感主體的“關注點”(concerns)以及“管理過程”(regulation process);而情感過程(emotion process)本身又包括事件(event)、事件編碼(event coding)、評價(appraisal)、行動預備(action readiness)、生理變化(physiological changes)和行為(behavior)等因素(Frijda & Mesquita[48])。

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分析其次要建立一個情感表達型交際的概念模型,解釋情感表達型交際的過程。該模型一方面要明確情感表達型交際涉及的各個因素和方面,另一方面還要分析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類型的情感表達型交際在所涉及的因素和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方面的規(guī)律性特征。

(三) 建立情感表達型交際中人際關系建構的理論模型

前文已經指出,在傳統(tǒng)語用學和其他語言學的語言和語境的人際關系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中,針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著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之爭(宋成方、李祥云[7])。但是這種所謂結構/建構之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可以消解的,因為采取結構主義和采取建構主義的研究往往并沒有質的區(qū)別,只有抽象程度上的差異:比如那些認為社會結構決定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決定語言特征的研究往往關注的是語言變異,而Poynton[53]和Martin[29]采取建構主義的視角對稱謂語的分析和對評價資源的修辭分析則是對具體的言語事件或者言語實踐的討論。人際關系本身應該是一個靜態(tài)關系和動態(tài)關系的矛盾統(tǒng)一體。從更深的層次看,靜態(tài)和動態(tài)是依附于時間概念的概念,也就是說,兩者在時間單位轉換時可以互相轉化:一個時間單位內呈動態(tài)的東西在另一個時間單位內則可以是靜態(tài)的。另外,把人際關系看作語境的一個變量還只是把人際關系看作交際的一個外生變量,沒有充分意識到它的內生屬性(Haugh, Kádár & Mills[42])。Bourdieu[54]的“習性”(habitus)概念和Halliday & Matthiessen[55](17-18)引入到語言學研究的種系發(fā)生(phylogenesis)、個體發(fā)生(ontogenesis)和言語發(fā)生(logogenesis)三個時間維度能夠為消解結構和建構主義之爭以及分析人際關系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矛盾統(tǒng)一提供理論基礎。

另外,交際活動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涉及的不僅僅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還包括其他方面,而交際活動,特別是情感表達型交際,由于情感自身的復雜性,也不僅僅限于表達形式的選擇,所以對交際者在情感表達型交際過程中如何建構人際關系的討論實際上包含豐富的內容。關系建構本質上一種行為,Austin[56]對言語行為的區(qū)分以及他對不同行為的功能分析為討論交際者在情感表達型交際過程中的關系建構提供了一個起點。

在前兩項內容的研究基礎上,情感表達型交際功能分析還需要借助Bourdieu[54]的“習性”概念、Halliday & Matthiessen[55]引入到語言學研究的種系發(fā)生、個體發(fā)生和言語發(fā)生三個時間維度以及Austin[56]對言語行為的區(qū)分,建立一個理論模型以揭示交際者如何在情感表達型交際過程中建構各種關系。

四、 結 語

從人際語用學與評價理論相結合的視角對無處不在的情感表達型交際進行分析,能夠揭示人們很少注意到的情感的社會功能,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的組織過程?!俺晒Φ念I導者知道關系是成功之引擎,他們會時刻關注關鍵關系的狀態(tài)”(Murray[57](99));更具體地說,情感表達型交際的功能研究能夠幫助管理者和我們所有人認識到情感和情感表達在人際關系建構方面的語用功能,從而更好地進行人際關系管理。另外,就學科發(fā)展而言,人際語用學是一個新的發(fā)展領域,國內的人際語用學研究也剛剛開始,冉永平、劉平[44]和李成團、冉永平[58]對其進行了介紹,但是具體研究還不太多,選取人際語用學作為情感表達型交際功能分析的理論來源之一,也能夠推動人際語用學研究在國內的開展。endprint

〔參考文獻〕

[1]Stankiewicz, E. Problems of emotive language [A]. In Sebeok, T. A., Hayes, A. S. & Bateson, M. C. (eds.). Approaches to Semiotics [C]. The Hague: Mouton & Co., 1964: 239-276.

[2]Arndt, H. & Janney, R. W. Verbal, prosodic, and kinesic emotive contrasts in speech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15): 521-549.

[3]Bréal, M. The Beginnings of Semantics: Essays, Lectures and Reviews [C].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eorge Wolf. London: Duckworth, 1991.

[4]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5]Arndt, H. & Janney, R. W. InterGrammar: Towards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Verbal, Prosodic and Kinesic Choices in Speech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7.

[6]Hunston, S. & Thompson, G.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宋成方, 李祥云. 評價意義與人際關系研究綜述[J]. 外語研究, 2014, (5): 25-29.

[8]Kuno, S.Functional Syntax: Anaphora, Discourse and Empathy [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9]Hunston, S. & Sinclair, J. A local grammar of evaluation [A]. In Hunston, S. &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4-101.

[10]Bednarek, M. Emotion Talk across Corpora [M].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1]Leech, G. Semantics [M]. Penguin Books, 1974.

[12]Martin, J. R. &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13]Labov, W.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M].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14]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15]Dressen, D. Geologists implicit persuasive strateg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ve evidence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3, 2 (4): 273-290.

[16]Biber, D. & Finegan, E.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 [J]. Text, 1989, 9 (1): 93-124.

[17]潘紅. 從語用角度看Oxymoron [J]. 外國語, 1997, (1): 70-71.

[18]馬靜. 從語用修辭角度解讀重言式[J]. 外語教學, 2000, (4): 39-43.

[19]柴同文. 英語存在型強勢主位結構的評價功能[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7, (6): 32-39.

