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子茜
摘 要?文章主要對三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團結合作才能贏》這一課時進行了教學設計。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三年級;團結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3-0224-01
科目: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一般在八歲左右,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喜歡聽故事,做游戲,但大多數(shù)學生是獨生子女,自私心理較重,團結合作意識較弱,針對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設計了學生樂于接受的玩一玩、說一說、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等多種活動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認識、感悟、體驗團結合作才能贏。
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未來社會更需要團結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體驗團結合作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團結合作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在活動中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完成好;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畫故事片《三個和尚》活動規(guī)則等。有關團結合作的名言警句畫報。
教學過程如下:
一、試一試
(學生在和筷子比賽活動中體驗團結)
師:筷子兄弟和你比一比,比什么呢?這筷子大哥可說了,就比誰的力氣大,誰能把我弄折了?
生1和筷子大哥比賽,學生贏了。(你真了不起)
師:看到筷子大哥折了,筷子二哥和三哥一起出征,誰敢和他們比試?
生2和筷子二哥、三哥比賽,學生贏了。
師:剩下的筷子七兄弟看到三位哥哥的失敗,趕緊在一起商量對策,最后決定,七兄弟共同出戰(zhàn),誰來挑戰(zhàn)?
叫兩個學生比一比。
設計意圖:在和筷子比賽的活動中,讓比賽學生親身體驗到力氣再大也弄不斷團結在一起的好幾根筷子;讓觀戰(zhàn)的學生明白,筷子雖小,但只要抱成團,團結一心,就堅不可摧。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了“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堅如鐵”的道理。
二、猜一猜
現(xiàn)在,小朋友跟老師一起到操場去看看,今天,可熱鬧了,學校正在舉行體育比賽,呀,小朋友們正在干什么?(出示課件,三年級上冊教材第71頁拔河圖)
生:拔河。
師:仔細看看,猜一猜,甲乙雙方誰能贏,為什么?
生:甲方能贏,甲方身體向后傾,說明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一個方向用力。
生:甲隊能贏,因為乙隊有的同學不用勁拉,連繩子都是彎曲的,說明他們不齊心,沒用力。
師:大家觀察真仔細,分析有道理,團結力量大。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個猜一猜誰能贏的活動,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兩隊兒童的不同表現(xiàn),進而猜想哪隊能贏,并說出自己猜想的理由,繼而讓學生說說要想贏的話,應該怎么做?這樣處理教材,使學生從自己生活中常見的拔河小事中較好地感悟了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三、說一說
師: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團結合作才能做得好呢?
生1:班上打掃衛(wèi)生。生2:跳大繩。生3:賽龍舟。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平常觀察的可真好,我們大家都是一群善于觀察又懂的團結合作的好孩子。
四、做一做
師:同學們,團結合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祖先已積累了不少有關團結合作的名言警句,有誰知道嗎?
生1:人心齊,泰山移。生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生3:眾人拾柴火焰高。
師:我這兒有一張有關團結合作的名言警句的畫報,(出示畫報)漂亮嗎?你們是否想做一張呢?
生:想。
師:各小組團結合作做一做吧!希望各小組發(fā)揮集體的力量設計最佳的手抄報參加評比。我們小組打算怎樣完成這一張畫報呢?
生:我們打算由我找資料,柳昱畫畫,路青寫字,孫夢設計,分工完成畫報。
規(guī)定時間,用你們集體的智慧豐富這張白紙吧,相信你們團結合作的力量。(師巡視指導);展示作品,評選最佳手抄板;同學們說一說你是怎樣完成的?
師小結: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大家合作完成了一份手抄報,真是了不起。團結就是力量大,合作才能贏。
板書:才能贏
談收獲: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出示一張有關團結合作的畫報,引導學生完成一張畫報,以“我們小組打算怎樣完成這一張畫報?”這一問題,把團結合作的意識引入學生的生活,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師總結:未來社會生活中更需要團結更需要合作,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我們齊心協(xié)力,互相配合,合理分工,我們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是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側重于幫助學生增強合作意識,引導學生提高認識,同時適當?shù)剡M行行為引導,在活動中學生體驗了合作成功的喜悅,并且學生學習完本課后,具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團結合作才能贏》這課我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以“活動”為主線,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體驗入手,使學生的體驗豐富、真實。并且組織了一系列相關主題的游戲,同時,教師根據(jù)活動內(nèi)容特點,和學生共同對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方法作出“水到渠成”的歸納總結,引導兒童將知識內(nèi)化,促使兒童把獲取的知識和方法加以檢驗、充實、完善和發(fā)展,從而達到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完美結合!