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麗
[摘 要]于永正老師強調:聽、說、讀、寫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四個維度,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課堂,要求學生把表達的意思“說”完整,要概括的內容“說”清楚,事情的經(jīng)過“說”得有條理,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表達;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96-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和他人交流。然而小學生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這造成他們無法在傾聽的過程中更好地集中精力,把握住對方的表達重點,從而使得學生在表述自己觀點的時候也顯得詞不達意。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語用,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聽得更清楚,說得更明白。
一、立足課堂,“說”完整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還沒有完全形成句子的概念,儲存的僅僅是日??谡Z,在語言表達時,只說自己認為重要的主干部分,這使得他們的語言表達缺乏完整性,造成信息傳達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立足課堂,抓住學生的每一句話,讓他們注意自己表達的完整性。
在學習《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結合語用,讓學生嘗試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如向學生提問:“島上的昆蟲為什么要么翅膀特別大,要么就沒有翅膀呢?”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是要讓學生很完整地回答出問題,也有一定難度。很多學生會粗略地用“不會掉到海里”來回答。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分析問題:“這個問題中一共提到了幾種昆蟲?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學生回答:“兩種,一種翅膀特別大的,一種沒有翅膀的?!苯處熯M一步啟發(fā):“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要把握住題干,也要回答兩種昆蟲。下面大家再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主要想問的是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為什么島上會有這樣的兩種昆蟲,但是卻沒有翅膀小的昆蟲?!痹诮處煹闹笇拢瑢W生理解了要完整地回答這道問題,不能過于簡略,而要講清楚“翅膀特別大的昆蟲”和“沒有翅膀的昆蟲”為何能生存下來,而“翅膀小的昆蟲”卻不能生存下來。
二、概括內容,“說”清楚
低年級的學生在概括事物的內容時,往往顯得比較籠統(tǒng),很難把握住事情的關鍵,說得更為清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概括文意,或者概括描述生活、學習中的某一件事情,學會清楚地概括內容。
在學習《青蛙看?!愤@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結合語用,讓學生嘗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提高口語能力。在概括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籠統(tǒng)地用“青蛙通過努力最后看見了大?!边@樣比較籠統(tǒng)的話語來概括。他們不能很清晰地講清楚文章中所交代的青蛙如何一步步努力,最后看見大海的全過程。教師可以適當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青蛙是不是一開始的時候就能夠看見大海的呢?它要看見大海的話,必須做什么事情?它在誰的幫助下最后看見了大海呢?是誰告訴青蛙一定要攀登上山頂才能看見大海呢?”這些問題可以促使學生一步步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內容,考慮的內容可以更加全面。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用勾畫法來概括文章的內容,思考一下在青蛙攀登上高山的過程中總共遇到了哪幾個人物,它們分別對青蛙說了什么話,對青蛙有什么促進作用。在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容之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如何將這些內容綜合起來,整理出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思路清晰,“說”條理
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保持思路的清晰也是十分重要的,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表達內容的時候缺乏條理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理順說話的順序,嘗試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在學習《小鷹學飛》的時候,教師讓學生思考問題:“小鷹到底是不是學會了飛翔?為什么老鷹一直都說小鷹并不會飛呢?”學生對于課文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他們能夠初步講出答案,但是思路卻顯得混亂,有的認為“沒有飛得超過大山,不能算學會”,有的回答“因為還有其他老鷹在小鷹的上面飛,它要超過它們”。學生雖然大致理解文本的內容,但是卻并未領悟文章所表達的學無止境、謙虛好學等道理。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文章中“真的、已經(jīng)、還不算”這些關鍵詞,思索小鷹的超越一共有幾次,老鷹每一次是如何啟發(fā)小鷹的,老鷹和小鷹的對話說明了什么?這可以讓學生逐步理清文章的結構,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會顯得條理清晰,如此可以促使學生在語用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把握好機會,善于引導,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