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毫針刺實訓課常見情況及應對策略
范曉輝杜艷平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醫(yī)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毫針刺法是臨床常見中醫(yī)護理操作技能之一,針對針刺后容易出現的各種情況本文進行統(tǒng)計及分析,并給出相應解決防范措施,以期提高學生臨床操作水平。
毫針刺法;中醫(yī)護理;實訓課
毫針刺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課,在實訓課堂上,教師首先對于各種刺灸方法, 重點強調操作要領,包括持針法、進針法、行針法、留針法和出針法等[1]。在實驗課前二十分鐘教師進行理論講授,并且做多次示范操作, 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操作訓練, 教師分組進行指導, 及時糾正不規(guī)范的操作方法, 要求學生掌握其操作要領。學生在紙墊和棉團上經過反復練習后,選取臨床常用穴位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進行針刺。此穴位有鎮(zhèn)靜止痛、通經活絡、解表泄熱的治療作用;臨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療頭痛、發(fā)熱、目赤腫痛、口眼歪斜、耳聾、經閉,滯產等病癥[2]。在針刺過程中可針刺自己或相互對練。對于初學者來說,針刺后有何反應,應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我校2016級護理專業(yè)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本年級共六百多名學生,共分為24組進行實訓操作。其中隨機選取九組,大約300人。對其針刺實驗后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2016級護理專業(yè)參加中醫(yī)護理學實驗課的學生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7份,回收有效率為92.3%。問題涉及針刺后意外及皮膚的基本情況,如有無暈針、斷針、滯針,皮膚有無發(fā)紅或者結節(jié)等。
在此基礎上,走訪相關專業(yè)護理及康療班授課教師了解情況,結果采用SPSS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處理。
(一)研究結果
在針刺后易出現的意外情況包括暈針、滯針、斷針、彎針、血腫等。這幾種情況的表現分別為[3]:暈針時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嘔、多汗、心慌、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滯針表現為進針后,出現提插捻轉及出針困難;彎針時針身彎曲,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覺疼痛;斷針時針身折斷,殘端留在患者全內;血腫表現為出針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針刺后意外情況的統(tǒng)計如下:
表1 扎針后意外的基本情況
(二)研究結果分析
扎針后的意外情況包括暈針、出汗、滯針、斷針、出血,從表1可以看出其中斷針出現的情況最少,為零。出汗及出血比例較高,分別占60%和30.4%。
(一)出汗
出汗是因為學生初次扎針,對針刺的具體反應不適應,容易產生心理害怕,遂精神緊張。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旁邊以鼓勵,以平靜的心態(tài)幫助學生減輕在此過程中的恐懼和緊張,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心理防御能力,更快的適應針刺。
(二)出血
針刺出血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1.穴位原因:穴位區(qū)內部或周圍有血管通過的部位,當針刺入身體內部后,或許會發(fā)生刺傷血管的情況使之出血。2.操作原因:這個是主要原因,選擇刺針太粗或者太毛糙,很容易刮破或刺破血管內壁,刺針刺的太深,提刺幅度太大,或者由于定穴不夠準,也可能會誤傷血管。3.出血性疾?。罕热缪“鍦p少或長時間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等,這些情況在針刺過程中及其容易出現出血現象[5]。
一般情況下,在拔針以后大多都有出血的現象發(fā)生,如果發(fā)現針孔處有出血發(fā)生時,應該立刻用干棉球按壓住,大約按1-3分鐘后制止無血就可以了,一般為了避免出血情況發(fā)生,在操作前我們應該告訴病人可能會發(fā)生的情況,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準確的定位、避開血管、手法輕柔,假如遇見出血現象要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失措,采取積極措施減少出血量,從而減輕給患者帶來的不適應。
拔出針后,假如針孔處皮下有微量出血導致出現小塊青紫或紅色的小點則是臨床上常見的現象,不需要急需處理,過一會兒就會自己消失,如果出針后皮膚有打快點青紫或腫脹、疼痛較重時,是因為誤傷了血管而導致的,可以用冷敷進行幫助止血。
(三)其他情況
在課堂上存在對鐵等金屬過敏的現象,筆者從事中醫(yī)護理實訓教學5年來,發(fā)現一例。被刺者按照正常實驗步驟在針刺后出現皮膚結節(jié),直徑大約一厘米左右,持續(xù)一周后仍然沒有消失。針具為一次性使用無菌針具,故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應提前對學生說明對金屬過敏的盡量不要進行針刺,以減少安全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安全性。
[1]劉茜.刺法灸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
[2]徐桂華,張先庚.中醫(yī)臨床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劉桂瑛.中醫(y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4]孫秋華.中醫(y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