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慶芳
摘 要:數學是必學科目,具備良好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必備技能。如何改進數學教學策略讓教學變得有效,是教師應該不斷探討和追求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現狀;策略
教育行業(yè)不斷進行著教育革新,我們也在教育的進步中不斷進步著、反思著。因此,筆者在此結合個人經驗進行了一些教學反思并嘗試提出一些解決方法,希望能有所幫助。
一、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
1.受應試教育的束縛
應試教育重視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進行思維角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應用于現今教學并不能滿足學生的知識文化需要,另外,應試教育使教育失去了其真正意義,使教學變成了教材的傳達工具。數學課堂并不應僅僅傳授知識,還應該傳授給學生解題技巧,這樣才能促進初中生的長遠發(fā)展。然而,仍有一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的束縛,難以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使教學變得僵化,失去了數學課堂本應有的生機與活力,對學生的發(fā)展造成了阻礙。
2.學生缺乏興趣
學生缺乏興趣是現今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也存在著這個問題,但是,數學是一門知識體系十分復雜的學科,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十分具有考驗性,學生若沒有興趣會對后期的學習產生巨大困擾,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正常發(fā)揮。學生的興趣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可歸結為三種:第一,學生先天條件欠佳,在學習數學時十分傷神,因此漸漸喪失了自信和學習數學的恒心;第二,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成績的重要性,使學生產生反感心理,教師和學生關系不和、教師本身專業(yè)素質不高也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的興趣;第三,家長沒有對學生起到很好的管教作用,學生平時缺乏鼓勵,數學成績經常會被拿來做比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
二、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點
數學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便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思維習慣和冷靜的思維方式,以及全面看問題的眼光。因此,筆者認為,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大于“教”,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積極思考、積極討論,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得到充分的主動權,激發(fā)學生的無限潛能。
三、初中數學教學的改進策略
1.提升自身,培養(yǎng)師生情
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看法。因此,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教師有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思想內涵,在教學方面不斷學習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豐富自己的內涵,提高自己的教學服務技能;在精神方面,教師要以身作則,具備優(yōu)良的品德,在學生心中樹立模范作用,達到立德樹人的作用。
2.培養(yǎng)興趣,多種教學方式并用
興趣是學生前進路上的導師。教師不可能一直陪伴著學生,但是興趣卻可以。它時時刻刻存在于學生的心里,提供給他們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會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具有直觀、便利、立體的特點,更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在學習軸對稱的時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了軸對稱的演變過程:將一個三角形按照相同的水平進行翻折,就形成了另一個同樣的三角形。為了使知識能夠更加直觀地得到呈現,筆者讓每名學生動手操作,組織學生進行折紙活動。
3.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探索
現代教育更提倡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是開放式教學的普遍教育宗旨。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多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掘。在學習“四邊形”中的“平行四邊形”時,有些學生雖然能夠理解平行四邊形可由正方形、長方形進行演變,但是在練習中并不懂得靈活運用。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情境: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較大的平行四邊形,假設這是地主的一片土地,你是地主的孩子,將要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分割財產,怎樣分割能避免爭吵?筆者讓每個小組上臺“分地”,學生在“分地”的過程中就可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多種圖形,對圖形進行靈活轉換。之后,我還設置了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比如“一個平行四邊形底與高均為4,那么面積為16,將底減少1高增加1,面積為15,兩次面積之差為16-15=1,將底減少2高增加2,面積為12,與上次面積之差為15-12=3,將底減少3高增加3,面積為7,與上次面積之差為12-7=5……由此可得出一個奇數列1,3,5。那么是否所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按照以上方法都可以得到一個奇數列?如底與高均為6,7,8,9……n(求詳細證明過程)?!睂W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在討論中反復計算、求證,最終通過小組的集體智慧得出了正確答案。
身為一名教師,讓學生接受更好的知識文化教育,不斷提高他們自身的數學能力與水平正是我們的心愿。我們要在數學教學的道路上樹立上下求索的恒心,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王雪鳳.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誤區(qū)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
[2]陳平和.由“講”變“導”: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幾點做法[J].安徽教育,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