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悅
【摘 要】著名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認為:音樂意境“既產(chǎn)生于音樂家對對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表現(xiàn)中。自然,音樂的審美也勢必要求體驗到這一意境,這時意境即是客體的主體化,也是主體的對象化,意境是審美意象性活動的產(chǎn)物”。音樂是美的藝術,給人以愉悅之感。如何把意境融入音樂教學中是音樂教學的一大特色之一。
【關鍵詞】意境教學;融入;音樂課堂
課堂教學意境是指課堂教學時的氛圍。課堂教學氛圍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我們知道,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得好,不一定學得好。要想學得好的前提是教得好。教得好就必須從教師說起。因此,在教學中教學意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音樂課堂內(nèi)的音樂意境,存在于音樂教師的音樂表現(xiàn)和學生音樂審美體驗的自始至終。沒有教師主動的音樂表現(xiàn),就沒有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就沒有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那么,如何把意境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呢?我認為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用教材文本來挖掘音樂意境
音樂教材中針對音樂作品配上了許多精美、生動、形象的插圖,用它來引導學生從視覺入手,展開想象,理解音樂意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插圖是直觀的,有時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余地。教師應當認真分析教材內(nèi)歌曲的歌詞、旋律、節(jié)奏、速度、力度、音樂表現(xiàn)記號、情感標記等,以充分發(fā)掘教材的音樂意境,并運用它來為意境教學服務。
如在教學《苗家兒童慶豐收》一課時,我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看這幾個苗家小朋友正在吹起蘆笙,打起銅鼓喜慶豐收呢!那同學們想不想加入這個歡慶的隊伍呀?”接著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苗家兒童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場景。孩子們在精美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聲中理解音樂意境,感受苗家喜慶豐收的歡樂場景和熱情、淳樸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學唱愿望。教學在如此美好的意境中開始,一切都變得輕松而自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的方法展現(xiàn)情境,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意境,加深情感體驗,對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二、用多媒體來展示音樂意境
人的情感的誘發(fā)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鮮明、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喚起人們相應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生動、新穎的動畫,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景,渲染氣氛,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導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進入作品的藝術意境之中,去獲得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教《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曲時,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天真活潑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游戲闖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在無形中掌握了歌曲中的重點和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中。再如:《我也騎馬巡邏去》是一首蒙古族風格的少兒歌曲,在教學中可利用“超級解霸”軟件,把有關蒙古大草原、那達慕盛會等風光錄入硬盤,再配上二胡獨奏曲《賽馬》,在導入時,先問學生去過蒙古沒有,想不想親自去感受一番,然后點擊鼠標,放映畫面,一望無際的草原景色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強大的視覺效果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仿佛正騎馬揚鞭奔馳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三、用色彩營造意境
色彩的明暗變化會顯示出一種動態(tài)的韻律,俄羅斯畫家和美術理論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把繪畫看成是一種能喚起聽覺的“內(nèi)在音響”,他從聽覺角度體會繪畫的色彩。因此,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通過色彩變化來進行滲透。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運用自然界的五彩繽紛來引導學生想象和表現(xiàn)音樂色彩,給學生營造恰當?shù)囊魳芬饩?,讓學生學有所獲。
如:在教學《種玉米》一課時,我就精心制作了金黃色玉米的頭飾、繪制了金黃色田野里稻浪滾滾的圖畫、準備了農(nóng)民在金黃色田野里搶收的鏡頭,學生被金黃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猶如置身在碩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他們隨之會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節(jié)奏來演唱《種玉米》,并且臉上也會露出像金燦燦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這說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學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四、用形體語言來表達音樂意境
音樂教學就是要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在低年級學生音樂課上,他們更是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因而,為歌曲編配動作,通過音樂形象創(chuàng)編故事,邊唱邊表演就成為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特別是在遇到歌曲是具體的并易于動作表現(xiàn)的時候,應盡量讓學生自編動作來學習感受音樂意境。
例如:學習《洗手絹》一課時,歌詞是易于用動作來表現(xiàn)的。像“紅太陽”,許多學生都用雙臂斜上舉來模仿太陽的樣子;唱“媽媽洗衣我也來”這一句時,學生會用挽袖的動作來表示等;當把這一系列的動作貫穿起來做時,由于學生對自己編創(chuàng)的動作特別有感情,以情帶聲,歌曲也就會唱得特別投入,效果也特別好。這種把學生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編成小故事的教學方法,對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有事半功倍之效。再如在教學《走啊走》這首歌時,積極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編了老大爺、小朋友、解放軍走路的形體動作,在教師富于表情的鋼琴伴奏下,學生興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個性的老大爺、小朋友、解放軍走路的情景。
五、用歌唱藝術來表達音樂意境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里描繪著一幅圖畫,順著那個輪廓而行”??梢?,音樂作品是與一定事物形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與人的心理、生理反應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分析歌曲的內(nèi)容,時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印象。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內(nèi)涵,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發(fā)表個人對歌曲處理的見解,并且可以將不同的處理方案進行比較,在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索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掌握表現(xiàn)歌曲意境的規(guī)律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小紙船的夢》一課時,用聲情并茂的范唱,把學生帶到一個神奇的夢境中去,在教師富有魅力的鋼琴伴奏下,學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小紙船的夢》,用動聽的歌聲贊美神秘的夢境,而神秘的夢境又使孩子們的歌聲更加動聽。
總之,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利用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的心理特征,并緊密結合音樂課的特點,運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設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意境,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使他們在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氣氛中引起積極的情感共鳴,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