[20]苗興偉. 英語的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J]. 山東外語教學, 2007, (2): 54- 57.

[21]黃河. 會話中體態(tài)語的修辭表達[J]. 修辭學習, 2004, (6): 74.endprint

[22]Pomerantz, A. Agreeing and disagreeing with assessments: some features of preferred/dispreferred turn shapes [A]. In Atkinson, J. M. & Heritage, J. (eds.). 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 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7-101.

[23]Jefferson, G. On 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troublestalk in ordinary conversation [J]. Social Problems, 1988: 35 (4): 418-441.

[24]Hymes, D. Model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al life [A]. In Gumperz, J. J. & Hymes, D. (eds.).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C].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on, Inc., 1972: 35-71.

[25]Manes, J. & Wolfson, N. The compliment formula [A]. In Coulmas, F. (ed.).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 [C].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981: 115-132.

[26]Tannen, D.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M].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ook, 1990.

[27]Brown, R. & Gilman, A.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A]. In Sebeok, T. (ed.). Style in Language [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0: 253-276.

[28]Balswick, J. & Avertt, C. Differences in expressiveness: gender, interpersonal orienta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al expressiveness as contributing factors [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1977, (39): 121-127.

[29]Martin, J. R.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 In Hunston, S. &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2-175.

[30]Martin, J. R. Sense and sensibility: texturing evaluation [A]. In Foley, J. (ed.).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al Approaches [C]. London: Continuum, 2004: 270-304.

[31]王振華. 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進展[J]. 外國語, 2001, (6): 13-20.

[32]楊信彰. 語篇中的評價手段[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 (1): 11-14.

[33]李戰(zhàn)子. 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 外語研究, 2004,(5):1-6.

[34]張德祿, 劉世鑄. 形式與意義的范疇化——兼評《評價語言——英語的評價系統(tǒng)》[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6, (6): 423- 427.

[35]劉世鑄. 態(tài)度的結構潛勢[D]. 山東大學, 博士論文, 2006.

[36]Chen, Y. M.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Textbooks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A Multimodal Approach [D]. University of Sydney,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9.

[37]Song, C. F. Exploring Attitudinal Meaning: An Extended Semiotic Model [D]. University of Sydney,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10.

[38]李祥云. 離婚訴訟話語中權力和親密關系的性別解讀[M]. 山東: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endprint

[39]Linton, R. The Study of Ma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NY: D. Appleton and Co., 1936.

[40]Enfield, N. J. Relationship thinking and human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 (41): 60-78.

[41]Locher, M. A. & Graham, S. L.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C]. Berlin: Mouton, 2010.

[42]Haugh, M., Kádár, D. Z. & Mills, S.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issues and debate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8): 1-11.

[43]Locker, M. A.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and its link to (im)politeness research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5, (86): 5-10.

[44]冉永平,劉平. 人際語用學視角下的關系研究[J]. 外語教學, 2015, 36 (4): 1-7.

[45]ODriscoll, J.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8): 170-181.

[46]SpencerOatey, H. Relating at work: facets, dialectics and fac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8): 121-137.

[47]Langlotz, A. & Locher, M. A.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relational work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58): 87-107.

[48]Frijda, N. F. & Mesquita, B. The social roles and functions of emotions [A]. In Kitayama, S. & Markus, H. R. (eds.). Emotion and Culture [C]. New York, N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4: 51-87.

[49]Thompson, G. & Hunston, S. Evaluation: an introduction [A]. In Hunston, S. &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7.

[50]Arundale, R. B. Constituting face in conversation: face, facework, and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 2078-2105.

[51]Arundale, R. B. Relating [A]. In Locher, M. & Graham, S. L. (eds.). Interpersonal Pragmatic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10: 137-165.

[52]White, G. M. Representing emotional meaning: category, metaphor, schema, discourse [A]. In Lewis, M. & HavilandJones, J. M.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n) [C].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2000: 30-44.

[53]Poynton, C. Address and the Semiotic of Social Relations: A Systemicfunctional Account of Address Forms and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English [D]. University of Sydney,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90.

[54]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M]. Translated by Nice, 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5]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ontinuum, 1999.

[56]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7]Murray, K. The Language of Leaders: How Top CEOs Communicate to Inspire, Influence and Achieve Results [M]. London: Kogan Page, 2012.

[58]李成團, 冉永平. 身份構建的人際語用學研究:現(xiàn)狀、原則與議題[J]. 中國外語, 2015: 12 (2): 47-54.

(責任編輯:高生文)endprint

猜你喜歡
評價理論
從評價理論看《絕望主婦》中的人際意義
評價理論視角下《一九八四》中溫斯頓的情感變化
He For She演講中的態(tài)度資源分析
評價理論視角下《香水》中格雷諾耶的人物塑造
評價理論及其應用分析
從評價理論角度分析狄金森詩歌
評價理論下英語足球評論閱讀教學研究
評價理論視角下《孟子—盡心下》介入和級差意義分析
媒體服飾話語態(tài)度資源的社會性別身份建構
《爸爸去哪兒》中的兒童話語分析
澄迈县| 汶上县| 黑水县| 大关县| 鹤峰县| 根河市| 富民县| 尚志市| 渝北区| 迁安市| 黎川县| 丹巴县| 武威市| 定远县| 子洲县| 镇坪县| 绥德县| 永仁县| 崇信县| 呼图壁县| 吴桥县| 芮城县| 民乐县| 富宁县| 丰顺县| 蕉岭县| 句容市| 青海省| 胶南市| 鹤壁市| 班玛县| 涪陵区| 西城区| 醴陵市| 顺义区| 义乌市| 长沙市| 祁东县| 阳新县| 仙桃市| 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